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創新引領、典型引路至關重要,而名校、名校長、名師這三個主體組合起來釋放的“效應”,正是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原動力。近年來,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高度重視教育高質量發展,建隊伍、強機制、促效能,梯次推進“三名+”建設工作,在教育教學質量上得到較大提升。近期,在陜西教育報刊社開展的“構建高質量體系 推動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活動中,就如何優化資源、建設高水平教師隊伍,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問題,記者專訪了渭南市澄城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黨師龍。

圖片

圖片

黨師龍局長(中)檢查古徵中學建設項目

記者

黨局長,您好!教師被認為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建強新時代教師隊伍一直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工作,近年來,澄城縣是如何推動教師隊伍建設的?

黨師龍: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區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肯定是有一支優秀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做基礎。師高弟子強,名師就是育人隊伍中最珍貴的部分。我們澄城縣以“名師+”建設為抓手,努力培養一支臻于業務冒尖、敢于摘星奪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目前縣級“名師+”研修共同體52個,校級“名師+”研修共同體147個。

如何抓好教師培養,發揮名師引領示范作用,我們的基本想法概括起來就是“提升育人能力、擴充育人實力、凝聚育人合力”。具體來說,一是圍繞“校長發展、教師發展”兩條主線,按照“精準、精品、全員”培訓的總思路,高質量實施“三支隊伍”培訓工作,開展校園長論壇、新任教師全員培訓、“名師+”研修共同體主持人和教科研主任網絡培訓等活動,實現課堂教學、研討交流、班級管理、授課技巧的快速提升。二是組建體音美、地理、科學等薄弱學科“名師+”研修共同體,心理健康研修共同體填補學科空白,開展初、高中區域地理教學銜接策略研討交流、“名師+”小學體音美學科“送教下鄉”等活動,促進薄弱學科發展、教師技能提升。同時,對去年新招錄的82名特崗教師全部分配至城區跟崗實踐,加入相應學科的“名師+”研修共同體,并從農村學校遴選青年教師,到城區學校進行“影子培訓”,擴充名師團隊教研學習的覆蓋面。三是要給予教師相應的榮譽和物質保障作為激勵措施,在評優樹模中提振師生精氣神,激發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記者

在走訪中,我們了解到澄城以“名校+”聯盟為契機,建設了一批打通教科研壁壘、實現 “上+”“下+”聯動的高規格龍頭學校,全面實現了教育資源的互通、融通、貫通,可以介紹一下具體情況嗎?

黨師龍:我們始終認為,一所優秀的學校,真正的底蘊絕不是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而應該是能夠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更適合的發展、更高的教育質量,能夠在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和教師成長方式等方面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能夠扛起教育改革發展的旗幟、引領教育創新的光輝。所以我們在“名校+”工作中采取“上+”“下+”模式,以“合作”與“合并”兩種方式并駕齊驅。縣域內采取“下+”模式,即:“1所名校+3至5所發展提升學校”,縣域外采取“上+”模式,由各學段引領學校,積極挖掘域外聯誼學校資源,先后與江蘇、河北、西安、渭南等地的名校,組成了“名校+”教育聯合體。爭取北京師范大學優質教育資源,以學習培訓、云端教學、坐鎮指導等方式“合作式”辦學,實現共融共通,共促共進。2021年起,我縣大力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改革,“合并式”辦學,以龍頭學校為引領,組建名校教育集團,以“名校帶弱校、名校建分校、名校托新校”的辦學模式,切實縮小城鄉之間、校際之間辦學差距,全面實現教育資源的互通、融通、貫通。

記者

教育工作的長效發展,離不開科學規范的考核機制,據了解,澄城縣將擬發《澄城縣中小學質量評價方案》,進一步將“三名+”建設成果和學校質量評價相融合,發揮引領提升作用。請您分享相關經驗和具體做法。

