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讓古詩教學熠熠生輝
作者:劉 偉
發布時間:2022-09-06 10:26:1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古詩詞是語言文字積累進化的產物,具有很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氣息。在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中,誦讀猶如一道橋梁,讓學生和詩詞更加貼近。通過誦讀古詩詞,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還能加強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帶給學生豐富的韻律美。本文將立足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對誦讀策略展開深入分析,旨在讓語文課堂熠熠生輝。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詩詞,基本都具備優美的情境,但由于其描述相對抽象,導致學生無法想象詩詞所展現的場景。這是因為小學生年齡小,讓學生一看到文字就立刻在頭腦中轉化成對應的形象,對他們而言,稍顯困難。再加上,詩詞本身的簡約性以及其中蘊含的古今異義,都為學生的圖像轉換增加難度。正因如此,學生在誦讀時很難投入全部的情感,因為學生根本不理解詩詞究竟講了些什么。鑒于此,教師不妨引入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借助現代科技的力量“看一看”詩句中描繪的場景,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的誦讀興趣。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統編版《漢江臨泛》時,教師要求學生誦讀,在誦讀中發現學生存在很多問題,如節奏不準、讀音有誤。之所以存在這些問題,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讀懂詩,不知道詩的內容講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劃分節奏,甚至連個別生字的讀音都沒有完全掌握。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誦讀,勢必會引發很多問題。因此在誦讀之前,教師讓學生結合詩句,說說自己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說自己不理解第一句中的“三湘接”,有的不理解“荊門九派通”中的“九派通”三個字,幾乎每一句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鑒于此,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用多媒體設備還原整首詩,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看到詩句所描繪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有了直觀視頻的輔助,學生才理解“三湘”指的是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帶;而“九派”指的是長江至潯陽的九條支流。當學生弄懂這些問題,在誦讀時,他們自然會根據意思劃分節奏。
二、引入音樂,營造氛圍
誦讀,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詩詞,需要學生帶入自身的情感,而這對于小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小學生天生好動,很難將全部心思放在課堂上,而且由于古詩詞離學生的生活相對遙遠,導致學生很難產生代入感。尤其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給學生布置誦讀任務,他們很難體會到詩歌的韻律美,甚至會在心理層面產生排斥感。因此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不妨在課堂中引入音樂,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誦讀詩詞,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還能讓學生將古詩朗誦得更加入情、入味。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統編版《石灰吟》時,這是明朝大學問家于謙的代表作,作者以“石灰”自比,表達了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志向。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誦讀任務,卻發現學生根本讀不出這首詩的韻味。即便教師告訴學生朗讀的節奏,即便學生已經了解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內容,可還是讀不出這首詩的情感。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學生無法理解詩人的愛國志向,也不理解詩人為何以“石灰”自比。鑒于此,教師不妨為學生引入阿炳的《二泉映月》。之所以選擇這首二胡曲,還是源于這首詩所表達的詩意。從表面來看,這首詩歌只是詠物之作,借助白描的手法突出石灰不怕烈火、不怕捶打,甘愿粉身碎骨也要奉獻的精神。但是,這首詩同樣借物言志,表達了詩人不畏犧牲、不怕艱險的高尚情懷。而《二泉映月》這首名曲,是阿炳根據自身的人生閱歷創作而來,展現出作曲者飽嘗人間辛酸、痛苦的一面。但是作曲者并未自暴自棄,反而用音樂言志,用音樂抗爭,用音樂抒發自己的情懷,其精神內核與《石灰吟》何其相似。果不其然,在《二泉映月》的輔助下,學生很快體會到詩人表達的憤懣之情,詩人志向的高潔以及詩人不畏生死的豪邁之情,并順利完成了誦讀任務。
