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一經落地,就以雷霆之勢掃蕩過重的校外培訓負擔,效果立竿見影。但相對于過重的校外培訓負擔,中小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是一個更難解決的頑疾,當前仍以各種隱秘的方式存在于基層學校,侵襲著孩子幸福的校園生活。學校作為落實“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政策的主體,應堅持問題導向,梳理作業管理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思考作業負擔過重、功能異化等現象產生的根源,健全和完善作業教研、設計、布置、管理等環節制度,探索建立符合校情實際的作業治理新常態,有效實現“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工作目標。

一、堅持育人為本,發揮作業育人功效

作業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是學生在識記、理解、運用等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學習行為。作業不是學生過重負擔的原罪,學生不是不需要作業,科學合理有效的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能夠幫助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改進教學方法,能促進學校完善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育質量。因此,落實“雙減”政策,既要糾正作業設計中的錯誤做法,更要發揮好作業的育人功能,不能簡單地一“減”了之,而是要從作業的育人功能出發,契合學情實際,建立和完善學校作業設計、布置、統籌、公示、批改、反饋等環節的治理體系,實現作業的“輕負高效”,發揮好作業在促進學生學業進步、改善教師教學方法、改進學校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實現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堅持問題導向,完善作業管理制度

當前中小學生作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數量過多主要體現在教師不顧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相信“勤學多練”能出成績,一味地在作業布置上加碼,各學科作業總量遠遠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使孩子陷入苦海之中。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一是不重視作業設計,信奉“拿來主義”,在汗牛充棟的教輔資料和瀚如煙海的網絡資源中給學生布置作業,很少考慮學生的個體需求和實際水平,造成作業設計粗糙,布置隨意,總量過大等現象。二是學校缺乏作業教研的制度性安排,在作業設計的教研上很多學校幾乎是空白,完全靠教師自發設計和布置。一線教師普遍重視教學設計的教研,而忽視作業設計研究,造成作業設計質量不高,作業類型單調乏味,作業內容千篇一律的情況。作業育人功能所需要的實踐性、針對性、生動性、個性化等要素很難實現。作業功能異化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經常布置懲罰性作業、給家長布置作業、通過微信等平臺布置作業,把作業功能異化成對違紀學生的懲處,用簡單粗暴的作業布置代替春風化雨的思想教育。一些教師把作業批改、輔導任務轉嫁給家長,缺失了作業在診斷學情、改進教法等方面的功能。一些學校只重視作業批改情況等外顯指標檢查,忽視作業的教研、布置和設計等內涵因素指導,弱化了作業在優化教學管理、開展科學評價、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功能。

面對造成校內作業負擔過重的問題,學校作為減負的主體,要摒棄“唯分數”“唯成績”等應試教育思想,樹立科學的質量關,抓住問題癥結,建立和完善符合“雙減”政策要求的作業治理體系,破舊立新,完善校內作業管理制度,徹底糾正作業管理中的錯誤做法。校內作業管理,首先要建立作業審批和公示制度,使科任教師的作業設計和布置處于監督之下,杜絕作業設計粗制濫造,作業布置隨心所欲;其次要建立作業設計教研制度,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試題命制等能力,促使作業質量不斷提高;再次要建立作業年級統籌協調制度,嚴把作業總量,確保政策落實;最后要建立作業考核評價制度,通過技能過關、評價考核等方法,推動作業質量提高、形式創新,發揮作業育人功能。

三、設計優先,搭建作業研討平臺

高質量的作業來源于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學校要堅持設計優先原則,把作業設計教研作為學校教研教改的重頭戲,作為校本研修的必修課,把追求高質量的作業設計變成教師的自覺行動。要搭建作業設計教研平臺,有制度化的作業設計教研安排,經常性的作業設計研討,開展常態化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教師培訓與教研活動,舉辦優秀作業評選與展示等交流活動,加強優質作業資源共建共享,引導教師找到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操作路徑,通過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達到“減負提質”的效果。

