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如何保障教育質量提升?
作者:劉俊博
發布時間:2022-09-07 16:05:2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雙減”政策的實施,在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和課外培訓負擔,減輕教師、家長教育焦慮,已初見成效。但是,社會輿論特別是家長對“雙減”下基礎教育的質量較為擔憂。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教育質量評價、教育管理、教育服務、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保障減負提質增效,這是亟待基礎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一、“雙減”下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落實“雙減”,不能以降低質量為代價。如何減負、提質、增效?在教育評價上應有如下幾個轉變。
(一)從“升學率導向”向“全面發展導向”轉變
長期以來,升學率成為學校、學生和家長追逐的目標。如果教育評價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只能是一句空話。自教育部出臺《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到中央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再到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應試教育可以休矣。以高中評價為例,《指南》從辦學方向、課程教學、教師發展、學校管理和學生發展5個維度全面考量學校的“綜合素質”。
(二)從“唯成績論”向“綜合素質導向”轉變
在運用考試檢驗、評價教學效果的同時,我們積極實施《指南》,從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勞動實踐等5項關鍵指標,考查學生發展情況,扭轉重知識、輕素質的傾向,進而全面加強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三)從“單純教學效果導向”向“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導向”轉變
如何把握衡量基礎教育辦學質量和發展水平的評價尺度?保障課堂教學質量仍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第一要務。同時,我們嚴格按照《意見》要求,自查自糾,杜絕教學超綱、考題超標等,緩解學生考試壓力,考試成績采用等級制,不公布考試排名,抑制唯分數的傾向。
(四)從“‘5+2’,‘白+黑’模式”向“保障學生健康成長”轉變
針對重負下我國青少年身體機能下降,特別是近視率居高不下的嚴峻形勢,《意見》提出“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保障學生休息權利”的要求。在具體實踐中,我們與家長、網監部門協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人防”“技防”結合,合理控制學生連續上網時間,確保學生發育和身心健康免受影響。引導學生把更多的課余時間用于閱讀、鍛煉和休閑。
二、保障教育質量提升
如何實現學生負擔減下來、教學質量穩得住、教育效率有增進?如何把減負、提質、增效的目標落到實處?既要不折不扣貫徹《意見》精神、落實“雙減”要求,又不能以降低教學質量、損害學生成長為代價,這就需要我們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以系統思維整體改進和加強教育教學,提升課后服務水平,合理分擔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責任,調適“家—校—社”協同機制,確保教育質量穩中有進。
(一)承擔主體責任,堅持“守土有責”
落實“雙減”,對本校教師參與校外有償培訓“零容忍”,確保本校師生不參與、不接受校外培訓。按照《意見》要求,依法辦學,尊重教育規律,尊重本校師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進一步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作業管理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校外培訓機構監管全面規范。切實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以實際行動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
(二)加強作業管理,改善課后服務
一方面,我們在年級組、學科組教研活動中,集體備作業,專題探索作業科學合理的“教案”,在減少課外作業量的同時確保通過有限的課外作業鞏固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延伸課后服務,做到學科、學段和學生全覆蓋,滿足學生對作業輔導的需求。
(三)協調多方力量,改善教育生態
正確認識并合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力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出“1+1>2”的協同效益。一是爭取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主要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理論指導、行業信息咨詢、政策配套服務;二是融洽屬地和社區關系,在各項改革舉措落地這個環節,與地方政府部門和社區達成教育共識,在“最后一公里”贏得實實在在的重視和支持,用好用足地域和社區教育資源;三是構建適度緊密的媒介關系,努力為學校改革發展、減負提質增效、提升立德育人的履職能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