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十四五”期間的重點任務
作者:李享陽
發布時間:2022-09-05 10:39:2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十三五”期間,陜西省實現了“完善環境、拓展應用、深度融合”的教育信息化戰略目標,形成了初具規模、多重內涵的發展新格局。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互聯網+教育”有關文件精神,推進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陜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制定了《陜西省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兑巹潯穱@陜西教育中心工作,以推動全省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創新為引領,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推進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助力陜西教育強省建設。這期間重點任務是:
一、實施教育新基建工程,打造高質量育人環境
優化物理辦學空間。推進由國家主干網、省市教育網和學校校園網組成的教育網絡建設。改善學校網絡接入條件,推動中小學寬帶網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推進5G、IPv6、WiFi6等網絡新技術進校園,形成網絡建設、升級、運維常態化投入機制,實現學校無線網絡全覆蓋。鼓勵通過混合云模式建設教育云,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發展。提升普通教室、專用教室和實習實訓室的數字化教學裝備配置水平,實現中小學校普通教室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鼓勵開展校園安防、環境感知等終端設備設施聯網,部署感知交互、虛擬沉浸、實驗仿真的智能環境,促進物理空間與網絡空間的有機融合,實現云網端一體化發展。
打造線上辦學空間。建立健全標準規范與開放體系,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平臺互聯、數據互通、應用協同,構建“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強化平臺在資源共享、學習支持、監測評價、管理決策、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功能,豐富線上教育服務供給,逐步形成服務聚合、認證統一、身份可信的網絡學習空間。推動學校、師生常態化應用空間,全面實現“一人一空間,人人用空間”。
普及數字校園建設。落實教育部數字校園建設規范,開展數字校園評估,推動學校環境的數字轉型、智能升級。推進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打造直觀生動的新課堂,支持便捷周到的教育服務與透明高效的校務管理。鼓勵探索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學校,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合,豐富學校辦學形態。
二、實施教育大數據工程,加快教育治理數字化轉型
推動全省教育數據互聯共享。健全數據共享責任清單制度和數據質量保障機制,推動業務管理系統對接,持續完善陜西教育基礎數據庫,通過數據共享開放平臺,實現教育數據有序流動、實時共享。探索學校與政府、地方、產業的數據資源“授權”融通機制,促進數據共享鏈不斷完善。
開展教育數據治理與應用創新。以教育事業統計信息化為抓手,推進數據生態建設,逐步實現教育統計智能化和現代化,促進數據治理與應用創新。進一步構建基于教育大數據的現代化教育發展監測體系,重點圍繞教育領域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常態化監測與決策,以數據應用帶動數據治理,形成高質量的數據資源目錄和溯源圖譜,實現“一數一源”。不斷推進指標數據的常態化更新,持續豐富教育數據應用,提升教育數據的數量、質量和可信度,支撐教育精準治理與科學決策。
開展基于教育數據的服務創新。制定陜西教育公共信息資源開放目錄,構建標準統一、共享互通、安全可靠的教育大數據開放體系。推動網上辦事,以數據優化管理服務流程,加強身份認證、學籍學歷認證、電子印章、電子證照等的網絡互認,“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實現“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提升服務效能。推動“互聯網+監管”,支撐“雙隨機、一公開”和非現場監管,強化教育行政執法,完善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聯合監管,探索基于大數據的信用監管。
三、實施資源普惠共享工程,優化教育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創新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鼓勵多方參與具有陜西特色的線上優質教育資源建設,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政府對基礎性資源的供給力度,鼓勵企業、社會機構、學校、教師參與個性化資源供給,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良好生態。完善政府購買優質在線教育資源與服務的相關制度,將在線教育資源與服務納入地方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創新教育資源服務模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跨平臺、跨區域、跨終端互通共享。推動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應用工作。加快推進虛擬教研室建設。探索構建學科知識圖譜,實現資源的智能化組織、管理與服務。
推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發揮高等教育學科資源和職業教育專業資源優勢,利用5G、VR/AR等新技術,依托“新工科、新文科、新醫科、新農科”和一流課程“雙萬計劃”等項目,建設線上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建設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示范課程。探索建立在線學習學分認定制度,完善優質教學資源開放共享應用機制,支持多種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與轉換,促進服務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建設。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將優質資源服務輻射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面向教育薄弱地區和農民工群體,創新優質職業教育數字資源社會化服務模式。
推進基礎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面向日常課堂教學,加強以知識點為單元的結構化數字教育資源建設,積極探索智慧作業、個性化學習等新型教育資源建設。面向綜合素養提升,鼓勵學校開展校本課程建設,推進跨學科學習、創客教育、編程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等。面向社會實踐,鼓勵開展陜西硬科技資源、文博自然資源、紅色革命資源的數字化與共享應用。鼓勵通過智能化手段,探索現有數字教育資源的優質化、結構化改造。探索出臺共享激勵機制,鼓勵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教師,特別是“教學能手”“骨干教師”“教學帶頭人”,共享自有優質數字教育資源。
四、實施教學融合應用工程,支撐教育教學方式改革
