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陜鐵模式”
作者:丁洪剛
發布時間:2022-09-05 10:41:3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每天晚自習后,我們校園內、操場上跑步鍛煉的學生黑壓壓一片。”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陜鐵院”)教務處副處長宋德軍向記者介紹,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學校引入了“步道樂跑”平臺,同時制定了配套文件,將輔助教學平臺成績與體育課成績掛鉤,讓學生走出教室、宿舍,走向操場。
這只是陜鐵院信息化技術在校園眾多應用的一個縮影,該校通過仿真教學、線上線下教學,以及眾多應用等信息化手段,破解了昔日管理、教學和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近年來,該校從體制機制、基礎環境、數字資源、融合創新等層面深入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入圍首批全國職業教育數字校園試點校、全國后勤信息化建設優秀單位,首批入選“陜西省智慧校園示范校”,連續4年獲陜西省教育信息化先進集體。近三年,全國近200所高職院校到校交流學習,形成了信息化建設方案的“陜鐵模式”。
創新建設新范式,以信息化踐行數字化
“我校信息化教學改革,要從2005年正式算起。”陜鐵院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以下簡稱“信息處”)處長王傳合向記者介紹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當時為每個老師發一臺筆記本電腦,五年一更換,現在已經換了3批。如今電腦配置更高、壽命更長,六年一換。今年學校又花了145萬元,更換了200多臺。”
這只是在硬件配置上的提前布局。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學校創新了信息化建設的體制機制,成立了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的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2020年,率先在省內成立了獨立建制的信息化與網絡安全處。構建了“信息化+教學”同一領導分管的一體化管理機制,形成了信息化整體推進模式,明晰了智慧校園建設路徑。
在投入機制方面,學校形成了“學校自籌+市場投入”的投入建設模式。采取“以市場換權益”的辦法,先后引入中國移動等公司投資3890萬元。建成了高承載、高可用的有線無線全覆蓋一體化網絡環境,實現了IPv6雙棧技術應用,出口帶寬達24.5Gb;建成財務和一卡通專網、視頻監控專網、保密機要專網等多個專網;采用15臺高性能服務器,建成了云計算平臺以及統一的虛擬化云管理平臺。走在陜鐵院校園里,有線網和無線網全覆蓋,實現了無感知認證。
在建設機制方面,學校形成了“市場采購+定制開發+自主開發”的建設模式,先后同十幾家公司達成聯合開發服務合同,在基礎硬件環境、教育教學管理、大數據分析挖掘方面取得了標志性的成果,建成了適用于職業教育特色的信息化應用20余個,孵化了一批職業教育特色應用,形成了校企合作、聯合共建、互利共贏的良好格局,形成了具備高職特色的信息化應用案例,產品在全國300多所高校獲得推廣和使用。
“這種符合我們高職院校特色的各種定制系統,比如虛擬仿真、遠程頂崗實習管理等系統,都是我們與企業聯合開發的,有的在市場推廣后已形成上億元級銷量的產品。”王傳合說。
互聯網+教育,以信息化驅動教育教學變革
6月7日,在陜鐵院實訓大樓的一間教室里,盾構專業教師馬玉珍在控制臺上輕輕一點,電腦屏幕上虛擬仿真盾構機的刀盤開始了旋轉掘進。在學校另一處實訓場地,一臺近百米長的盾構機橫臥地上,巨大的刀盤整裝待發。“我們的盾構課程采取‘虛實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去實踐,學生不僅能在虛擬仿真一側的屏幕上清楚地‘看得見’,還能到真實的靜態盾構機邊‘摸得著’,達到虛實結合的效果,對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非常有幫助。”馬玉珍告訴記者。
盾構虛擬仿真教學現場
像這樣“虛實結合”的仿真實訓課程在學校還有很多。現如今,“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應用已成為陜鐵院課堂教學新常態,95%的教師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平臺教學應用活躍度和上傳資源數高居全國第二。
以前,學生在全國各地鐵路建設單位實習實訓,形成人數多、地點分散等特點,造成指導和管理難度大。學校與企業合作開發了“習訊云”實習平臺,教師可以實現網上實習審批、監控學生是否在實習單位、批閱學生周報月報等。學校通過“三微兩網一社區”融媒體平臺,打造“出彩鐵院人”網絡思政育人品牌,在主要網絡平臺發出青年聲音;學校立足智慧職教平臺,逐步形成了“一專多能”的特色藝術教育模式;還建設了學生管理系統、易班APP、PU口袋APP等“三維一體”的學生綜合評價考核系統,從10個方面52個具體觀測指標,對學生進行科學考核和評價。
目前學校建成2個國家級、6個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21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97門校級在線開放課程,并將數據自動同步至學校數據共享中心。“信息化資源的開發非常關鍵,其對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有實質性的作用。”測繪專業教師劉莎稱。為了提升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學校將信息化能力納入職稱評審體系,構建了“五維三級”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同時加大教師信息化素養的培訓力度,每年培訓不少于1000人次。
教育治理新模式,以信息化引領管理服務革新
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張楠需要出校做核酸檢測。他打開易班APP,提交了請假信息。班主任劉老師的微信上瞬間收到了請假申請。劉老師查閱批準后,張楠在校門口的閘機上刷臉出了校門。同時在學校智慧校園指揮中心的大屏上,實時統計著請假學生的進出情況,并及時向班主任、輔導員推送未及時返校學生的預警信息。
這只是學校搭建的眾多應用之一。學校創造性地構建了“123+N”的智慧校園混合云架構體系,以大數據分析和共享數據中心為基礎,建成了1個“數據中臺”,實現了數據的融合和治理;以企業微信和易班APP的開放架構為基礎,建成了分別面向教師和學生的2個“應用中臺”,實現了校園業務的一站式接入辦理;以統一身份認證平臺、一站式辦事大廳、統一消息中心等3個“技術中臺”為基礎,實現了互聯網應用和校內身份的透明融合,為師生提供一站式無感知服務,提升了用戶的使用感受。通過業務整合,開發了130多個“微服務”信息化辦事流程,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人少跑腿”的應用場景。
如今,在陜鐵院校園里,不論是老師管理、教學,還是學生就餐、上課等,只需要指尖輕輕觸動手機,就可以把原來需要跑很多路的事情在短時間內辦好。
“十三五”期間,學校重點加大后勤信息化建設投資力度,利用5G等信息技術,創新后勤管理方式,建成了移動化的智慧后勤平臺。建成了集“消費、繳費、管理、身份識別”多功能虛實一體的一卡通系統;建成了水控、電控等能源信息化管理平臺,升級了學工系統,實現了公寓統一信息化管理;強化資產動態監管,建成了資產管理系統和房屋管理系統。
近三年來,學校通過對水、電、暖、資產等學校基礎運行資源的精確化管理,人均能耗平均下降16.5%,實現了綠色、可持續發展。近五年學校未發生治安、刑事案件,校園及周邊秩序井然。“大數據、微服務”特色鮮明的智慧校園環境,讓師生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