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就像一臺機器,有良好的管理,機器就會健康而有序地運轉。魏書生也曾說:“管理是集體的骨架。”沒有好的管理,集體就像一盤散沙。班級作為學校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單位,它是由五十多個活生生的人組成的一個集體。這個集體的成員個性不同,但有著共同的價值取向;基礎不一,但努力的方向一致。班級管理不能簡單粗暴,需要科學精致;不能整齊劃一,需要因材施教;不能只有班主任一人的“管理”,更需要所有學生的“自理”。多年來,我們一直踐行班級管理“由班主任帶,由學生管”的自主管理模式。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對生活充滿好奇,也渴望介入生活,更渴望自己的才干得到同學的認可,渴望自己獲得成功,甚至有實現自身價值的強烈愿望。加之班集體成員的多樣性導致班級管理的復雜性,一個人能力有限,班主任并沒有三頭六臂,管理學生也有盲區,只依靠班主任一個肯定不行,這也讓自主管理成為一種必然。所以,我們在班級管理中給學生創造機會和條件,讓他們進行自主管理。

一、組建管理團隊,樹立為班服務的意識

自主管理也要有人領導,因此我們設置主任一人,紀律、學習、生活、文化副主任各一人,下設紀律監督組、讀書學習組、生活服務組、文化建設組、“三操”管理組和考評獎勵組等六個團隊,每個團隊設置組長、副組長各一人,組員三人。學生自主管理時會外設值周組,實行自主管理輪流值周制度,組長由自管會副主任輪流擔任,組員由各組派1人組成,負責班級的具體日常管理。與傳統班委會的區別是:前者的組織人員為班級的大多數同學,是班級管理的直接參與者和服務者,而后者這些人是班級中少數優秀分子,是班中的“領導”,是“管人者”,容易在學生中間形成驕傲、官僚的習氣,甚至會出現欺凌現象,班級建設的矛盾很多由此而生。而前者,則培養了學生的主人翁精神,班級管理呈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局面,大家責無旁貸,都是班級的主人。

二、重視學生干部培養,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組建了自管會,班主任并非就高枕無憂、無事可干了,更不能當“甩手掌柜”。實際來講,班主任只是從臺前來到幕后,要想讓臺前的自管會出彩,臺后的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心血。班主任由直接的管理者轉變為間接的管理者和管理的參與者,學生干部的培養和教育就是幕后一項重要的工作。學生干部首先要清楚自管會的職責,樹立主人翁精神和為班級爭光、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不能抬高自己,凌駕他人,明白當干部的意義和價值,樂意干、主動干。班主任要對班干部充分信任,增強他們對班級和學生的責任感。鼓勵班干部分工明確,由內部協作,在實踐當中培養班干部。例如,每周由自管主任安排,值周干部對本周班級的學習、紀律、衛生及其他方面負責,周末寫出情況匯報,張貼于“班務專欄”內,并在下周班會課前五分鐘進行情況匯報,考評獎勵組進行獎勵。時間長了,班干部整體團結協作意識加強,工作能力大大提高,引導全體學生形成“班級是我家,愛護靠大家”的思想,形成以班級利益為中心,在各方面有參與配合的合作意識。

三、重視班級制度建設,保證自主管理效果

學生自主管理不僅是班干部管理班級、學生管理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前一種能力是工作能力,后一種能力是自我約束能力。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記住你的管教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人來管理的人。”陶行知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中也具體談道:學生自治可以為修身倫理的實驗;學生自治能適應學生之需要;學生自治能輔助風紀之進步;學生自治能促進學生經驗發展。其中,制度的力量是沒有什么能替代的,這是一雙無形的手,引導每位學生走向優秀,邁向成功。

為此,我們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以規治班”的做法。首先,明確規則的作用。大家都清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有班規,國有國法。先向學生解讀《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這是我們所有中學生應遵守的規則,它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制約性、導向性和權威性。接著,全體學生參與立班規,每個人都是“立法者”,學生要明確這不是老師要管自己,而是自己對自己約束,更是自己的需要,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效性,自己確定的班級制度能不遵守嗎?然后,就要強調班規面前人人平等,充分發揮班規的制約與規范作用。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民主參與,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更體現出“大家的事情大家辦”的主人翁思想。這樣,學生覺得肩上有了沉甸甸的責任,既有對自己的,又有對班級的,都有了對制度的敬畏之心。這樣的制度執行起來效果的確不錯,本班連續兩年被評為“文明班級”,學生自主管理的魅力逐步顯現。

