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高級教師閆生厚:準確識變,做課程改革的覺醒者
作者:閆生厚
發布時間:2022-09-02 15:59:46 來源:教師報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是《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2001版)》執行20年來的首次系統修訂,16個課程標準是2011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執行10年來的一次全面修訂。本次修訂,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的重大部署,強化了課堂及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教育需求,應對教育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針對性地解決現行方案和各課程標準存在的與新形勢新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新課程方案主要完善了培養目標、優化了課程設置、細化了實施要求;主要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這些變化直面青少年兒童成長環境的深刻變化和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為義務教育課程立魂、強筋、壯骨、活血,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使黨的教育方針得到全面貫徹,使學校的育人藍圖更加優化。
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是新課程之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關于培養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要求是本次修訂的根本遵循。課程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只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做到“九個堅持”“六個下功夫”,才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才能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人才基礎。
核心素養是新課程之筋。體現核心素養導向、讓核心素養落地是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主要目標,也是本次修訂的重點和最大亮點。將黨的教育方針轉化為學校教學可把握、可落實的核心素養,進一步明確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了實處。核心素養描繪了時代新人的畫像,讓每一位教師知道我們希望培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到底長什么樣,各門課程要共同完成這個“畫像”,就要思考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本學科有什么獨特的貢獻,有什么共通性的育人要求,從而明確本課程著力培養的核心素養。這樣,就能超越學科、超越教材,做到目中有人。聚焦核心素養,加強正確價值觀引導,重視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育人主線清晰可見,使新課程的筋脈強勁暢通,更有利于引導教師轉變育人理念,改革育人方式,創新教學實踐和評價,切實把黨的教育方針真正體現在教育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位,保證育人方向。
課程結構是新課程之骨。總體而言,課程類別是統一性和差異性、強制性和選擇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有機結合。16門國家課程作為九年義務教育開設的主體課程,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開發、設置,所有學生必須按規定修習,體現國家意志,奠定共同基礎;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作為拓展和補充,發展特色,兼顧差異;地方課程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確定開發主體,強化實踐性、體驗性、選擇性;校本課程由學校組織開發,學生自主選擇。橫向而言,各年級課程類別及科目、教學時間、周課時等統籌設置,構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課程結構。縱向而言,形成了課程類別與科目九年一貫設置的課程結構。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總課時比例一體化規定。尤為突出的是,課程內容按主題分學段科學設計,構建學段銜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課程體系;不僅如此,要求各門課程主動跨界,原則上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以主題、項目或活動組織課程內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解蔽、補充課程分科設置不足,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更為突出。
課程內容是新課程之血肉。本次修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技能精心設計,課程內容豐盈、充實、硬核,富有生機。依據學生從學前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特點,注重學段銜接與科目分工,合理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針對課程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和教學提示,明確了“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強化了“怎么教”的具體指導,加強了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使課程“活”起來、“動”起來,讓課程內容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對重大主題教育進課程教材進行了整體規劃、系統安排,充分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同課程涉及同一內容主題的,根據各自課程的性質和育人價值,做了整體規劃與分工協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按照學生學習邏輯組織呈現課程內容,加強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的聯系,強化學科實踐和跨學科實踐,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拓展課程內容,發展學生興趣愛好,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驅動教學內容與方式的深層變革。
新方案和新標準的這些變化以及所蘊含的深層次價值追求和重大意義,需要廣大中小學教師在對新方案和新標準系統學習、新舊方案和標準對照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全面認識,準確把握,從而深化對新方案和新標準的理解,增強實施新課程的思想自覺,做課程改革的覺醒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