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學有心人 聽成長拔節聲
作者:邱 俊
發布時間:2022-09-01 16:27:2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每一個熱愛學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師,都不應輕視作為生命實踐組成的課堂教學,由此激起自覺地上好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都能得到生命滿足的愿望。”我時常引用葉瀾教授的這句話送給剛入職的教師們。
把課放在心上,做教學有心人,是上好課的第一步。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主戰場,也是一面鏡子,容不得半點泡沫與浮華、敷衍與虛假,教師的所有表現,都會折射在課堂上,影響學生的成長。從蹣跚學步的初入職教師成長為省級教學名師,我的課堂實踐也在檢驗印證著這一理念。我一直堅信,教師把課放在心上,才會上在學生的心上。
一、把專業探索作為成長的基石,有“備”而來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提出: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備課。于漪老師說:“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用這樣虔誠謙遜的態度備課,每節課都能胸有成竹,教得自如,教得踏實。
備學識,豐富地閱讀。教師是地地道道的讀書人。若是閱讀太少,學識尚淺,道不明、業不精,又怎么能給學生解惑呢?我剛畢業走上講臺時,記性好,常常把要求學生背的課文先背過,上課不拿課本,尤其是長篇文言文,洋洋灑灑地誦背一遍,瞬間滿教室圈粉,學生早讀時爭先恐后搶著過關背誦。教師的示范作用可見一斑。多年來,我也就養成了上課不拿書的習慣,有些課文即使沒背,也在心里來來回回過了好多遍。熟知教材,只是教師最基本的能力。我曾有過多次在課堂上被學生問倒的經歷,課后查閱資料、請教同行,用最快時間給學生最滿意的回答。捫心自問,被問倒源于功底淺薄,學養不深。于是,更深知教師讀書的厚度決定課堂的高度、寬度和深度,決定學生的認知水平。若想站穩講臺,一定要先在閱讀天地站穩雙腳。我給自己規定了四類書:教學實踐類、專業理論類、哲學美學類、生活智慧類,并制訂了每年的讀書計劃。課堂上隨手拈來非一日之功,全都歸于大量閱讀的涵養積淀,多年的堅持給了我教學自信和學識底氣,也修煉了我的人文情懷和教學魅力,漸漸化作精神的血液和生命的基石。
備見識,虔誠地學習。見是不斷拓寬視野,讓自己有更多更廣的閱歷;識是增強自己的思想濃度,有深刻而獨立的見解。有見識的教師,不會閉門造車,不會成為井底之蛙,懂得時常給課堂注入新鮮的活水以興波。最早在期刊上認識余映潮老師,他的板塊式教學成了我初學模仿的方向。在教師用書附加的光盤里遇見了寧鴻彬老師的《最后一課》《變色龍》等,直到今天記憶猶新,其中的玄機奧妙,實在大有學問。后來在博客上默默關注王君老師好多年,學習創意的設計,拜讀靈動的文字。從《王君講語文》這本書開始,先后讀了《董一菲講語文》《程少堂講語文》等十幾本系列書籍,鉆研名師課例,博采眾家之長。近幾年,參加了一些全國會議,真真切切走進名師課堂,現場觀摩語文味十足的名師示范課,給了我沖擊性的觸動和改變。觀課學課的過程,增長了見識,無形中也建設了自己的教學人生,知道語文是怎么一回事,教學是怎么一回事,如何深入淺出地教出語文真味,慢慢開始描繪心中的語文風景。
備膽識,勇敢地歷練。沒有“集萬千折磨于一身”,難以養成厚實的教學底氣。可以說,但凡優秀的教師大都在真實的課堂歷練中一路歪歪扭扭、跌跌撞撞前行。每一次公開課后挨個請教,筆記本上的問題已記錄得密密麻麻。不服輸的勁兒一上來,主動請纓上公開課,別人推三阻四拒絕的都輪到了我的頭上。一學期下來,滿意的課越來越多,那些被摘抄的課例卡片靈活地幻化成了課堂中的創意金點子。從鄉鎮到縣市到省到全國賽壇,大大小小的歷練成為寶貴的財富,激活我教學生命的因子。我一邊沉醉地享受成功的幸福,一邊在深夜咀嚼失敗的痛苦,無數的時間與精力都凝聚在課上,無數的艱苦與突破都呈現在課上,一刻不停催我再出發。