三、轉變形式,體驗樂趣
沒有人喜歡一成不變的生活,小學生同樣不例外。比起傳統教學模式,小學生更向往新奇、多變的教學手段。尤其針對古詩詞這類體裁,小學生本身沒有多少學習興趣,如果教師仍然延續陳舊的教學方針,采取傳統的教學思路,學生不會對古詩詞產生任何探索興趣。再加上,誦讀本身具備一定難度,如果教師的教學過程太過枯燥,學生只會將誦讀視作完成任務,這就背離了教學的初衷。因此教師不妨轉變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誦讀形式,讓學生從誦讀中體會到快樂。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統編版《古詩三首》時,本單元主要包括《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詩。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誦讀熱情,教師設計了一個非常有趣的誦讀活動:首先,教師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同時允許學生和自己的組員坐在一起。其次,每個小組成員可以任選一首詩進行舞臺劇創作,結合詩的內容設計具體的表演過程。比如,針對《迢迢牽牛星》,學生就可以設計出牛郎、織女兩個人物,同時揣摩這兩個人物的表情、動作、眼神,傳遞出古詩的意蘊。再如,針對《十五夜望月》這首古詩,學生可以試著模擬一下,古時候的人們是如何度過中秋節的,有哪些風俗習慣,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每個小組派出一個成員負責朗誦詩詞,剩余的成員則負責將設計的舞臺劇搬進課堂。通過這樣靈活的誦讀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讓學生在不經意間掌握誦讀方法。
四、教師示范,引領學生
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心智以及行為特點,相較于其他時期,學生在小學階段更傾向于模仿周圍的人和事物。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利用學生的這一行為特性,讓學生主動學習。比如,在學習古詩詞時,大多數學生往往會面臨誦讀的難題,而教師的范讀指導必不可少。通過教師的合理示范,學生會產生模仿的欲望,也會意識到誦讀對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性。對此,教師應當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引領課堂。
在具體的示范過程中,教師從語氣、節奏、動作等角度,給學生留下一個正確的誦讀形象。在教學《清明》這首古詩時,教師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引導學生:首先,語氣。誦讀不同的詩,往往需要配合不同的語氣,具體由詩的內容來定。而《清明》這首詩,描繪的是清明節的場景,渲染的是惆悵失意、凄迷哀傷的氛圍,因此語氣需要低沉一些,決不能輕佻、平淡。其次,節奏。在誦讀這首詩時,教師需要將詩的節奏讀出來,該停的停,該重的重,讀出詩本身的韻律感。而且,由于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因此更適合用“四三節奏”劃分。此外,關于重讀的問題,詩第一句中的“雨紛紛”,第二句中的“欲斷魂”,第三句中的“何處有”,第四句中的“杏花村”都應當重讀。再次,語音。在誦讀這首詩時,還需要注意平翹舌音的問題。比如,詩中的“時”“人”“處”“指”都是翹舌音,只有“村”是平舌音,一定要發音清晰。最后,動作。在誦讀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內容搭配一些動作。比如,最后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教師就可以加上“遙指”這個動作。通過教師的正確示范,學生能掌握誦讀的技巧,了解誦讀所呈現的效果。
五、想象入境,融入詩詞
誦讀不等于閱讀,它主要包括兩層含義,即背誦和熟讀。如果教師認為,讓學生讀一讀詩詞就算完成誦讀,這種想法無疑是狹隘的。因為這樣的觀點會讓學生在潛意識中將誦讀視作任務,鑒于此,為了扭轉學生的誦讀印象,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想象,讓他們結合詩詞想象畫面,讓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浮現在學生的腦海中,這樣學生自然會對詩詞產生本真的印象,會更樂于參與誦讀活動。
例如,在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教師引導學生輕聲慢速讀古詩,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具體來說:在學習第一句“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時,教師讓學生閉著眼睛,想一想這句詩中共出現了幾個顏色,學生說出“金黃色”“白色”這兩種顏色。接著,教師繼續給出提示,讓學生想象,“梅子金黃是怎樣一種畫面?”“杏子有多肥呢?”“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展現的是哪里的景物特點?”“在你的想象中,這句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接下來,教師安排一個小活動,讓學生試著畫一畫自己想象的畫面,引導學生用色彩進行填充,增強學生的形象記憶。最后,教師將整首詩的畫面進行展現,同時讓學生合上課本,引導學生通過畫面回憶詩歌內容。通過這樣的教學步驟,學生很快記住了詩詞,在后續的誦讀過程中也能脫口而出,根本不需要對著課本念誦。
總之,誦讀是古詩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誦讀,既能幫助學生把握詩的內涵,還能提高學生的誦讀積極性,讓學生從誦讀中覓得真正的快樂。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