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思考
——以寶雞文理學院為例
作者:郭霄鵬
發布時間:2022-09-02 09:48:0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明確提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教育強國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寶雞文理學院作為一所以教師教育和應用型工科為特色的地方高校,在推進內涵式發展的過程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以更名大學為目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科實力和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社會服務水平。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教育教學始終是高校的首要工作,高校必須堅持把人才培養這個中心任務完成好,這是大學之所以為“大學”的根本所在,對地方高校來說更是如此。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應時刻牢記大學的功能使命,堅持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發展道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是突出特色優勢,加強專業建設。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必須要建設高水平學科和高水平專業。學科是源,專業是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首先要從加強專業建設入手。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強、人強我優”的原則,大力培育品牌、特色專業。堅持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相協調,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圍繞“卓越教師”“新工科”“新文科”建設,制訂專業發展規劃,推進本科專業的適應性調整、前瞻性布局和結構性變革。面向國家、陜西省和寶雞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推進專業綜合改革,形成一批特色優勢鮮明的專業點。積極開展專業評估與專業認證工作。健全并實施專業負責人制度,建立專業評價指標體系。
二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應當回應國家和社會需求,以教學項目為平臺,深入開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改革。以“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為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注重素質教育,促進文理交融。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路徑,推進實施大類培養、校企聯合培養、國內外聯合培養等。完善彈性學制、學分制等改革。積極構建“公共通識+專業融合+創業孵化”三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完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健全管、教、學三方共同參與,學校、學院、系(教研室)三級共同實施的教學質量保障監督體系。
三是聚焦根本任務,擦亮思政品牌。首先,構建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黨委會、校長辦公會堅持專題研究思政課建設。其次,認真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定期研判意識形態工作。再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一步彰顯。
二、著力強化學科建設,不斷提升學科水平
堅持“非均衡發展和錯位發展”的思路,以國家戰略需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科學謀劃學科發展的頂層設計:①繼續保持文、理、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學科架構。②著力謀劃好化學、地理學、中國語言文學等學科發展,以重點學科帶動學科整體水平提升。③進一步保持和強化工科教育、教師教育的特色和優勢。④加大“一流學科”建設力度,壯大省級“一流學科”數量。具體來說,按照“固優、強特、扶需”的思路實現學科分類分層建設。
一是堅持“固優”原則,實施重點突破戰略。加大優勢學科建設力度,重點建設優勢與特色突出的學科,搶占學科制高點。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校堅持教師教育特色,并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形成了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優勢學科。面對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態勢,學校堅持特色學科優先發展策略,進一步彰顯學科優勢和特色,統籌學科資源,做大做強優勢學科,奮力創建一流學科。
二是堅持“強特”原則,實施扶持培育戰略。緊跟陜西省和寶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優化學科建設結構和布局,拓展優勢學科、特色學科、扶持學科的交叉合作領域,著力扶持培育一批與地方戰略新興領域密切相關的交叉學科,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形成良好的學科生態體系。在進一步保持教師教育學科特色的同時,強化計算機科學、機械工程、電子電氣、材料學等學科特色,大力扶持培育先進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動化等學科增長點,使應用型工科學科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
三是堅持“扶需”原則,實施整體推進戰略。根據國家戰略需求、陜西省和寶雞市經濟社會發展及學校學科發展實際,統籌學科建設規模與結構,堅持文、理、工學科共同發展,堅持優勢學科、特色學科、扶持學科與學位點建設學科協調發展,堅持學科帶頭人、學科團隊、學科平臺協同發展。
三、切實加強科研工作,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科研水平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統一體。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必須在堅持抓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同時,切實加強科研工作,堅持教學和科研工作齊頭并進,以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撐辦學質量和水平的提升。
一是整合科技資源,推進科研團隊建設。完善人才及其團隊的引進、學科交叉、成果培育等制度,整合學校資源,以省部級科研平臺和省部級以上重大項目為載體,培育和造就科技領軍人才。以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方向為指引,優先引進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加強對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建立青年教師科研導師制,加快青年教師專業發展步伐,提高科研水平。
