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區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88所,公辦教師4302人,學生60784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主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擴展,但全區仍有60%的學生分散于鎮轄中心學校或村級完全小學。盡管歷經了“雙高雙普”、義務教育均衡縣創建等工作,完全小學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仍與主城區學校存在較大差距。完全小學校長受經歷、視野、學識、能力等方面的影響,對學校的發展定位、常規管理、遠景規劃、特色創設等,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前瞻性以及持續性的思考。

為提升校(園)長的管理水平,辦高質量教育,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2022年,鄠邑區的校(園)長培訓工作借力區內8個名校長工作室,以問題為導向,對癥下藥,化解困惑,謀求發展。第一期小學校長培訓由楊小川名校長工作室承擔,在反復調研、論證后,最終確定了以“山陰小學在‘名校+’聯合體機制下破繭重生”為案例,開展“農村完全小學校長應有的校長領導力”主題培訓。

山陰小學的“前世”

鄠邑區山陰小學是愛國人士高亁三先生于1918年創辦的,在逾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為社會輸送的7000余名畢業生,在高乾三先生高尚人格與辦學精神的引領下,努力工作,積極奉獻,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建設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成為各條戰線上的中堅力量和有用人才。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山陰小學同大多數農村完全小學一樣,生源銳減,伴之而來的是學校投入、師資力量的逐步減弱,最終形成惡性循環。

2018年,根據西安市首批“名校+”聯合體工作安排,山陰小學成為西安惠安小學的“+校”,在楊小川校長及其團隊艱苦卓絕、以干克難的工作作風,以及高品質、高層次、高質量、高標準的工作目標的帶動下,短短四年時間,山陰小學實現了“量”的突破與“質”的飛躍。惠安小學團隊在與山陰小學休戚與共、攜手相伴的過程中,找到了山陰這所百年老校的“根”,也找到了教育人不為名利、默默奉獻的“魂”。

從山陰小學“巨變”過程中凝煉校長必備的領導力

報告開場,楊小川校長滿含深情地談道:“與山陰小學的結緣是一次意外。四年的相處,它既讓我感動,又激勵我不斷凈化自己的思想和靈魂,努力地在教育這項偉大的事業中思考、探索、實踐……”是的,正是這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成就了一所學校,成就了無數個孩子以及身處其中的教師。在山陰小學的“巨變”中,我們完整地梳理出了完全小學校長干事創業、辦好學校所必須具備的“校長領導力”。

“被”聯合——大局意識。身在兵位,胸為帥謀,自覺樹立大局意識,才能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任務突然且艱巨,關乎鄠邑區“名校+”工作的推進力度,關乎山陰小學的“生死存亡”,更關乎山陰學區上百個孩子以及家庭的未來。楊小川校長以及團隊不講困難、不談理由、率然接受,且把在短時間拿下的這場硬仗,作為衡量惠安小學黨員干部政治品格的重要標準,作為檢驗黨員、黨性純度的試金石。

初相識——角色意識。所謂信念如柱,柱堅屋固。冒著近40℃的高溫在山陰校門口召開的臨時會議,滿是荒草枯枝的校園,斑駁剝落的墻皮,當下已經極其罕見的蚊蠅飛舞的旱廁,臨時搭建的石棉瓦車棚,一推就會掉下來的教室窗戶,特別是校門正對的即將倒塌的三座古老大殿……楊小川校長團隊沒有被這意料之外的困境和困難嚇倒,他們深深知道,這惡劣的環境正是導致學校面臨倒閉的主要因素;他們知道,組織的信任,是他們必須接納且迎難而上也要破解困局的主要力量。這力量,是內心的信仰,更是一種責任,一種操守。

搶工期——責任意識。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2018年8月23日接到任務,8月30日迎接學生入校,9月1日承擔市局領導參加的全市統一開學典禮。一方面是校園環境與辦學條件的全面整修與提升,另一方面是師資配備與教育教學常規化、常態化推進,更大的任務是逐人、逐戶地去做工作,安撫、挽留意欲轉離的學生和家長……現場辦公,明確任務;梳理職責,倒排工期;提高標準,規范推進。十天時間里,惠安小學領導班子所有人,一肩挑兩擔,兩個校園,兩頭奔波,爭分奪秒。現在回頭看去,正是那段時間的全情投入、全力付出、全心接納,悄悄地拉開了百年山陰涅槃重生的序幕。

