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都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全國各地新建校如同雨后春筍,一批批年輕人帶著孩子涌向都市,一批批青年教師成為教育的生力軍。他們如何才能勝任家長的期待,如何才能真正和孩子一起步伐堅定地往前走?

回憶與學校一起成長起來的青年教師,我總是感慨:這批年輕人用自己的力量推動了學校的發展。優質的師資是學校迅速成長發展的關鍵所在。

青年教師成長的密碼到底是什么呢?從我管理的西安小學、經開一小的發展來看,青年教師成長,我認為離不開深度閱讀、課堂研修能力提升、作業布置創新、多元評價踐行。

 一、加強讀書習慣養成,以同讀提升自我境界

讀書是青年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但讀什么書各個學校卻不盡相同,是否能實現同讀差異也很大。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思想文化、教學方法、學科拓展三類書籍的同讀,書香育人,以文化人。

1.思想文化書籍凸顯教育理解。沒有思想與文化的支撐,即使教師有一定的專業技能,也無法達到一定的育人境界與高度。鑒于此,我們非常注重思想文化類書籍的推薦。這幾年,學校給教師推薦的思想文化類書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校園文化建設”相關書籍,即結合“書香唐韻”發展理念,給每位教師購買了《蔣勛說唐詩》等,讓教師在閱讀中領略唐代偉大詩人的創作風格與開闊人文視野,促使每一位教師積淀出豁達而不屈的品格,最終凝結成集體品格。近期,學校即將給教師購買《葉嘉瑩說杜甫詩》等書目,引領教師在了解唐代歷史的過程中,感受杜甫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從而不斷提升人文素養。一是世界級教育思想家的書籍,如大家一起閱讀了《斯賓塞的快樂教育》《靜悄悄的革命》《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學習共同體》等,這些書籍的閱讀為學校“樂學”理念、“四人小組”教學方式、“知行合一”教學傾向的發展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2.課標、雜志閱讀提升教學技能。青年教師一旦進入崗位,學校就會配發課程標準。除通識性學習外,新學期伊始,學校要求教研組指導青年教師學習課標,把握學段教學重難點,促使教師有目的地教學。另外,每年學校也會在教師自愿選擇的基礎上,給每人訂閱一本教學雜志,確保教師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基礎上,了解他人的研究成果,掌握更多的教學技巧與策略。教師閱讀完自己的雜志,也可以互相交換,雜志閱讀交流也納入到學校教研組交流的范疇。

3.學科拓展閱讀強化專業知識。教師是學科教學的主體,教學是否能立足本學科,并從課內走向課外,與教師的學科見識密不可分。學校每年都會給每個學科的教師配發名家教學指導用書,并結合學科發展購買《跟著名家學語文》、數學《舉一反三》、英語《繪本閱讀》等,開闊教師教學視野,拓寬學科教學思維廣度。從基礎走向拓展,從課內走向課外,從教材走向生活,已成為學校教師的共同追求,以他山之石完善自我、滋養學生。如今,很多教師在課后服務時間開啟了學科教學下的學生能力提升課程和學科拓展課程建設,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二、加強課堂教學能力提升,以研修促進專業發展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每一位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課堂能力的提升。青年教師往往擁有較強的理論基礎,但欠缺相應的課堂實踐能力。針對青年教師的成長,學校從隊伍建設、研修制度、骨干成長三個方面進行教學能力提升的培養。

1.搭建常態化同伴互助平臺。西安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經驗的教師比較多,所以學校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師徒結對子”活動,要求青年教師每月聽師傅的課不少于4節,師傅每周至少以一節課為切入點開展對青年教師的課堂研磨指導。學年末,學校會對每月完成指導任務且青年教師成長比較迅速的師徒進行獎勵。經開一小是一所年輕學校,青年教師比較多,于是學校在每個年級的每個學科建立導師制,一位導師對應多位青年教師,每周開展多次引領課并納入績效考核。同時,學校創設“青年教師同伴分享”課堂,為青年教師搭建曬課平臺。對于比較成功的課例,學校會提供“城鄉直播課”等多方位展示平臺,讓青年教師感受到成長帶來的喜悅。

