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視角下的初高中英語銜接
作者:薛 丹
發布時間:2022-09-06 10:12:04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闡述學習規律時,曾經說過:“如果要我將全部教育心理學歸納為一句話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弄清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然后據此進行教學。”這種觀點對教師最大的啟發就是,有效的教學一定要以掌握學生的認知為基礎。但擺在高中英語教師面前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弄清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現傳統的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往往是從教師的教學需要切入的,這相當于為學生預設了一個英語學習目標。這種做法不能說有明顯的錯誤,但顯然存在一定的缺失,這個缺失就是學生角色的缺失。大量實踐結果表明,要想讓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更接地氣——接學生的地氣,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增強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的有效性。在這一思路之下,筆者對學生視角下的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進行了研究,下面分享一些自己淺顯的認識。
一、 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起點
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起點,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順暢與否,直接影響著中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如何解決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存在的問題,使高一學生順利從初中過渡到高中,是英語教師必須認真思考和妥善處理的一個重要問題。英語教師既要充分認識初高中銜接教學的重要性,又要對“起點”有明確的界定。對此,筆者認為,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學生在初中階段所積累的英語知識及學習方法對高中英語學習,尤其是高一英語學習有著直接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是知識性的,又是方法性的。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看,高中階段學生學習英語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再實施教學。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1 Friendship一課是高中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教師講授這一課相關內容時,有著豐富的素材,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最近發展區理論制訂行之有效的規劃,以達到初高中銜接教學的目的。記得筆者在講授這節課時,設計這樣的幾個問題:How do you understand friendship? Who are your good friends?How do you like your friends?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觀察發現,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應用所學英語詞匯、語法等解決這些問題。例如,有學生答道:“I think friendship must be based on trust. Only when friends have reliable trust and can trust each other under any circumstance,can this be true friendship.”
通過學生的回答,筆者發現學生對友誼這一話題有了充分的認識。從教學設計的角度來看,這種方式不僅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的“主動建構要以先前經驗為基礎”的要求,還非常貼近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本思路。
二、從學生視角研究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須引起重視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教學研究的視角轉移到學生身上,能夠使學生對初高中英語銜接知識有新的認知。對此,筆者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研究,發現傳統的研究當中確實存在一些空白。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高中英語教師要全面剖析初高中教學的異同,抓住課堂教學環節,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微觀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學生進入高中之后,對英語學習非常重視,他們一方面擔心高中英語難度陡然增加,自己原有的英語知識基礎不足以支撐高中英語的學習,在心理上產生了一定的畏懼感;另一方面他們對高中英語教學內容沒底,不知道英語教師的教學方式是否適合自己,一直比較擔憂。雖然這些與英語學習的具體要求沒有直接關系,但卻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前提。
例如,在講授Friendship一課的Warming Up時,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好的教學情境,筆者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首先,結合教材內容,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優化。如針對“You want to see a very important film with your friend,but your friend can’t go until he/she finishes cleaning his/her bicycle.You will...”這一問題,筆者借助相關教學軟件,以班里一個活潑的男生為主角(事先征得了他的同意),用畫外音的形式提出上述問題,讓其他學生思考并回答。
其次,筆者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制定了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例如,學生在回答上述問題時,用了這樣的一句“go without you friend”,這顯然是忽視了you和your的詞性,當然這種錯誤只是發生在少數學生身上;又如,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用了這樣的一句“help your friend clean the bicycle and you can leave early”,這里所用的“and”顯然不能夠像“so”那樣更好地體現前后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生的回答,筆者一般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為學生提供科學的指導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初高中英語知識。
再次,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完善了英語知識體系,為初高中英語教學的良好銜接奠定了基礎。從教學的角度來看,高中英語絕不只限于語音、詞義、用法的教學,而是基于理解和實際運用的一種能力獲得,初高中英語銜接主要包括知識的銜接和方法的銜接。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將課內外結合在一起,拓寬學生學習的范圍。
三、學生視角下的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策略
通過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是需要講究策略的,尤其是從學生的視角來看,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既要關注策略本身,也要關注策略的源頭。策略相當于指戰員的戰術,而策略源泉則相當于指戰員的大腦。通常我們會認為,在研究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時,教師應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意志、學習策略等方面及時作出評價,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這一點與上面提到的學生在面對高中英語學習要求時所表現出來的情況密切相關,也是實現初高中英語教學有效銜接的基礎,在掃除學生英語學習障礙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策略源頭就是英語學習方法的更新,如果說初中階段的學生習慣于通過記憶、背誦、重復訓練取得高分的話,那么高中階段的學生更需要在理解中運用,在閱讀和語用中生成語感等。
例如,Friendship一課Reading中的“Anne’s best friend”一文,主要是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獲得語感,進而掌握高中英語學習的方法等。文中有一封信,學生除了要了解英語書信格式之外,還要掌握一些英語語言運用的技巧,如on purpose、in order to、at dusk等,要聯系上下文,結合具體的語境,通過仿寫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從而使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更加有效。
在學生視角下思考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本質上需要教師建立新的研究角度,需要真正讓學生成為研究的中心,需要關注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優點與不足,需要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癥下藥”,只有這樣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才是有針對性的。而反思傳統的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更多地局限于教師的教學需要,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需要,難免會出現高耗低效的情形。
總之,高中一年級是承接初高中最關鍵的一年,高一學生成績的好壞關系著整個高中階段學習任務能否順利完成。因此,對于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在高一年級順利從初中過渡到高中是值得探究的重要工作。當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就會找到更加適合學生的英語銜接教學方法,這對于傳統教學而言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可以讓高中英語教師在面向自身的“教”的同時,還可以面向學生的“學”進一步積累并提純經驗。這種“教”與“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找到更為有效的英語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第十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