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慧明: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改革要求||新課標·新教材
作者:解慧明
發布時間:2022-09-02 16:10:09 來源:教師報
2022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2022年版,后文提到的課程標準即此版),新的方案和課程標準將在今年秋季開始執行。義務教育新課標基于核心素養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技能,精選、設計課程內容,優化組織形式,對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義務教育課程修訂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任務和基本遵循,學科教師應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準確理解和把握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的各項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同時在教學中要堅持與時俱進,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更新課程內容,體現課程時代性。
構建以學科實踐為依托的實踐型育人方式
要以深化教學改革為突破,強化學科實踐,推進育人方式變革。傳統育人方式的典型特征是“坐而論道”,它以聽講、記憶、理解、練習、考試為主要活動形態,可以稱其為書本型或認識型的育人方式。實踐育人,則是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在真實豐富的情境中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科實踐強調“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和實踐”,是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為此各科課標在教學建議和教學提示中增加了大量實踐性活動的要求,如觀察、考查、實驗、調研、操作、設計、策劃、制作、觀賞、閱讀、創作、創造等。從這個角度說,落實課標就是要把這些實踐性活動真正落在實處。
立足內容改革以課程結構化引領教學實踐變革
課程內容改革的新動向之一就是跳出學科邏輯和知識點羅列的窠臼,以結構化的方式(如主題、項目、任務等)來組織課程內容,使核心素養落地。課程內容結構化,不僅強調學科知識結構,還強調在這樣的結構中所隱含著的學生活動及活動方式的結構化,為課程內容的活化、動態化,教學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提供內容基礎。結構化的內容組織方式,凸顯出不同的知識技能在學科知識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所承載的不同教育價值,提示著教學實踐以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來挖掘知識的育人價值。這就要求教師主動變革教學實踐,從關注知識技能的“點狀傳輸”自覺變革為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主動學習和思考,關注教學的關聯性、整體性,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堅持以問題解決為出發點使深度學習在課堂發生
基于新課標的課堂教學,必然是素養立意、深度學習,聚焦三大焦點問題——進階式目標、真實問題解決、學習性評價。進階式目標——低階學習目標,短期的學習結果;高階學習目標,長期的素養目標。真實問題解決,學科教學要聚焦運用知識來做事,即解決真實問題。以“真實情境融入學科素養,任務驅動聚焦問題解決,高階思維實現深度學習”。事實上,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當任何單一學科無法解決此問題時,需要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學科的觀念與方法解決它,并由此產生新的理解。學習性評價,是在“形成性評價”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為適應新一輪國際基礎教育改革而產生的課堂評價理論及其指導下的課堂評價實踐。學習性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而不是診斷學生學習結果,除了“逆向設計,評價為先”即目標之后呈現學業質量標準之外,課堂教學嵌入評價量規,類似于評分標準,在思維障礙處、學習困難處搭建問題解決或活動規則評價支架,引導學生高質量學習。
落實“雙減”政策對標學業標準使評價設計更科學
“雙減”政策是中央關于教育改革的戰略部署,修訂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為“雙減”政策落實提供了課程政策依據和專業支撐。首先,教師要對標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標準,學業質量標準對于教師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說學生學到什么程度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實際教學中學得過多、學得過難的問題,避免人為加大學習的難度、深度。其次,加強作業設計。教師要對作業類型、層次、立意精心設計,減少死記硬背、機械重復類作業,豐富作業類型,增強作業針對性,增強實踐性作業,控制作業難度和數量。最后,從改革考試評價的角度,考試要基于核心素養來作為命題的出發點,注重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
義務教育課程規定了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體現國家意志,在立德樹人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人才培養要求的不斷變化,義務教育課程也在不斷與時俱進,新版課程方案和標準體現了當下教育改革的風向,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學校和教師需加強自身學習,準確把握新課標的方向和亮點,以課標要求改進課程教學,實現高質量的育人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