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作文教學有效策略初探
作者:賈學明
發布時間:2022-09-05 09:44:1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寫作是語文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之一,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已成為廣大小學教師探究的重要課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而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無從下筆,即使有話可寫,也語無倫次,表達不清楚;教師指導方法不得要領,只是空洞地說教,或者找一些與題目類似的下水文去引導,這種方法使得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加之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有限,作文水平難以提高。如何高效快捷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學生樂于寫作、學會表達,筆者具體從四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培養興趣,引導學生快樂寫作
精心引導,培養寫作興趣。學生只有對寫作產生興趣,才會產生不竭的動力。學生只有把寫作當成一種樂趣,才會千方百計挖掘語言的精華,優美的文字才能流諸筆端。因此,在進行作文指導時,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言行,用生活中耳濡目染的實例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和表達欲望。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學生通過電視節目、課外書籍和網上閱讀等多種途徑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也從中領悟到了較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所以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我們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框架,不規定僵化的命題,要讓學生自由寫作,把寫作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他們自由發揮和想象的空間。另外,教師要俯下身子和學生交朋友。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深入到學生中間去,傾聽他們的心聲,消除他們的困惑,排解他們的煩惱,同時分享他們生活中的快樂,化解師生之間的隔閡,讓他們從內心深處信任老師,只有這樣,學生在寫作中才會表達出真實的情感。寫作是現實生活的真實表白,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讓他們到社會的廣闊空間去觀察、體驗和記錄,不斷積累寫作素材,這樣才能掌握充分的材料,為寫作打好基礎。
榜樣引領,展現教師魅力。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先對教師產生積極的情感,然后才會把這種積極的情感轉移到學科上來。因此,教師要想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就要贏得學生對自己的喜愛。心理學表明,任何人都喜歡受人尊重,被人關注。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信條,尊重每一個學生。小學生活潑好動,天真爛漫,教師要努力打造一顆童心,融入到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中去,不能總是板著一副嚴肅的面孔,而是要學會面對學生時始終保持微笑,將愛的陽光雨露灑向學生,用愛打開他們的心扉。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既要對本專業知識進行深層次挖掘,又要廣泛涉獵天文、數學、歷史、地理、軍事等各個學科知識,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疑惑問題要有問必答,以淵博的知識魅力贏得學生內心的佩服。另外,教師還要采取多種方式展現文字魅力。中國漢字是富有生命活力的,小學生受生活閱歷和基礎知識的限制,無法體會到文字的奧妙有趣,自然難以產生對文學的喜愛。為此,教師要采取多種方式精心設計作文指導課,如在朗讀下水文時,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配備與該文相符的圖片背景,搭配悠揚動聽的背景音樂,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器官,讓他們從多種角度去感受美、享受美。再如,我們給學生進行好書推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展示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的這一段話,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然后帶領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聲調反復朗讀,進而闡述這本書的主題內容,激發起學生的讀書欲望和對語言文字的喜愛。
二、留心觀察,積累素材
新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高年級的習作要求是“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這就強調寫作離不開生活,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留心生活,投入生活,如此才能豐富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這也是指導寫作的根本點。有了豐富的素材,學生在習作時就能信手拈來,寫出真實而有個性的文章來。現代社會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住在城市的學生投入大自然懷抱的機會很少,這種單一的生活方式必然使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枯燥無味。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師在安排作業時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一些觀察類作業,如雙休日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去踏青;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幫媽媽洗衣服、學習做飯、整理房間;春天參與植樹造林,假期去農村體驗生活等。只有學生有了充實的生活體驗,寫出來的文章才不至于瞎編硬湊。
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對于小學生而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小學生受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的局限,觀察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的方法,啟發他們在觀察中不斷發揮想象,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進一步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例如,五年級作文課前給學生安排了一篇《看媽媽洗衣服》的觀察作文,讓他們留心觀察媽媽洗衣服的順序和動作,學生有了真實的觀察體驗,寫作順序條理清楚,他們能按照“放水—浸泡—添洗衣粉—搓洗—撈出—掛晾”的順序描寫出媽媽洗衣的全過程,動詞運用十分貼切,結尾從不同角度抒發了對媽媽的感激之情。通過一次次引導,學生明白觀察是智慧的窗口,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我們只有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才能于平凡中見偉大,才能從平凡而繁雜的生活事物中提煉出有效的信息。再如,有一次習作活動中,觀察不仔細的學生只能寫出活動的流程,而善于觀察的孩子能從活動中鋪捉到感人的瞬間,生動的細節,寫出來的文章血肉豐滿,內容豐富而獨特,情節真實而感情真摯。
積極參加校內外組織的各項活動。教師不僅要在班級里開展各種有趣的班隊活動,如詩詞朗誦會、故事演講比賽、游戲活動等,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文體活動,比如拔河比賽、跳繩比賽、春秋季運動會等,還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只有多參加活動,豐富生活積累,才能有更多的生活閱歷和體驗,悟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實感受。
三、豐富閱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蘊含著讀書與寫作之間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系。只有大量閱讀,才能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體系,實現厚積薄發,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寫出神采飛揚的好文章來。為了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心品味文章的思想情感,把學過的語文課本上的每一篇文章讀準確、讀流利,并把自認為好的詞句、段落摘抄下來。學生要學會運用重點詞句復述課文,讓一些優美語句深深根植于學生的腦海中。我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閱覽室,帶上本子和筆,把課外書籍中好的句子和段落記載下來,逐步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此外,我們還要引導學生聽新聞,抄錄歌詞,細品語言的邏輯關系,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逐步提高了。
四、挖掘優點,及時點評
作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喜歡寫作,堅持寫作,教師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獲得寫作的成就感,鼓起寫作的自信心。怎樣才能樹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呢?首先,教師要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對于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鼓勵方式。無論是寫作水平高,還是剛剛起步的學生,我們都要留心發現其閃光點,只要某一個詞語用得好,或者某個比喻句用得好,或者某一段落寫得精彩、寫得逼真,教師就要及時表揚,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有希望的,是完全能夠寫好文章的。其次,教師可以經常將寫得好的作文在班級內宣讀,還可以將修改后成功的文章作為范文收集起來供其他同學參閱。最后,由教師牽頭,在班級創建一個文學專欄,教師親自把關,把學生創作的各類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及時展覽,特別優秀的推薦到相關報紙雜志發表,學期末打印裝訂成冊,以此達到樹立學生寫作信心的目的。
總之,學生寫作能力的高低與教師的引導有著密切聯系。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學識儲備,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習作可圈可點之處要及時點評,樹立起學生寫作的自信心。只要我們不負人民教師這一光榮稱號,不斷探索并總結寫作指導方法,就一定能讓學生快樂寫作,不斷激發起他們創作的欲望。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黨寨鎮中心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