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暑假,本是師生高強度學習和工作后的一個歇腳點,但榆林學院師生卻把它變成了加油站,跑“政府”、跑“企業”、跑“校友”(簡稱“跑三” ),立足地方作貢獻、深入一線解難題、牽線搭橋拓發展。      7月18日,是榆林學院暑期放假的第一天,該院師生繼續“跑三”。他們或主動對接政府,努力發揮學校學科優勢、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圍繞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業務培訓、人才交流、社會服務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進一步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或帶隊深入企業,俯下身、沉下心,打通企業應用和科學研究最后一公里,潛心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提升科研能力與水平,依據發展定位與特色優勢,找準服務方向與重點,做到有的放矢,找準小切口取得大成效;或走訪看望校友,增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系,強化校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了解了校友所在企業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為進一步開展校企精準合作,技術交流和學生就業奠定基礎。

立足地方作貢獻服務地方促發展

該院文學院學生王苗苗是一名陜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的志愿者,她說:“志愿服務真的很累,每天早上不到7點就坐上了去場館的大巴,中午沒有可以午睡的場地,晚上8點才可以回來。但是一想到能為省運獻出一分自己的力量,能夠以東道主的身份迎接來自各地的朋友,盡地主之誼,便覺得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心底自然而然地感到榮幸、自豪。”      8月6日至11日,榆林迎來了盛況空前的陜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該院3000余名師生從4月初就投入到十七運演出、籌備、志愿服務、設計、導演、火炬傳遞、裁判等工作中,以高標準高質量助力完成十七運各項任務。暑期,師生更是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十七運各項工作中,為十七運圓滿舉辦貢獻力量。      該院政法學院學生邢杰說:“沒想到,學院黨委書記會來看我們。他勉勵我們,深入人民、深入實踐,要利用三下鄉認真搞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歸納問題,形成調研報告,希望我們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事業追求中。”      該院“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喜迎二十大 永遠跟黨走 奮進新征程”為主題開展,在全院遴選2500余名學生組成151支團隊參與社會實踐,奮斗在省十七運、黨史學習、理論普及宣講、追尋紅色足跡、普法宣講、教育關愛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美麗中國實踐等各個領域,為榆林鄉村振興涂上青春的一筆。      該院利用暑期,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建立各高校與榆林近距離接觸的通道,讓全國高校優質人才能認識榆林、了解榆林并愛上榆林。      該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舉辦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重走轉戰陜北路”暑期社會實踐研修班。吸引了北大等來自全國各地近20所高校500多師生來榆林實踐研修,感受榆林紅色文化。      江漢大學李臘生教授表示:“這次研修活動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以榆林為中心的陜北紅色資源極為豐富,而且特色鮮明,其蘊含的革命精神非常值得傳承和弘揚!”

助力企業謀發展深入一線解難題

8月15日,該院院長許云華參加了陜西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會。會上,許云華與國電投陜西分公司簽訂《鎂金屬固體儲氫關鍵技術研究》技術開發合作協議。雙方圍繞榆林豐富的副產氫和原鎂資源開展聯合技術攻關,研發新型鎂合金固態儲氫材料及固態儲氫器,項目總投資約900萬元。課題組與榆神工業區管委會合作共建制氫、儲氫、加氫、用氫全產業鏈示范項目,目前已建成500kg/天加氫站及氫燃料電池重卡示范;與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北京電工研究所等國內高水平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友好合作關系,在氨分解制氫、鎂合金儲氫、環烷烴有機液態儲氫等方面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該院陜西省陜北礦區生態修復團隊與榆能榆神熱電廠就電廠廢氣物資源化利用達成項目合作協議,在陜西未來能源公司合作建立的氣化渣生態資源化利用應用示范基地正式啟用,與中科榆林有限公司達成共建多元固廢資源化利用中試示范基地協議等。      該院全程參與黃河流域人地系統科學考察,對陜西省沿黃的13個縣(區)的134個考察點的人地關系進行了為期15天的考察,重點關注沿黃生態環境、產業轉型升級、鄉村社會治理、特色文化資源挖掘、農業產業化等多個方面,以及這些板塊的建設亮點、模式和現階段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考察成果將以調研報告、咨詢報告,以及藍皮書和科研論著等形式呈現,上報省委省政府及相關部門。      教育部、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協聯合發布了《關于支持建設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該院被確定為科技小院建設單位,申報的“陜西榆林綠豆科技小院”“陜西佳縣絨山羊科技小院”等7個科技小院入選支持建設名單。      該院師生利用暑假,走進榆林礦區、走進一線,走進企業、走進車間,走進田間、走進地頭,用腳步丈量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距離,用實干踐行如何打通企業應用和科學研究的最后一公里。積極聯合高校創新聯合體,快速把技術成果推向市場、推向企業,真正為榆林企業強鏈、補鏈、延鏈。