明目標——事業意識。所謂功崇惟志,業廣惟勤。2018年9月1日,西安惠安小學“名校+”教育聯合體開學典禮如期舉行,保障學校運行的管理制度和相關措施相繼出臺,師資隊伍基本到位,最重要的是,經過大量的安撫和動員工作,原69名學生無一人流失。開學以及運行的基礎具備了,是墨守成規還是謀求變革?是亦步亦趨還是破繭重生?楊小川校長及其團隊提出了“整環境、振精神、提質量”的工作思路,把“強化質量提升,構建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突出書院特色文化”作為學校工作的主要目標。四年時間里,一班人兩學校,圍繞著統一的目標和方向集廣智,付群力,盼復興,謀發展,創事業。

深融合——管理意識。所謂凡謀之道,周密為寶。實行教師輪崗交流和跟崗實訓工作,解決了教師管理的一體化;把“規范與自由”、“教學質檢”、《教學質量管理辦法》、《績效工資發放辦法》、《教學常規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引入分校,實現了常規管理的一體化;同步開展各類主題教育活動,“五園四節”慶祝活動,“規范與自由”好少年評比活動,實現了德育活動一體化。全力推行山陰教育教學工作與惠安小學的“六個統一”和“八個同一”,實現了管理模式的一體化。

匯資源——協作意識。所謂寬以容人,厚以載物。山陰的發展離不開兩校師生的共同努力,更離不開上級部門和社會愛心人士的持續關注和鼎力相助。三年多時間,鄠邑區教育局協調各方力量,為山陰小學申請項目資金近500萬元,先后完成了教室內墻、教師辦公室裝修,教室文化建設和線路維護等工作;為教室安裝了三合一圖書柜,給全部教師更換了電腦,為教師休息室安裝了空調;完成了廁所改建,計算機、音樂、美術等七個部室建設;完成了山陰書院文化建設,教室文化建設提升等項目。在經濟投入改善學校硬件條件的同時,鄠邑文化界人士對山陰小學的關注和宣傳,讓高亁三精神得到了更大范圍的關注和更為久遠的傳承。

創特色——發展意識。所謂不畏苦寒,自得其芳。如今的山陰,高亁三先生紀念塔屹立于學校正門口,以先生的輝煌事跡和高風懿行永昭后人,薪火相傳;書院三間仿古大殿修葺一新,是學校輝煌事跡的展示,更是優秀文化的傳承;教學樓窗明幾凈,部室齊全,現代化教學設施一應俱全;東側的種植園,是學生實踐和體驗勞動的教育場所;西邊新鋪設塑膠運動場,是孩子們嬉戲玩樂、強身健體的開心樂園。在惠安小學點對點、手把手的帶動下,山陰小學真正成為了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其成功案例在鄠邑區,乃至西安市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應。

楊小川校長在報告中談道:文化的影響力是無比巨大的。山陰目前所受到的關注,其根本原因是高乾三先生全心全意辦教育、舍身舍利辦學校的教育精神。是的,在他與山陰小學共生共長的過程和故事中,既是對高亁三先生“探尋教育人靈魂,守一身清潔,用豐富的精神去引導教育學生早日成為對國家、對民族有用的人才”的辦學精神和歷史文化的完美傳承,也是他帶領團隊,并與團隊和諧交互,從而實現山陰“探底后重生,邁向教育新高地”的辦學、治學能力的客觀體現。是他作為新時代,一名合格校長的價值理念、辦學思想、學識、人格、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多層次的綜合呈現;也是他在課程、教學、教師、科研等方面領導力的有效展現;更是他在學校事務的決策力,團隊建設力,信息溝通力以及超強執行力的高水平表現。而這些,恰恰是我們振興農村教育、辦好群眾家門口好學校的校長們所必備的綜合素養與領導力要求。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教育和科學技術局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