“雙減”政策落地后,各中小學校基本都建立了作業設計教研制度,加強了對作業設計與實施的校本化研究和實踐。筆者所在學校組織教師研制了切合學校實際的“菜單式”作業設計單,并把“菜單式”作業設計單作為落實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載體。“菜單式”作業設計單要求教師針對學生不同情況,精準設計作業,根據實際學情,精選作業內容,合理確定作業數量,科學設置作業難度。在備課組集體研討的基礎上,作業設計單明確了作業目標、設計依據、展現形式、適用群體、完成時長、難度等級、效果分析等內容,使每次作業實施做到有的放矢,發揮了作業的育人功能。“菜單式”作業設計單按照不同學科單元學習目標確定作業目標、設計作業內容、規劃作業梯度,監管每日作業做到“量有度、質有效、時有限”。

四、以學生為中心,落實作業類型創新

“雙減”前,作業形式單調呆板,設計粗制濫造,內容枯燥乏味,布置機械重復等現象普遍存在,部分學生對作業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落實“雙減”政策,既要通過規范的作業管理制度有效壓減作業總量,也要通過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實現“減負提質”,還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落實作業類型創新,以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作業類型實現“減負增趣”,讓中小學生愛上作業、喜歡作業,在“輕負高效”的作業完成過程中,實現鞏固知識、提高能力、形成習慣的學習目標。

“雙減”政策下,作業類型創新百花齊放,有趣、有效的作業類型層出不窮。在作業類型創新上,學校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著眼學生長遠發展和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需求,增強作業的針對性、趣味性、有效性和實踐性。我們要根據學段、學科特點及學生實際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我們要鼓勵教師設計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我們要指導教師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我們要在課時作業的基礎上,增加單元作業、整本書作業或項目式作業等類型。

五、因材施教,完成作業批改反饋

作業的完成過程是師生教學相長的雙邊活動過程。完成作業既是學生自主學習,消化、鞏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教師改進教法,了解、分析、診斷學情的過程,教師需要對作業完成的過程進行精準輔導、規范批閱、及時反饋。傳統作業布置中,教師往往重視作業的布置,忽視了對作業完成過程的輔導;重視作業量完成情況的督促檢查,忽略了作業完成過程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重視作業完成結果的考查,忽視了對學生作業過程中的評價。

“雙減”政策下,在全面重視作業育人的背景下,學校要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指導教師完成作業的輔導、批改、反饋等環節。一是要強化作業的精準輔導,特別是對學困生的輔導幫扶,促使他們盡快成長;二是要對布置的學生作業全批全改,作業批改正確規范、評語恰當,強化作業批改與反饋的育人功能;三是要通過作業精準分析學情,采取集體講評、個別講解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及時反饋,對作業完成情況進行分析診斷;四是要加強作業實施效果的評價,通過對作業完成情況的診斷評價倒逼作業設計質量的不斷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環;五是要重視作業糾錯,通過課時作業糾錯、單元集中糾錯、師生互助糾錯等創新做法,增強作業育人功能。

六、堅持發展為本,實施作業評價改革

校內作業作為中小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載體,是不可缺少的。隨著“雙減”政策深入實施,中小學生課內作業“減量提質”,作業類型不斷創新,傳統的作業評價方式已不適用作業創新的要求,簡單地以是與非、對與錯、完成與否來評價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已遠遠不夠,當下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作業評價理念來引領作業創新。

作業評價是提高作業質量的關鍵因素,是構建校內作業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有什么樣的作業質量。校內作業質量評價首先要構建符合“雙減”政策要求的作業評價標準,從作業設計原則、內容及形式、學科目標達成等方面考評作業設計與實施的質量,引導一線教師專注于作業質量的提高;其次要創新對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的評價,突出對作業完成過程的評價,探索形成對實踐類作業、項目化作業、個性化作業等創新類型作業的評價標準和辦法。

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是校內落實“雙減”政策的主要內容。學校必須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教育規律和人的成長規律,嚴格作業管理守住政策底線,加強作業教研提升設計質量,創新作業類型增強作業效能,做好作業輔導反饋提高育人效能,改革作業評價促進學生發展,以作業治理體系的新常態助推“雙減”政策在學校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槐柏鎮九年制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