二是加強科研基地建設,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按照“特色發展、突出優勢”的原則,充分發揮科研基地在承擔高級別大項目和產出標志性創新成果方面的引領與示范作用,逐步實現“學科建設、基地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一體化協調發展。加強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等的內涵建設,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科技創新平臺。加強大型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臺建設,為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支撐。
三是完善優化科研評價體系,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力。創新科研管理與服務模式,健全科技工作激勵機制,優化科研評價辦法。加強學術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激發廣大教師開展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整體水平
一所大學的發展興盛,歸根到底要靠學科實力和優秀人才。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要堅持“引育并舉、以育為主”,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一是擴大師資隊伍規模,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實施更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拓寬人才引進渠道,進一步擴大博士教師數量。發揮二級學院在師資隊伍和人才引進工作中的主體作用。二級學院要發揮學術委員會和學院教授的作用,傾聽和尊重他們的意見,擔負起人才引進的重要責任。建立健全教師崗位設置與聘用制度、考核獎勵制度,探索建立競爭機制,促進教師隊伍結構優化、素質提升。
二是大力培養學科帶頭人,打造高水平學術梯隊。采取政策傾斜、重點支持、合作研究、聯合培養等方式,逐步培養一支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隊伍。以高層次創新人才為重點,以國家級、省部級人才工程項目為平臺,實施各類人才項目培育、支持計劃。為學術水平高、科研成績突出的教師創造條件,鼓勵教師積極參評“杰青”“優青”“長江學者”等。實施骨干教師培育計劃,選拔具有發展潛力或學科、專業急需的教師赴國(境)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研修。加強科研創新團隊和教學團隊建設,完善人才梯隊培養機制,分批、分層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術骨干。
三是加強教師培養,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依托國家和陜西省人才推進計劃、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建立有利于促進師資隊伍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支持體系。繼續實施師資隊伍學歷提升、國(境)內外訪學、博士后研究、企業工程實踐等培養支持計劃。加強對新進教師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養,進一步完善助教制度。實施新進博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對優秀博士實行崗位高聘,達不到任期目標則轉崗分流。對教師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
五、深化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管理和保障工作水平
現代大學必須以現代大學制度和現代化的管理為基礎。民生是學校和諧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團結師生、維護師生利益的根本落腳點,是黨的宗旨意識在辦學過程中的具體落實。學校將突出以人為本,注重民生工程建設,著力解決學校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矛盾與問題,不斷增強師生員工的獲得感和歸屬感。
一是強化學校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準確把握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結合國家、陜西省和寶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推進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強化學校治理體系的頂層設計,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提升管理服務水平,確保學校各項重點工作科學決策、周密部署、落實到位、成效顯著。
二是強化制度建設,推進依法治校。完善“一章八制”建設,按照“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厘清黨委權力、行政權力、學術權力和民主權力。構建以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以職能部門和二級學院為依托,以學術委員會、教代會等為支撐的現代大學治理體系。把學術組織和群團組織的作用發揮好,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既相對分離又相互促進,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工作機制。
三是深化校內綜合改革。首先,推進校院兩級管理機制改革。推動管理工作創新,按照“小機關、大服務”“管理重心下移、服務重心上移”的思路,強化宏觀調控與指導服務,推動管理重心從學校向學院下移,經費分配、資源配置等與二級學院的目標和任務完成情況掛鉤,激發二級學院的辦學活力。其次,推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做好“三定”(定員、定編、定崗)工作、科學合理確定各個崗位人員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的同時,進一步完善職稱評審、崗位聘任、目標管理、人才評價和激勵、人才競爭和流動等制度,以制度改革促進教職工隊伍素質提高和職業發展。再次,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在分配制度改革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效率、公平、繼承、創新等的關系,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導向作用,引導鼓勵廣大教職工干事擔當、努力工作、積極進取。
六、堅持開門辦學,以服務求發展
創新是引領學校發展的強大動力,開放是學校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創新開放就談不上發展。推動地方高校內涵式發展要堅持把創新開放作為學校發展全局的核心,將創新開放貫穿學校各項工作的始終。
一是拓展國際交流合作。推進師資隊伍國際化,積極為教師提供赴國(境)外學習交流的機會和平臺。推進人才培養國際化,擴大并落實與國(境)外合作院校、機構、組織交流合作,促進優秀學生赴國(境)外參加各類長短期交流項目,提高派出學生的數量與質量。推進校園文化國際化,積極舉辦國際學術會議;依托寶雞歷史文化特色與學校優勢學科,探索舉辦外國學生夏令營等。
二是加強外國留學生的教育工作。按照“加強管理,保證質量,積極發展”的原則,以學歷教育為主,兼顧非學歷教育,做好外國留學生的教育工作。積極爭取外國留學生教育國家“政府獎學金”和陜西省“三秦獎學金”以及其他獎學金,吸引、資助外國留學生,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
三是加強學校與企業、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堅持“開放辦學,協同發展”的理念,積極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深化與寶雞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的廣泛交流與深度合作,著力構建學校與地方社會資源共享、需求互動、共同發展的辦學機制。加強和發展與兄弟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關系,促進資源共享,協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