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學數學中落實情理教學理念
作者:李巧艷
發布時間:2022-09-06 09:51:3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情理教學是教師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基礎上,積極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情理教學的實施并未達到預期效果,有的教師僅是追求了形式。如生硬地用教材上的內容給城里的學生講田里的青蛙,給農村的學生講電影院的座位……因為這些不是學生身邊常見的事物,距離他們的生活比較遠,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理解負擔。
據調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70%的學生認為教師嚴肅有余,活潑不足,呆板的課堂模式、嚴謹的解題思路和枯燥的數學公式,使得學生對數學課失去了興趣。對此,學校應給予高度重視。在“雙減”背景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師要進一步豐富教學思想與策略,通過具象鮮活的教學案例研究,幫助更多學生提升核心素養,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一、情理教學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在課堂中的真實反應,就是對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好檢驗。“情理課堂”基于“情”,明于“理”。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情理教學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素質發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有模式,還應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維。筆者在借鑒前輩經驗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實踐和研究,結合自己的教學思想和風格,總結了小學數學情理教學的“三情”和“三理”。
情理教學要以“三情”為基礎,即基于學情、激發熱情、產生共情,這是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充分把握學情,才能找準知識點,進行恰當的引入。激發熱情就是借助情境,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激情,產生學習的熱情;產生共情就是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理解問題,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自然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提高學習效果。
“三理”為知理、明理、講理。知理就是知道知識,這是最基本的課堂教學目標,大多數教師都做到了讓學生知理。明理,就是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做一個明白人。教師要根據學生數學學習的規律,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創設情境,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完成對新知的自主構建。講理,就是能夠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美國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表明:最有效的學習就是教授他人。即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能結合所學知識講清楚其中的道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講理。
二、“情理”教學具體方法
1.挖掘教材,融會貫通
教材編寫有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編排結構,是在遵循心理學、教育學等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具體的生活實例精心打造的。所以,每一位數學教師想要上好課,就必須先吃透教材。從課時教材到單元教材再到本冊教材,最后是整套教材,只有對教材整體脈絡了解清楚了,才能準確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認識分》一課時,教師首先要從數與代數領域中常見的量的整體編排和結構特點入手,弄清本單元知識的基礎及其與后續相關的內容;其次是認真研讀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主要特點和各課時的邏輯關系;最后再研讀本節教材的主要內容、主題圖和問題串,以及每一個問題串的教學意圖,這樣才能準確把握知識結構層次,能基于學情把握教學重難點,為有效教學做好鋪墊。
2.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快樂的家園》認識1—10時,教師可用古詩《山村詠懷》引入新課;在講授《小貓釣魚》認識0時,可用故事“小貓釣魚”引入新課;在講授《可愛的企鵝》8和9的加減法鞏固練習時,可用謎語引入新課;在講授《前后》時,可用拍手游戲“小手拍拍”引入新課……總之,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年齡特征和認知特點等,巧設情境,用兒童喜愛的形式和內容,激發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久而久之,學生才會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
3.創新思維,產生共情
在實際教學中,提前預設的情境并不一定適合所有學生,就需要教師結合實際,創新思維,進行情境再創造。一天下午,筆者上公開課《等量關系》時,看到學生已經疲憊不堪,情緒低落,就將教材中天平稱物的情境改為玩蹺蹺板游戲的情境。
“同學們,你們周末都玩游戲嗎?”
“我和我的孩子喜歡玩這種游戲,你能猜出來是什么嗎?”(出示簡圖)“由這幅圖你能猜出我在哪兒嗎?”
游戲話題是學生最愿意討論的事情,能使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將其自然地帶入課堂學習和探究中。在日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更多地走近學生生活,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再充分地將這些融入數學課堂,創造適合學生的情境,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做到以“情”生理。
4.尊重個性,自主成長
有效的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只有學會思考學生才能逐步走向深度思考和深度學習。一年級《分一分》課后有這樣一道習題:下面哪一種不屬于同一類?選項分別是坦克、公共汽車、大巴車和飛機,學生普遍的答案是飛機,因為其他三種是在陸地上行駛的,只有飛機是天上飛的——按此標準無疑是正確的。但還是有少數學生選擇了坦克,對此筆者特別關注了他們的思考方式。學生給出的標準也相當明確:坦克是軍事武器,而其他三種是交通工具,筆者覺得這種理由很不錯,分類學習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確定標準進行分類,而不是記憶答案。在教學中,最基礎、最基本的知識教學是讓學生學會思考而非學會做題,學生能主動思考,明白其中的道理才是關鍵。
5.注重經歷,明理啟智
在數學運算教學中,算理的解釋非常重要,但有的教師只關注怎么算,不重視為什么這么算,或者對算理的解釋一帶而過,流于形式。在教學《折紙》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算法,通過畫圖、通分等方法計算出結果后,通常還會追問:為什么要通分?學生的回答一般是“將異分母分數化成同分母分數”,接著便集體回顧總結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但仔細體會,其中的算理被蒙上了一層迷霧。那么,如何將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道理追問到底,為學生撥開迷霧呢?筆者在教學中設計了三次追問,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計算背后的道理。學生列出算式,計算出結果,展示算法后,教師進行追問:①為什么要通分?②分母相同的分數就是什么相同?(分數單位相同)③由“分數單位相同才能直接用分數單位的個數相加減”的道理,你能聯想到什么?通過三次追問,學生對整數、小數、分數加減法算理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6.注重鍛煉,深度學習
在教學《乘加混合運算》時,筆者提出問題:“3×4+6和6+3×4這兩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綜合算式,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為了活躍氣氛,筆者讓同桌展開討論,大膽交流。討論結束后,學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對話交流。
生1:因為3×4是表示4個面包一共12元,再加上一個蛋糕的6元錢就等于18元,所以這道題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
生2:6+3×4可以先算6+3=9,再算9×4=36。
生3:老師,他錯了,我不同意!6+3=9,算的是什么,沒有任何道理呀!
生4:我是這樣想的,我覺得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混合運算,應該先算乘法,因為……
思維的碰撞后總能收獲精彩,學生的掌聲一次次響起。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進行思維碰撞,在交流中對所學知識有不同層面的理解,并進行內化,以實現深度學習。
總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情理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越來越被重視,小學數學情理教學是對高效課堂的探索與實踐。教師既要關注知識本身,又要關注學生主體,根據具體學情,從細微處入手,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有情感體驗和理性的思維交融,實現情理交融、情智共生。這樣就能有效落實“雙減”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秦都區建設路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