四、組織班級文化活動,增強自主管理活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集體若沒有豐富的集體活動,就必然死氣沉沉,缺乏活力,這將有礙于班集體的健康發展。”學生自主管理,文化活動不可缺少,它像潤滑劑,讓自主管理永葆活力。為此,我們結合重大節日、紀念日和國內外大事件等,開展演講賽、辯論賽、社會實踐等各種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建設的參與者。比如“三八”婦女節,舉行“只要媽媽露笑臉”的作文競賽,“五一”勞動節舉行“今天你休息”的班級晚會,清明節舉行“接過先烈的旗幟”的掃墓活動,“十一”國慶節舉行“我愛你,祖國媽媽”詩歌朗誦會,等等。在這些活動中,班主任扮演導演、倡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徹底拋棄保姆式管理的做法,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依靠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實踐。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表現展示能力和才華,獲得認可與成功,班主任適時引導他們向健康的方向發展,班級凝聚力大大增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友誼增進了,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和向心力進一步增強,學生自主管理的障礙越來越少。

五、優化班級小組建設,豐富自主管理形式

建立學習小組是細化、優化自主管理的重要形式。首先要制訂科學可行的小組建設方案。我們班級的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按性別、成績、興趣、行為習慣等要素分為8個實力均等的學習小組,每組確定組長1名,然后將各組成員一一對應統一編號為A1、A2、A3……;B1、B2、B3……;C1、C2、C3……;便于小組和小組成員之間展開競爭。在組長的組織下確定小組組名,分別是樂學善思組、知難而進組、揚帆遠航組、博學慎思組、團結互助組、守紀明禮組、樂觀向上組、和諧創新組。這些組名看似很普通,但寓意深刻,凝聚了本組成員的共識,充滿了積極奮進的精神,是大家的行動指南。在此基礎上,各小組分別確定了小組和個人奮斗目標,制訂了小組行動公約等,從各個方面、不同層次規范、引領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很好地培養了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完善自我的意識。這樣,班級管理就實現了“學生自管、小組自管、班級自管”的多層次管理格局,形成了一種“我要讓我優秀,我要讓他優秀,他要讓我優秀,我們要讓小組優秀,大家要讓班級優秀”的積極向上的氛圍。“讓優秀成為習慣”的校訓就成了學生的實際行動。

六、建立評價獎勵制度,激活自主管理效能

小組建設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科學的小組評價。這是激活多層次自主管理效能的“驅動器”。小組不同,目標多元,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揚長避短、你追我趕,每個人都抓住了出彩的機會,可謂是“眾星云集”。傳統的“三好學生”“美德少年”“學習標兵”等較片面的評價項目已不能科學、全面地評價一個學生了。為此,班委會商議決定按月評選班級“十佳之星”,包括“學習之星、文明之星、勞動之星、進步之星、守紀之星、團結之星、閱讀之星、禮貌之星、助人之星、運動之星”。我們每月定期舉行頒獎儀式,邀請科任教師、家長代表、學校領導、社區勞模為他們頒獎。同時,制作“班級美篇”在班級微信平臺進行分享。這樣,就為大家營造了一個崇尚“十佳”、學習“十佳”和“趕、學、比、幫、超”的濃厚氛圍。大家明白,只要積極進取、努力拼搏,都能榮幸地成為班級眾星中的一員。定期舉行“班級論壇”和“成長分享會”,要求每組派出選手參與分享,分享自律自理、自管自治、讀書學習、成長故事等,班內不斷凝聚共識,傳遞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我要優秀”的自我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如此,自主管理效能大大激活。

總之,班主任要帶好班,一定要樹立人本主義思想,以服務學生成長為宗旨,將學生的長遠發展和持續發展作為班級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相信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帶著善意的想法和最大的期望去幫助每一個獨立、平等的學生健康、自由成長、個性成長。這樣,我們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凡的業績。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八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