備認識,不懈地研究。教學的道路不會是一望無際的坦途,往前走,我發現,聽了很多課,上了很多課,分享了很多講座,研究了很多課例,汲取了很多智慧,我的學習不只是一味取其精華,也學會了辨其優劣,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己的認識,認識學生,認識語文,認識教材,認識教法,認識教育……我的講座專題從不重復,無論是通識培訓還是學科交流,都努力另辟蹊徑尋找突破,或者在原有的基礎上向深處漫溯。這個提煉、總結、挖掘的過程也是在研究自己,即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方法、教育對象、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2020年彰顯“新語文·融教學”主張的《向新而生,向美而行》一文在《語文教學通訊》公開發表,我成為封面人物,倡導的“新語文·融教學”落地生根。一系列初具雛形的思考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囿于個人經驗沾沾自喜,而是在實踐中思考、發現,在書堆中探索、研究,逐步構建起來符合教育本質規律、符合語文學科特性的理論體系。
二、把專業實踐作為成長的沃土,有“跡”可循
課堂是教師安身立命之本,教師不僅要堅守這塊多情的土地,更要肩負著山一般的責任,胸懷著海一般的深情。尤其是語文課,它蘊含著豐富的情和意,承載著對學生精神的哺育,對人有教化與陶冶的功能。然而,現實是至今依然存在學生不喜歡語文的尷尬,這需要我們教師向內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真實的鉆研態度。如今,各種教學資料鋪天蓋地,網上的資源隨處可見,很多教師拿到教材,只粗略地眼過一遍,就迫不及待上網搜索查閱下載。上課時照搬照抄,“得來全不費工夫”,或者憑依教學參考書,亦步亦趨,照本宣科。其實,即使是名家經典教學設計,也無法代替個人對文本的鉆研、對教材的理解。很多教師從新課導入開始,眼不離本,手不離卷,自顧自地講解教案上或是參考資料書上的解析,一味追求問題的答案,結果忽略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卻把課上得不理想的原因歸咎于學生。殊不知,毛病就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對教材、對文本一知半解,致使課堂教學浮游無根,更多的關注點在教案、講什么、怎么講上,而無暇顧及學生,無法做到胸有丘壑,課堂效率自然低下。長期如此,對學生來說,影響嚴重;對教師來說,必然導致本領恐慌,又何談專業成長。
我上課要求自己不看課本不看教案,心中有本,目中有人,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盡可能多地關注到全體學生。前提條件是備課要非常熟練,把教材全裝在自己的心里,自如駕馭。這就是真實的鉆研態度。它體現在對教材的深度開掘、對學情的預設判斷、對教學內容的精心選定、對目標的精準定位、對教學方法的恰當選擇、對問題的巧妙設置、對活動的用心設計等多方面。其中,熟讀教材,鉆研文本,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我準備嘗試高中語文教學之前,鼓起勇氣在全市中學研討會上執教了一節課《荷塘月色》,挑戰自己。從裸讀文本捕捉初讀靈感到查閱資料深層解讀,花了一周多的時間,期間讀《如是我讀》《朱自清全集》,讀文獻中關于《荷塘月色》的教學案例。課后,我把鉆研的感想寫成一篇文章《荷塘月色的世界里,終究有“我》,很快收到中語參上旬刊的刊用通知。閱讀文本,鉆研文本,是自我的事情,是一種相遇,遇見靈魂深處的自己,或者說是遇見自己的一部分。
有真實的情感投入。教學就是求其真,教師真愛課堂,真愛學生,叩擊學生的心扉,在學生心靈深處彈奏,引發悅耳的共鳴。
真情從何而來?除了對文本的真融入,關鍵還要在課堂里融入真情,善于表達、流露出自己的情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試想,教師在課堂上激情飽滿,情動于中,去讀去思去寫去表達,不僅能引起學生共鳴,而且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
