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應用題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審題錯誤、基礎知識不扎實等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夯實學生的基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小學數學應用題的重要價值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應用題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應用題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了起來,在解題的過程中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課堂教學、課堂測驗、課后作業等途徑,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為學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應用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完全凸顯出來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大多采取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時間,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被動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學習,課堂氣氛非常沉悶,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學習效果不佳,思維發展受到了限制。

2.應用題與實際生活聯系不緊密

小學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非常緊密,但部分教師沒有抓住這一特點,設計的應用題與學生生活嚴重脫節,導致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認識和理解不夠深入,既不能很好地調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又不能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相關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實際中。

三、學生解答應用題時存在的問題

數學應用題的綜合性比較強,知識體系相對獨立,包含的數學知識點較多。對小學生來說,解決數學應用題的難度較大,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下面,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了學生解答數學應用題時存在的問題。

1.審題能力不足

審題能力表現在多個方面。例如,能一字不差地讀題,能正確理解題目的意思,能抓住題目的關鍵信息,能找出題目中隱含的數學關系。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他們讀題時容易漏字或看錯字,理解能力較差,答題時很容易出現錯誤。

2.計算能力較弱

在解答小學數學應用題的過程中,學生只要找準了其中的數量關系,就能列好算式計算了。但有的學生計算能力較弱,他們對運算法則掌握得不牢固,計算結果經常出錯。

3.缺乏知識遷移能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應用題就是將理論知識生活化的數學題。在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過程中,學生可能學會了數學理論知識,但缺乏知識遷移能力,無法將題中隱藏的數量關系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導致解題效率不高,正確率較低。

四、學生解題能力培養的策略

1.提高學生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先讓學生準確讀題,再引導他們準確分析,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提取有用的信息。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點撥和指導,以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學生因為成長環境和接受能力不同,他們的審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具體操作如下:針對審題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比較簡單的應用題,先引導他們準確讀題,再讓他們找出其中的關鍵信息,并試著列出算式;針對審題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難度中等的應用題,讓他們抓住題目的關鍵信息,建立正確的數量關系,再進行計算;針對審題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高題目的難度,給他們設置幾個“小陷阱”,讓他們避開“陷阱”準確解答。這樣既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取得進步,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例如,有這樣一道小學數學應用題:5輛車4次可以將100噸鋼材運到目的地,如果用同樣的3輛車運輸105噸鋼材,需要幾次才能運完?針對審題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將題目改編一下,讓他們抓關鍵信息:5輛車4次運100噸,求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噸鋼材;針對審題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仔細審題,抓住題目中的關鍵信息進行解答;針對審題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提高問題的難度:如果用同樣的車運輸105噸鋼材,3輛汽車需要幾次才能運完?

2.幫助學生建立信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創設情境法,使學生快速融入數學學習中,夯實數學理論基礎,掌握數學應用題解題技巧。多媒體集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于一體,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為數學課堂增添趣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

例如,有這樣一道數學應用題:小明拿著媽媽給的50元買文具,鋼筆12元一支,小明買了三支圓珠筆和兩支鋼筆,圓珠筆比鋼筆少花了6元,圓珠筆多少錢一支?還剩多少錢?講解這道題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購買文具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學生掌握了這一題解答技巧后,就可以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

學生要想快速準確地解答應用題,就必須掌握一定的解題技巧,而高超的解題技巧離不開堅實的數學基礎。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解題能力的過程中,應以數學理論知識為支撐,通過當堂訓練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不同類型應用題的解題技巧,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數學公式,將較難的應用題轉化為熟悉的數學知識。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度挖掘例題,不能照本宣科,對例題中的關鍵信息應做到精講精練。以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一單元“分數乘法”第2題為例,這是一道以整數乘法為切入點,找出數量關系,進而引出分數乘整數的應用題。教材已給出了本課的知識點:“在這里,一個數乘幾分之幾表示的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教師如果一直這樣強調,學生的思維就會固化,教師可以將這句話的前后兩部分交換一下位置。交換位置后,這道題看似簡單,但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深化和拓展的過程。由此可見,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的點點滴滴,注重細節,抓住細節才能保證課堂質量。此外,教師還要以教材為基礎進行拓展和延伸,以此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3.挖掘學生的潛能

新課標不僅要求教師教授學生知識,還要求教師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上。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師可以對數學應用題進行改編,采用一題多問、一題多變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潛能,并引導學生將相似問題進行整合與歸納,以此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小組合作學習對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學生在小組內互幫互助,從不同角度對數學應用題進行分析,可以提高數學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有這樣一道小學數學應用題:小明的爸爸讓小明去買水果,水果店的蘋果一斤3元錢,梨一斤2元錢,小明買了3斤蘋果和2斤梨,還剩5元,請問小明的爸爸給了小明多少錢?解答此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讓學生結合已知條件,采用不同方式進行解答。一種是將總數設為x,用x-3×3-2×2=5;另一種是3×3+2×2+5=         。這兩種計算方式都是學生積極思考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掌握了多種解題方式,還提升了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習效率。

4.將應用題生活化

數學應用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其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以此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應用題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選擇應用題或者設計應用題時,要考慮它是否符合生活實際,不能為了解題而違背生活常識。如此,既不能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應用題的意義,又不能讓學生運用所學解題技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應用題進行創新和改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例如,有這樣一道小學數學應用題:甲乙兩地相距3千米,一輛小汽車從甲地出發,5分鐘后距離乙地還有150米,問小汽車的行駛速度是多少?為了讓學生更加具有代入感,教師可以對題目進行改編,如:小明家和學校相距3千米,小明早上坐爸爸的車去上學,5分鐘后小明離學校還有150米,請問小明爸爸開車的速度是多少?這樣既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又能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的解題技巧遷移應用到生活中。

總之,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需要用愛心、耐心引導學生。還要積極更新教學觀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夯實數學基礎。這樣一來,學生的解題能力就能得以提高,數學學習質量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單位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千戶鎮川珠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