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高等教育十年發展:在追趕超越中向高質量邁進
作者:孫永濤 龔一卓
發布時間:2022-09-02 09:37:3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學正式啟動“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聯合百家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聯合體,聘用千名工程科技專家擔任導師,培養萬名卓越工程人才。這是該校構建產教深度融合、試水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一個探索,也是近年來陜西高等教育在追趕超越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高校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陜西追趕超越和高質量發展的指示要求,以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為目標,以一流建設為引領,按照“辦學有特色、發展有優勢、工作有亮點”的思路,著力強機制、破難題、提質量,走過了從弱到強、從大到優的發展歷程,辦學規模、資源投入、內涵發展實現歷史性躍升。
立德樹人,賡續紅色血脈
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交通大學考察時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拔覀兪冀K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將‘西遷精神’作為學校改革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扎根西部,服務全國,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而不懈努力著?!蔽靼步淮簏h委書記盧建軍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來陜考察,先后給陜西多所高?;匦呕蚺局甘?,全省高校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延安精神、西遷精神鑄魂育人、啟智潤心,引導廣大師生傳承紅色基因,堅決擁護“兩個確立”、始終做到“兩個維護”。
“發端于陜西的‘青年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回信,上升為中國國際‘互聯網+’大賽主賽道。”陜西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劉建林說,去年歲末、今年年初,面對洶涌而來的新冠疫情,陜西高等院校凝心聚力打贏了“長安大學疫情阻擊戰”“研究生考試攻堅戰”“跨市學生轉運隔離突擊戰”“百萬學子寒假返鄉大會戰”等四大“戰疫”,廣大師生齊心同心上了一堂有溫度、有深度的“思政大課”。“近年來,我們還大力推動課程思政、思政課程一體化發展,連續四年開展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每年有8萬師生積極參與其中,這項活動受到了中央領導的鼓勵肯定?!眲⒔终f。
在思想政治建設方面,西北大學圍繞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通過抓好課堂教學主陣地、強化實踐教學、構筑“文化思政”體系,探索構建了“課堂厘理—實踐修身—文化鑄魂”三位一體的思政教育教學體系,培養了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自覺意識、“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真摯情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堅定信念,形成了思政教育的“西大方案”。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說,學校引導教師把鮮活素材、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打造“家國情懷+校史文化”的立體化育人資源,“特別是疫情期間,學校推出‘開課第一講’系列活動,把疫情‘危機’轉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契機’,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查顯友說,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長期以來,學校潛心育人,創造了業內知名的人才培養的“西電現象”,為黨和國家輸送了大批骨干人才和領軍人才。
據了解,十年來,陜西有3所高校入選全國黨建工作示范高校,3名高校教師被授予全國教書育人楷模稱號,25名高校教師被評為全國模范教師,20個教師團隊被評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4名學生獲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涌現出了侯伯宇、何雅玲、郝躍等一大批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杰出高校教師代表。
一流建設,特色內涵發展
2020年9月,2020-2024年陜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共同體建設委員會)成立,旨在充分發揮專家組織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咨詢和指導作用,推動高校專業共同體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切實提高陜西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能力。
在全國率先組建省級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專業共同體建設委員會),堅持遴選和發布教育質量工程項目、教學改革項目和“育苗”科技基金項目,以一流專家智庫和示范項目引領一流學科專業發展,這是陜西高等教育十年來聚焦“一流建設”采取的有力舉措之一。
據了解,陜西堅持分層分類發展,建強建優國家級省級一流學科專業,讓高原崛起、高峰顯現。新增碳中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健康中國等相關學科292個、專業659個,建立了黑白名單學科專業制度,優化更新的學科專業數占比近40%,實現了存量優化與增量創新“雙輪驅動”。十年來,一批學科專業躋身全國前列,127個專業通過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7個學科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前10%,84個學科進入ESI前1%,2022年3月ESI前1%增量位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我校主動布局基礎學科,積極落實‘強基計劃’?!蔽靼步煌ù髮W教務處處長王秋旺介紹說,學校依托工科優勢牽引數理化生及哲學等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打造文理滲透、理工結合、專業交叉、課程融合的強基計劃培養方案,制訂“本碩博”貫通培養的長線規劃,實施小班制、導師制、國際化、學分制的個性化教學改革,助力學生成長與科研創新同步發展,培養學生的跨界創新思維能力?!皩W校目前有數學、物理、生物、力學、核工程與核技術、哲學等6個專業進入該計劃,每年招生210人?!蓖跚锿f。