黨師龍:我認為,考核是對工作成效最直接的檢驗,是全面掌握“三名+”建設各項工作的重要途徑,也是進一步激發干部隊伍活力的重要舉措。我們將“名師+”研修共同體各教師的成長進步作為評優樹模、職級晉升的重要參考,激勵全體教師爭先創優,激發教師活力;對各發展共同體進行捆綁監測,動態管理,把“+校”進步提升與掛牌學校質量評估相掛鉤,實現引領提升;以高考為導向,用過程保結果,按照高考來倒推初中和小學的考核評價方案,用基礎年級的教學質量夯實畢業年級的教學質量,修訂完善高中、初中、小學三個學段的質量評價方案,隨后也將根據中、省、市相關政策,擬定《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構建學前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全鏈條全過程抓落實機制。同時,把“三名+”建設納入學校考核評價范圍,用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檢測“三名+”建設成果,以此來助推教育教學質量的快速提升。

記者

目前,澄城通過發揮“三名+”的引領作用,已經塑造了興學育才的優秀教育氛圍,縣域教育未來可期,請您進一步介紹澄城教育的未來發展定位和愿景規劃,以及落實的主要途徑。

黨師龍:

首先是明確發展定位,將“三名+”建設融入教育強縣建設大局,在建設質量上再突破。按照全市“三名+”建設提質、拓展的總要求,立足我縣實際,圍繞學校引領提高發展,校長管理智慧共享共進,教師學科學段融通提升,小切口選題,大力度推進,“廣度、深度、高度、頻度”持續發力,實現“三名+”建設全面拓展,縱深推進,創造新經驗,展現新作為。

其次是加強系統謀劃,把“三名+”建設工作擺在全年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建設規劃上再細化。圍繞“三四五”工作模式,進一步深化“上+”與“下+”建設,構建“名校+”“名校長+”“名師+”“三位一體”全面融通、梯次推進的工作體系;突出抓關鍵少數、抓骨干帶動、抓新生力量培養、抓全員素質提升“四抓工程”,為澄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聚焦學校文化內涵 、中層干部培養、教師培訓提升、城鄉均衡發展、新高考全學段融通“五個著力點”,全面提高縣域教育發展水平。

最后是規范運行機制,把提高建設水平作為年度任務的主要目標,在擴大效果上再發力。年內“名校+”合并式辦學教育聯合體達到3到5個,推行聯合體內教師“無校籍”管理制度。合作式辦學“上+”域外名校在上年基礎上翻一番,積極探索構建“一體化發展”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三名+”建設專家指導小組督導指導職能,“雙減”、新高考、學前教育等“三個專班”隨機抽查動態評價職能,檢驗提升各共同體工作成效;堅持月檢查通報,季小結交流,學期考核評比的工作機制,全面推動“三名+”建設提效發力。

記者

陜西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在《強化市縣教育局長素質要求有效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文中提出,市縣教育局長是地方教育事業的直接領導者、組織者和實施者。作為教育局長,請結合當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工作實際,談談您的思考和實踐。

黨師龍:劉廳長的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和指導性,對我在領導澄城教育發展過程中給予了很大的幫助。結合工作實際,我提出一手抓安全、一手抓質量,實施學前抓普惠、小學抓素質、初中抓競爭、高中抓品牌、職特抓服務“五抓”工程,不斷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我認為教育要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著力打造一支肯干事、沖在前的干部隊伍和一支師德高尚、能力強、業務精的校長教師隊伍。其次,教學質量是生命線,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我們聚焦教師提能、課堂提效、教學提質,打好“雙減”攻堅落實戰,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最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讓人民享有公平且優質的教育資源。在“三名+”建設的基礎上,我們緊抓項目建設,系統規劃優化教育布局。今年秋季,我縣投資6.5億元的澄城中學新校區——古徵中學、城關六小、縣幼兒園將建成達到投用標準。切實以實際行動滿足人民群眾對更加公平、更加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不斷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記者

謝謝黨局長的精彩分享!

圖片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