訪問校友話百年牽線搭橋拓發展

暑期,該院全體院領導分片區帶隊,各學院牽頭成立15支招生宣傳隊伍,分榆林12個地市(縣)和延安、咸陽、漢中、銅川等11個地市區進行了為其10天的走訪活動。所到之處都會進學校、企業為招生作宣傳、為就業拓崗位、為合作搭平臺,并走訪慰問校友,與校友座談。      每到一處,帶隊領導都會為校友會送上“奮斗”牌匾,并詳細介紹該院近些年在紅色歷史、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新校區建設等方面取得的發展及學校追趕超越,在競爭中成長新機制和人才強校戰略所取的成績。并誠摯邀請各中學校長和老師們來該院,加強校校聯手,合作共贏。

加強培訓促教風美化環境促學風

該院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建勃說:“假期可以自由支配的大段時間,恰恰成了教職工充電、實踐的大好機會。”該院組織了近50名二級學院院長、副院長和骨干教師在西安交通大學進行了為期5天的培訓。課程從教育教學審核、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高等教育評估實踐、高校干部領導力與執行力提升、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等方面展開。      該院先后邀請中國西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楊俊誠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彥隨為該院教師就審核評估、研究生導師職責、國土空間格局與鄉村振興戰略等作主題報告。      大家奔赴全國各地參加各種專業培訓和專題會議,提升素養、開拓眼界、溝通交流,為職業能力提升積蓄能量,為堅守教書育人初心、勇擔立德樹人使命持續拓展、發力。      暑期,該院加快各項工程建設進度,在拓展物理空間的同時,也不斷對現有工作、學習、生活環境進行改善。科創新城校區建設全面展開,產教融合農牧中心樓體建設基本完工,新建校企合作能源化工基地室外工程接近尾聲,13號樓A區墻體柜安裝基本完成,校園基礎維修正在有序推進。      該院禾豐園、禾順園兩個餐廳全面改造,改造后的餐廳寬敞明亮、時尚靚麗,文化氛圍濃厚,集餐飲、學習、休閑、娛樂于一體。餐桌變課桌,以后可以成為該院立德樹人的大課堂,滿足新時代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同學們看到裝修后餐廳的照片,紛紛點贊,并留言“我們學校的餐廳也成為別人家的餐廳”“餐廳終于修成了我們吃不起的樣子”“這樣的餐廳只適合好好學習”“我們吃飯的時候是不是要配紅酒”……開學在即,該院正努力以溫馨的環境迎接學子們的到來。      該院校園里綠草如茵,鳥語花香,到處是學習的身影,留校學習的學生有800多名。文學院楊靜濤老師說:“我們班有36名學生,其中34名學生留校備戰考研。”學生張青松說:“學校的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都很好,我決定留校復習考研。說實話很累,但我知道不能放松,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走下去。”      該院就業、創文、審核評估、大學推進等工作在暑期也都有序推進。堅守戶外工作崗位的保衛、后勤、基建等部門干部職工,暑期的每一天都還是日常工作日,在平凡的崗位上讓校園更美、更安全,讓該院的各類設施更加完善,為開學后的正常秩序提供堅實保障。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