2.創設多維度的交流空間。學校的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研修主題,如樂學語文、思維數學、浸入式活力英語、效能體育、律動音樂、智繪美術、整合信息、知行思政等。每一個學科研修主題下都有課型建設的任務,如語文的古詩課、古文課、記敘文閱讀課、說明文閱讀課、寫作指導課、寫作評價課、口語交際課等。每個課型框架下也會設置更加多元的呈現方式,如快樂識字課、讀寫結合課、兒童文學交流課等。這就要求青年教師在導師或者同伴的帶領下,做好每一個課型的板塊研究。同時,學校會以課型為切入點,設置大量的課堂交流與展示空間,如每年9月、10月全員參與的組內評優課,每年11月、3月的家校公開課,還有季度專家指導課、每月校際交流課、雙周大教研下的“學科研討課”以及學年末為剛入職教師量身打造的“過關課”等。在這樣的體系中,每位青年教師每年至少會研磨出2-3節精品課,作為自己成長的重要足跡進行保存。對于研磨出的精品課,學校會指導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各類教學設計比賽和課堂教學大賽。

3.建構“三級三類”骨干體系創新課。學校每年還會以“三級三類”骨干體系成長為核心,讓部分省市區能手組成團隊進行教學精細研磨與展示。每到這個時候,學校獲得過教學名師、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榮譽稱號的教師會匯聚在一起,共同進行學科課型下的高效課堂板塊建構,歸納總結各種課型的基本模式。對于研磨得比較成功的課,學校也會適時組織大型的展示活動,形成經驗,深度推廣,并邀請省市區教研員從更加專業的層面進行深度指導。近年來,學校“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已經開創出了多種類型的高效課堂模型,既凸顯課堂“知識飽滿度”,又體現“學生認知發展”,同時注重單位時間內的效率提升,力求用最短的時間建構起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高效創新課堂。從2019年起,經開一小連續三年承辦“西安好課堂”活動,將創新出的各類高效課堂與課型呈現在市級展示平臺上。語文教師張茜是西安市教學能手,一直在進行學校創新課堂的探索。她說:“現在我基本掌握了抓重難點進行課堂建構的方法,一節課從單元要素和課后題入手,進行讀與寫的訓練,同時引領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知識能力走向人格修為。”西安市教學能手數學教師薛冬冬說:“剛入職時,我只能關注是否把知識給學生講清楚,但是現在我的關注點已經全部變成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形成。以前根本就做不到在課堂中還要訓練學生的數學書寫,但現在數學思維、數學書寫、數學拓展均能兼顧”……這就是他們,一群在創新高效課堂的追求中成長起來的青年教師。這些探索不僅豐滿了學校的課程、課堂與作業,也成為青年教師拔節成長的力量。

三、加強作業設計研究,以創新實現作業減負

作業是課堂的補充,發揮著鞏固知識、學習診斷等多方面的功能。特別是“雙減”把作業功能提高到了育人的高度。其實,早在2011年,西安小學就承擔了國務院試點項目《探索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途徑與方法》,這一研究主要聚焦作業、研究減負。學校從青年教師作業方式創新、專項作業研討、作業交流群三個方面展開研究,建構出了獨特的以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為核心的作業體系。

1.作業方式創新。十多年前,我們就接到了“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的研究任務。面對這一要求,學校以青年教師為主體,專門在一、二年級成立“作業創新方法”研究課題組,引導青年教師開發出了“聽說讀玩演誦講”等多類型作業,每周進行分享研討與推廣。這些作業方式不僅落實了“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這一要求,還在推動“玩中學”“做中學”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成效,也為中高年級作業類型的創新設計提供了借鑒。如今,“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研究”依然在深入進行中,并成為青年教師日常教研交流的重要內容。青年教師研發出的撲克牌口算、數學講題、數學編題、數學實踐活動、語文誦讀、語文講故事、親子閱讀、課本劇表演、課本劇創編、兒童文學閱讀與批注、每日20分鐘家庭運動、每日適當家務勞動等,都已經成為全校性作業布置的常規類型。

2.專項特色作業研究。把作業納入教研內容是學校一貫的工作特點。單元拓展作業、單元實踐作業、節日整合作業、寒暑假生活指導類作業一直是學校專項作業研究與實施的重點,青年教師是整個研究的積極參與者與創造者。經開一小創辦第二年的“三八婦女節”之際,語文組在指導學生完成《我媽媽》繪本閱讀之后,統一研討如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儲備進行“夸一夸我的媽媽”的寫話訓練。同時,美術組帶領學生進行人物特點下的構圖創作。當家長看到孩子完成的圖文并茂的作業時,紛紛在朋友圈曬出孩子的作品。有的家長寫道:“這樣的作業才是我最喜歡的作業,一份作業蘊含著孩子滿滿的成長。”是的,一份作業既是孩子學習知識后的成果展示,又體現著學科育人的導向作用。特別是如今學校每年實施的“國慶整合作業”“清明整合作業”“寒暑假生活指導”等專項作業得到同行的紛紛效仿。“雙減”意見出臺之后,學校專門設計了“勞動與社會實踐”專項作業手冊,把做飯、種植、收納整理等都作為勞動教育分支,進行周檢查;把“走進博物館”“傳承紅色基因”“觸摸工業革命”等納入“社會實踐體系”,進行月考核。如今,專項特色作業已經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得到廣泛認可。

