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

西安國際港務區為落實《總體方案》要求,通過整體推進、試點先行方式,在各中小學、幼兒園開展試點探索,推動全區教育評價改革走深走實。全區以“名校”帶“+校”的總體思路,分學段進行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圍繞《總體方案》明確的改革評價主體、改革任務,分層、多維推進,重點圍繞教師、學生、家長三類主體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家庭教育等六個維度,實施教育綜合評價改革。

聚焦新時代教師評價,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破“五唯”的重中之重是要給教師松綁,讓教師不再因論文、文憑等過度影響自身的教學研究和專業發展。西安國際陸港第一幼兒園通過建構學前段“1+2+3+4”教師評價模式,激發一線教師發展動力。針對不同專業背景教師,建立新任、青年、骨干、名師分層培養成長計劃,探索“德”“能”結合的循環評聘制度。

深化新時代教師教育評價,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陜師大陸港初級中學通過建立“觀察—評價—反饋—改進”閉環育人體系,制訂《學生成長檔案》,建立學生成長導師制;國際陸港第二小學在“雙減”中嘗試學科融合,搭建教師大(綜合)學科組,教師定期參與學科融合性備課和教學,并把教師參與教研計入工作量,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推動教育教學提質增效。

聚焦“五育”并舉全面發展,學生評價改革多點開花

一把尺子是沒有辦法測量學生的,只有多元的評價體系,才能最大可能發現學生的優勢和長項。西安國際港務區以“名校”為點、“+校”為面,以點帶面,積極探索區域內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嘗試多維度、多角度評價。

(一)構建評價體系引導育人理念更新

鐵一中陸港學校立足于小、初、高全學段學生,探索建立“風華少年”“風華青年”評價體系,依托學校自主參與設計搭建的智能化平臺,堅持過程與結果統一、五人小組與個人統一、班集體與個人榮譽相結合的原則,在評價系統中量化學生行為,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突出綜合評價;西安國際陸港第一小學通過構建具有區域特質的“絲路課程”,開發“絲路”評價體系,以項目式學習為途徑,通過“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將跨學科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性評價納入學生評價體系,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知識技能進行創新性思考、判斷和實踐;西安國際陸港第二小學積極打造“思政教育引領,信息技術融合”的生命課堂課程體系,以多元評價為突破口,發揮育人功能,減輕學生壓力,實行“1+2+N”分層設計學生作業和“1+Y”課后服務選課模式,盡量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

(二)改進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西安國際港務區立足生情,直面“雙減”,全面優化評價結構,通過逐步完善德智體美勞評價體系,改進學生評價。

完善德育評價。《總體方案》指出要“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新筑中心小學通過“五星少年”評選,建立學生自我評價,班主任、同學、家長、學校共同參與的學生德育評價體系;西安國際陸港第一小學設立“紅領巾獎章爭章體系”,通過遴選監督員、多學科聯合教育評價、積分量化等制度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崇福寺小學堅持少先隊員講黨史,引導學生樹立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全區改變以往德育評價單一主體的困境及問題,通過立體交互、互聯共通的多主體參與和全員評價方式,為德育評價的有效實施和形成齊抓共管的德育環境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加強智育評價。陜師大陸港小學依托“西安好課堂”“陸港好課堂”,進一步強化課堂主陣地,學校打造“紅領巾”綜合教育基地,師生們將課堂“搬”到基地,在不同的真實情境下進行演出展示、開展各類社團活動,學校運用“蒲公英”學生發展一體化評價體系,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化手段對課堂進行過程評估與反饋,通過精準課堂評價,在關注知識講授傳遞的同時,更注重學生思維發展和人格塑造。西安國際陸港第二小學通過打造各類思維型課程和活動,激發學生求知欲,增長其心智,將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時長、表現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的智育評價板塊。

強化體育評價。鐵一中陸港學校將學校評價體系納入教科研工作范疇,以學期為單位,在開學初向各班發放運動參與評價表,由各班級內部自行分配任務,根據要求完成過程性記錄,設置體育欣賞能力、體能評價體系,在期末評價中加入個人體育特色項目展示評價和身體指標突破項目評價;西安國際陸港第四小學通過設立多項“體育訓練技能課程”,學生自主選擇,將學生吸引到自己喜歡的體育活動中去;西安國際陸港第一小學通過向家長發放體育鍛煉記錄表,讓家長了解并參與到學生的過程性評價之中,通過體育節、運動會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作為陜師大陸港小學 “+校”的新農小學,引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拳課程,通過評價導引大部分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學生身體健康。

改進美育評價。各級各類學校按照《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切實做到“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不斷“深化教學改革”“豐富藝術實踐活動”,使學生處在“立體美”的“大美育”之中。陜師大陸港初級中學通過搭建美育評價基礎平臺,強化學科美育功能,利用校內外資源深入開展“第三課堂”實踐活動,民間藝人、文化專家等為學生開展專題講座,拓展美育評價增值渠道。

強化勞動教育。西安國際陸港第二幼兒園以幼兒園勞動教育課程的多元建構為抓手,立足兒童視角,引導家長提供機會,以適合幼兒特質的項目式游戲為途徑,嘗試多元評價幼兒;西安國際港務區多所學校因校制宜地建立勞動教育基地,拓展“第二課堂”內容,扎實開展勞動教育;陜師大陸港小學“名校+”共建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嘗試勞動教育現場實時評價;國際陸港第四小學學生在勞動種植園中常態化開展勞動課程,通過田間勞動、采摘活動,進行學科知識融合實踐并錄入評價系統,學生親歷實踐、親身體驗、深度探究勞動的魅力;黨家中心小學利用操場周圍打造學生勞動實踐園,在勞動中評價學生,在汗水中促進學生發展;西安市第六十四中學將校園交由學生打理,強化班干部勞動專題教育培訓,探索勞動“一幫一”系列制度(活動)。全區各校通過勞動教育中的過程性評價、實時評價等,助推中小學生的自理、自主、自覺能力全面提升。

抓實“家校共育”,形成家庭(家長)參與的評價機制

2022年開始實施的《家庭教育促進法》,使家庭教育由傳統的“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國事”。改革教育評價不僅要改革教師評價、學生評價,更應當重視以家庭(家長)為評價視角的教育評價。全區在基礎教育評價改革中,關注家庭(家長)參與,促進家校協同育人。

(一)堅持家訪制度,嘗試將家校聯系情況納入教師考核

家訪是維系教師、家長、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家校協同育人的重要途徑,更是教師開展一線學生工作的重要體現。陜師大陸港初級中學健全教師家訪制度,落實家訪工作,針對教師家訪進行專題培訓,將教師家訪情況尤其是工作效果納入教師述評;國際港務區實驗小學在傳統家訪基礎上拓寬渠道,開展電話、微信、線上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與學生一起過大年”已成為轄區小有名氣的家訪品牌活動;鐵一中陸港學校探索設置家訪標準,學校通過建立計劃、目標、過程、反饋、追蹤等維度的教師家訪記錄,將教師家校聯系情況納入教師考核評價系統。

(二)引導家長理念更新,將家長評價納入學生綜合評價

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可以產生家校合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國際港務區以多種形式引導家長育人理念更新,促進學生綜合發展。陜師大陸港小學通過“蒲公英”大講堂和“同孩子共讀一本書”等形式,創設家校溝通橋梁,向家長傳遞最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設置有效情景邀請家長為孩子表現進行評價。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國際港務區教育衛體局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