此外,陜西還積極落實全國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率先推出“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首創的課堂教學創新大賽上升為全國賽事。聚力打造特色優勢課程和教材,獲批“雙萬計劃”國家級五類“金課”288門、入選首批全國高等教育類優秀教材18部。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庫169個,打造高?!霸菏抗ぷ魇摇?77個,建設“陜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100個,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同時也深刻揭示了當前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時代特征,即:沒有教育信息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查顯友說,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深刻把握這一時代特征,把教育信息化作為學校改革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近年來在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方面持續發力,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探索。
據了解,自2018年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就開始統籌體制機制、流程模式、工具手段,體系化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盎谵k學特色和人才培養傳統,學校確立了打造新時代‘人工智能+教育’標桿大學的戰略目標;以師生成長成才需求為牽引,把應用擺在優先突出位置,不盲目追求最新技術和全面開花,重在為師生提供能用、好用的應用和更加精準的個性化服務;在具體工作中把握三大關鍵:釋放數據的生產力、形成融合的創新力、用活技術的支撐力?!辈轱@友說,經過4年多的建設,目前在支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育人環境,支撐高效和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支撐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學生能力證書以及基于數據驅動的高校管理治理體系等四個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改革創新,踐行使命擔當
作為首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西北大學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實施“素質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堅持用傳統文化陶冶學生的情操與品格,讓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大學生的內在修養,使大學生具有理性力量的深厚基礎以及文化創新的原始動力。
這是陜西高校在改革創新中踐行使命擔當的生動寫照。近年來,陜西深入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從課改與教改、教材與教法、理論與實踐、課堂與課后、學生與教師,全方位深化人才培養改革。
“十三五”以來,西北大學深化教學改革,積極推進完全學分制改革。一方面,充分發揮完全學分制下的學習自由,包括自由選課、選專業以及選擇學習進程等,把現有的課程教學資源向全校本科生開放;同時,建立“本碩博”貫通培養機制,推進本科與研究生課程體系銜接和人才培養一體化設計。另一方面,深入推進“專業分流、準入準出與多元培養”機制改革,為學生的復合發展提供機制支撐,近10%的學生根據自身興趣轉入相關專業。“學校充分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形成以國家基礎學科專業為特區、一流專業為重點,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專業體系?!惫⒑暾f,“比如,為體現文理深度交叉和學科的豐富內涵,我校創新性地構建了文化遺產研究、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文化遺產管理‘三位一體’的考古人才培養體系?!?/p>
近年來,陜西省教育廳陸續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組建了陜西數理基礎科學研究院,依托西北大學組建了陜西化生基礎科學研究院,依托陜西師范大學組建了陜西教師發展研究院,積極推動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環大學創新經濟圈建設,積極推動以企業為主導的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積極支持高校建設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科研平臺。目前,以秦創原建設為牽引的高校科技改革態勢已經形成。2021年,全省高??蒲薪涃M投入較十年前翻一番,專利授權增長近3倍,承擔企事業單位委托項目數量和經費分別是十年前的24倍、41倍,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
據了解,近十年來陜國際留學生的規模超過10.3萬人,“留學陜西”品牌集聚效應日益凸顯。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增至41個,辦學規模超過了1萬人,公派留學人員突破1萬人次,國際化人才培養達到新高度。積極組建區域性大學聯盟、共同體,未央聯盟、臨潼聯盟、長安聯盟、咸陽聯盟等已成為高校間要素流動、優勢互補的“示范樣板”,西部教師教育創新與發展聯盟、西部醫學教育聯盟等已成為中西部高校聯動發展的新紐帶。關中平原、黃河金三角、呼包鄂榆等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加速推進,一批服務西部城市群建設的區域性科教創新中心正在逐步形成。
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在國家戰略和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中謀劃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為貫徹落實《意見》精神,我們將圍繞‘五個聚焦’(即:聚焦陜西省重點產業鏈、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構建融合發展新格局、聚焦高等教育集群發展、聚焦高等教育開放合作),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激發高等院校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社會能力和協同發展水平,打造西北高等教育發展新引擎,為引領西部高等教育發展鋪石奠基。”劉建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