3.成立作業討論群。“雙減”以來,作業成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于是,從今年開始學校領導、骨干教師和所有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建立了聚焦教育新政的“交流群”,本學期交流的任務是“作業設計”。大家一邊閱讀學校推薦的有關作業設計的書籍,一邊進行每兩周一次的“摘抄+感受”分享活動。該活動促使學校領導、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形成作業研究共同體,建構起了在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共同成長機制。于是,“長周期作業、個性化作業、分層作業、彈性作業”等有關作業的新概念都被作為交流的內容,也成為作業反思的一部分。在這樣的交流群中,青年教師的創新、骨干教師的引導、學校領導的鼓勵得以匯聚,構成了一幅欣欣向榮的新時代青年教師成長圖景。本學期末,學校對單元主題作業、單元實踐作業、單元重難點作業、單元拓展作業等做好征集與評價獎勵活動,激發教師以更大的熱情和更有力的實踐投入到作業設計的研究之中。

四、加強多元評價研究,發揮評價牽引作用

對于我校的教師來說,除了研究課堂與作業,多元化評價研究是行動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主要有三項內容——學生日常學習習慣個性評價、班級日常管理綜合評價、學科考核多元化評價。

1.學生日常學習習慣個性評價。學校給每個學生配發了一本《家校聯系冊》(以低年級為主),要求教師每天用獎章等方式記錄學生的成長。來到低年級的班級中,你會發現課間總有一群群學生手中拿著《家校聯系冊》圍在教師身邊,等待著蓋章、表揚,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滿足。一枚小小的獎章,一份大大的鼓勵,成為學生自信快樂的源泉。

2.班級日常管理綜合評價。學校特別重視評價文化建設。在學校領導的認識中,多元評價是教師多角度認識兒童、發現兒童、激勵兒童的重要路徑。學校要求每個班級的教室文化墻上設置“讀書排行榜”和“綜合評價欄”,作為“增值”評價的基本實施方法。學生自主讀完一本書,可以主動讓同伴或老師考核。考核過關,讀書排行榜便會進階一級。另外,每個班級每周都會進行多元化綜合評價,對于本周內上課聽講、作業完成、衛生情況良好的學生,會以加星的方式進行獎勵,加星到一定的數量,便可以換取獎狀,甚至得到學校的“知行合一”獎章。同時,這也作為“三好學生”的重要評選依據。多元化評價雖然只是一個小切口,但在學校的管理中卻有著非常重的地位,以多元評價推動學生多元成長也就成為了學校辦學的特色之一。一批批的青年教師通過多元評價感受到了教育喚醒的力量,一批批家長通過多元評價感受到了教育給孩子帶來的精神給養。

3.學科考核多元化評價。名校長唐江澎說過:學生沒有分數,就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那我們的青年教師是如何做到既關注知識又關注素養的呢?走近語文教師的辦公桌,我們會發現他們在批改學生生字本的時候,不僅會在當天的作業中以加星的方式進行評價,也會把“星星”記錄在作業封面上,這些累積起來的“星星”會作為過程性評價納入到學期末的“學科多元化評價”中。當然,“學科多元化評價”還包括與學科能力有關的多項內容。在這里,沒有過于功利地按學科成績排名,有的只是學科成績在內的綜合性評價。在這里,教育少了一些“極端”與“短視”,多了一些“溫暖”與“崇高”。青年教師在時光的流逝中不斷感受著每一個孩子全面發展下的個性成長。

探尋青年教師的成長密碼,以同讀提升自我境界、以研修形成課堂能力、以創新實現作業減負、以多元評價進行教育牽引成為西安小學和經開一小青年教師成長的基本路徑。曾經的他們是那么稚嫩,而如今已有三十多位青年教師成長為省市區級教學能手或者學科帶頭人。新的理念給予青年教師飛翔的翅膀,沉浸式的踐行方式給予他們堅定的方向。懷著對教育理想的追求,他們成為教育的追光者,美麗心靈和教育審美一起熠熠生輝,照亮每一個孩子的童年。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