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圍繞“雙減”等重大教育改革舉措和“課堂革命·陜西行動”,深入探索信息化教學應用新模式,推動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變革。利用網絡學習空間,組織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促進網絡學習空間覆蓋全體教師和全體適齡學生。開展以跨學科融合、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校本課程創新。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加強教與學過程數據分析應用,促進規模化下的個性化教學。探索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環境再造、學習方式多元的實施途徑,推廣走班選課、校際協同、校企聯動和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組織模式,實現現代教育理念下的課堂變革。發展“互聯網+教育”新業態,加強智能教學系統、智能教學助手、智能學伴等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變革教育評價方式。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創新評價工具,支持伴隨式、無感式數據采集,加強學生發展性評價,實現各學段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評價。推進智能教學與測評等教學工具軟件的協同應用,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全面的診斷服務,提高教學效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運用智能化考試,實現常態化學習監測,在學習支持、高效個性化作業、學業評價中實現精準化、個性化和常態化。推動招生考試方式改革,擴大線上考試比例,提高招考方式的靈活性,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探索規?;瘷C考、無紙化考試。探索利用智能技術建立多維、精準的學生成長檔案,構建個性化的綜合評價體系,促進錄取選才制度改革。
發展在線教育。積極探索以人為本、學習者中心的在線學習環境,在線上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基礎上,創新教育服務,探索構建滿足學齡前兒童、在校學生、成人和老年人學習需求和全面發展的教育新業態。鼓勵科技企業、研究機構、文博旅游部門參與在線學習資源建設與服務。
五、實施信息素養提升工程,促進信息時代師生發展
提升信息化領導力。組織開展市、縣教育局局長和高校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推動各地建立教育局局長、職能部門負責同志和校(園)長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機制,制定培訓管理辦法,定期開展培訓和交流研討,保障網信工作高水平創新發展。
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深入推進全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完成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培訓,全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加強面向“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創新應用的教師發展、技術支持人員服務能力等專項培訓,鼓勵開展網絡協同研修,重點支持鄉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定期舉辦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大賽和交流活動,提升教師信息化創新應用能力。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運用智能平臺及智能助手創新課堂教學、教研活動,促進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智能技術支持的教師發展新模式。
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各級各類學校高質量開設信息技術類課程,推動信息素養培育融入各學科教學。探索將信息技術納入中考科目。推動網絡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識進校園、進課程,逐步普及人工智能和編程教育,辦好各類信息化應用交流與推廣活動,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和數字技能。
六、實施創新示范引領工程,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
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示范。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在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教學模式與人才培養變革、學生多元發展、智能教育環境構建方面系統創新,整體推進智慧教育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學校綜合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設資源優化配置的智能化校園環境,構建教育場景豐富、線上線下一體的校園服務體系,為師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體驗和服務。遴選積極主動、具備條件的縣(區)和學校,培育智慧教育示范區和智慧校園示范校,總結先進經驗與優秀案例,組織開展示范交流活動,提升全省智慧教育創新發展水平。
開展“互聯網+教育”創新應用示范。鼓勵有條件的地市和高校聚合各類教育平臺和資源,構建互聯互通、應用齊備、服務協同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探索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一站式教育應用與服務創新。遴選培育一批數字化轉型應用試點示范區域和項目,探索推廣典型案例。
開展優質資源創新應用示范。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普及深化“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應用,依托教育扶智平臺,通過網絡結對幫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加大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學校對平臺資源的使用力度,切實發揮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使用效益。開展線上名師工作室與研修空間的遴選與培育工作,鼓勵“名?!薄懊麕煛苯ㄔO可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引領常態化優質資源共享。
七、實施教育網安防護工程,構建網絡綜合防護體系
落實網絡安全責任。嚴格按照網絡安全法律法規要求,全面落實教育系統網絡安全責任制,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的網絡安全職責。建立健全網絡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國密算法應用推廣,落實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制度,開展教育系統軟件正版化、網絡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監測工作。
加強管理與技術防護。加強對全省教育網絡資源的技術治理和規范建設,建立動態更新的教育系統網絡資產數據庫。推動建設教育系統網絡安全綜合防護平臺,完善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和監測預警機制。加強教育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建立數據分級分類管理制度,完善重要數據容災備份及數據安全審計等保護措施。加強個人敏感信息保護,健全個人信息安全事件投訴、舉報、報告和責任追究制度。
提升網絡安全應急防護能力。加強網絡安全隊伍建設,組織開展網絡安全技能培訓,探索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全省教育系統網絡安全應急響應體系,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攻防演練,提升網絡防護和應急處置水平。加強網絡輿情引導,建立健全輿情研判、協同引導、快速處置等工作機制。加強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引導青少年健康文明用網。
《規劃》已出,任務清晰,各地務必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堅持網信事業正確政治方向;落實教育網信工作“一把手”責任制,強化教育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作用;健全工作隊伍,完善落實機制,加強資金保障,以使各項任務有力落地。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