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斷加大,部分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常常按照教學大綱一篇一篇地進行,這種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唯有將兩篇文章或多篇文章放在一起,通過比較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比較閱讀是文字性閱讀、解釋性閱讀的拓展與延伸,將其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能夠打破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局限性,還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記憶。

一、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張壽康先生指出:“比較閱讀是增長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識的重要方法之一。對語文教學來說,開展比較閱讀訓練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此話比較全面地概括了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下面,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簡要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比較閱讀的作用

一方面,比較閱讀能夠打破傳統閱讀模式“單一、反復”的局限性。知識遷移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在學生的批判質疑、遷移運用、總結反思等學習能力中。比較閱讀對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能發現實際問題,并能運用所學解決這些問題。

另一方面,比較閱讀能夠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部分學校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過度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閱讀數量及閱讀質量下降。比較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這一現狀,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比較閱讀應用的意義

第一,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提高閱讀效率。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可以運用聯想、類比、組塊等方式對文本內容進行解讀,并在對比分析中學習更多關于寫作風格、文章布局結構、修辭特點的知識。閱讀本身就是學生進行意義構建的一個動態過程,以比較的方式閱讀多篇文章,可以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遷移,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可以使課堂簡約增效,能夠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在比較閱讀中,學生通常要學習多篇課文,課堂容量非常大,節奏特別快,為了避免學生出現學習目標模糊的問題,教師要對閱讀內容進行“剪裁嫁接”,使文本更加簡約化,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比較閱讀要素分析

(一)教材多元化的整合:以點帶面,延伸拓展

在新課程改革與核心素養發展觀的引導下,語文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處理加工、增刪和重構,使其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比較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對教學內容進行“組合”“重構”的閱讀方法,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比較閱讀通過以點帶面、拓展延伸的方式極大地拓展學生的視野,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二)學生主體性的彰顯:課堂合作,思維碰撞

小學階段,語文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傳授知識與技能,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主觀學習能力不足的現象,學生的主體性未能彰顯,極大地影響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而比較閱讀教學模式則能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時,需要先預習、熟悉文本,再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并做好批注。在分享交流環節,學生圍繞相關主題進行討論的過程,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與展示的機會,學生從中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知識,還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師主導性的發揮:科學引導,助推學習

比較閱讀教學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從文本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解讀,從而形成處理書面語言文字的能力。在比較閱讀過程中,教師先要進行“課前整合、設計話題”,再以教材研究者、思想甄別者、看法整合者的角色助推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學生通過研究文本內容,他們的認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語文綜合應用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三、比較閱讀教學的實踐探索

(一)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進行對比

在比較閱讀教學中,教師先要鍛煉學生的基礎閱讀水平,如理解能力、鑒賞能力、主旨挖掘能力等,使學生能夠通過比較閱讀深刻理解文本所表達的內容,并具備解析文本人物形象、謀篇布局的能力。學生對不同閱讀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與情感色彩,這個過程既可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又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閱讀材料的技巧。

例如,《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在美國的一次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勸阻,冒著生命危險,懷著堅定的信念,經過38小時的挖掘與種種艱辛,終于在廢墟中救出自己兒子和13位同學的故事。文章以時間順序描述了本次事件的全過程,贊揚了父子倆在險惡的自然環境面前充滿自信、不向困難屈服的品格,表現了父子之間深深的情意。《慈母情深》選自著名作家梁曉聲的小說《母親》,文章講述的是20世紀60年代初的故事。那個時期物資非常緊缺,在那種環境下,人們獲取“精神食糧”的方式只有讀書和看報,但當時大多數老百姓家境都很貧困,多數工人每月工資也不過二三十元,維持生活已屬不易,可是“母親”卻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兩次給“我”錢,支持和鼓勵“我”買書,字里行間充滿了深深的母愛,以及孩子對母親的敬愛之情。在比較閱讀《地震中的父與子》與《慈母情深》這兩篇課文時,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不同人物之間濃濃的愛意,他們對文章的寫作方式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對閱讀材料中的文字進行對比

閱讀能力主要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分析能力等。學生要想通過閱讀了解文章的寫作方法,就要從創作背景和作者簡介出發,綜合分析文章關鍵語句的作用,分析文章的修辭手法與語言特點,研究作者描寫人物和景物的語用特點,以此判斷作者的創作意圖。這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以小見大地反映了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表達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懷念之情。作者在“救助車夫”一段中,為了描寫魯迅兄弟倆救治受傷車夫的情景,一連用了九個動詞——“扶、蹲、半跪、拿、夾、拿、洗、敷、扎”,充分展現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少年閏土》這篇文章中,作者應用個性化的語言對話塑造了人物形象,通過對人物外貌的描寫與事件描述凸顯了閏土的性格特點。在比較《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與《少年閏土》這兩篇課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語言、動作、神態描寫刻畫人物,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對相近題材文章寫作手法進行對比

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比較閱讀的方式閱讀相近題材的文章,鍛煉他們的本文分析能力、文字鑒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讓學生從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

例如,《靜夜思》與《望廬山瀑布》兩首詩以借景抒情的方式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情感。在比較閱讀中,學生可以了解不同景物的意象,在寫作中也可加以模仿和運用。又如,《富饒的西沙群島》與《美麗的小興安嶺》這兩篇文章都描寫了祖國山河的壯麗,但描寫手法有著很大的差異。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就會發現《富饒的西沙群島》作者是按總—分—總的順序,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四個方面向我們展現了西沙群島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美麗的小興安嶺》則以季節變化的順序,介紹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之情。

四、結語

比較閱讀是一種集認知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理論與遷移學習理論于一體的學習方法。教師將比較閱讀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強化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拓展學生的文學視野。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