我教《背影》,眼前無數次浮現父親的背影,讀得淚眼模糊,教得喉嚨生哽。解讀《背影》的過程,竟也是我解讀父親的過程。用最融入的心,感染學生品淡淡文字的深情。教了很多遍,人在變化,課在變化,不變的是被文字打動的真切之情。
每一位優秀的教師教課,都是全身心投入。越來越懂得于漪老師的情感“教師站在課堂上,就是用生命在歌唱”。我也將自己的體會告訴老師們:“干癟的眼神永遠上不出生動的課;憔悴的容顏永遠不能綻放激情的活力;沙啞的喉嚨永遠唱不出激情高亢的清音;疲憊的心智永遠開不出幽默詼諧的花朵。”
有真實的學習所得。上課、聽課之后,我喜歡在學生中停留片刻,聊聊學習收獲。聽完一位老師上的《紫藤蘿瀑布》后,學生告訴我: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在老師精美的課件里欣賞到紫藤蘿的各種美。孩子單純的眼神、認真的表情,讓身為語文人的我遭遇臉紅的尷尬。教授王績的《野望》時,有老師一上課就打出夕陽余暉等圖畫,對著圖畫出示“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詩句,意圖通過詩畫比較,讓學生置身于形象直觀的聲像色的氛圍中。遺憾的是只一味關注靜態的畫面,使學生的想象空間被畫面框住,脫離語言本身,削減了詩句的魅力。聽戴望舒的《雨巷》一課,有老師播放了丁香花、油紙傘、配樂朗誦等幾個視頻,將課文拋在一邊,教室里不時傳出陣陣輕浮的哄笑聲。《雨巷》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被破壞,詩歌教學流于空泛和形式化。我們必須明白:一切教學活動離不開文本,離不開語言文字。語文課若只是形式上的熱鬧和浮華,語言文字就會被冷落,語文的學習就失去了根本,多媒體運用就會成為贅疣。語文課要想去偽存真,就必須和語言文字親近再親近,想辦法進入到文本的內核里面去。
三、把專業反思作為成長的火花,有“知”必行
教師要努力不斷超越,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善于反思。不時停下來回望,想想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反思課堂教學的追求。回想剛走上講臺的自己,沒有任何教學理念的支撐,只是憑著一種直覺,不甘心按部就班地傳授知識,不滿足平鋪直敘地分文解句。我的教學出彩路的第一階段:著眼于板書,追求一點出彩。作文課《記敘文中的描寫》是一棵綠意蔥蘢的大樹,《口技》一課坐標線一樣的板書,《在山的那邊》簡筆畫式的板書,《我的叔叔于勒》的“金”字板書……
人總是要有點追求的,這些小小的創意讓我樂不可支。正因為有了原動力,我開始嘗試著放眼整個課堂:著眼于流程,追求一面出彩。如《海燕》一課,用歌的節奏美讀海燕、用畫的場景體驗海燕、用詩的筆觸領悟海燕……在十幾年前的鄉鎮中學,這些上法如春風吹皺一池春水,讓我贏得一次次贊譽。課堂像一個變幻無窮的魔術師,不斷地生產出讓我迷醉也讓我困惑的綺麗畫面催我反思。我很快認識到:經歷了純粹教學技巧追求的青年教師是值得自豪的,但技巧之美絕不是語文之美的真正所在!在“創新設計”的贊譽之上,唯有更高的追求,才能真正觸摸到語文的本質之美!2009年陜西省優質課評選中,本是一節很得意的課,沒有想到結果卻事與愿違。現在想來,那節課太工于設計而遺忘了語文最可貴的東西——品出語文味!這成了我教學生涯中難忘的體驗,深刻地影響了我對語文的理解、對語文教學的思考,成為教學教研的轉折點。從教學技巧類的沉迷進入對文本解讀的深入思考,是第三個階段:著眼于語言,追求品味出彩。
由失敗的一節課,深刻反思,我發現孜孜矻矻追求的理想語文課堂是有“人”存在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多元對話,是充滿生命活力、智慧與挑戰的課堂。著眼于學生,追求生成出彩,是第四個階段。
教學是一門誠實的藝術,任何虛無都不攻自破。深諳此道,從此,我關于教學的反思無處不在。
反思每一節創造性的課。深秋的校園色彩很濃烈。寫作課之前,我在黑板上寫下一句話:“有一種生活叫語文。走,看樹去!”學生頓時歡呼雀躍起來。我帶學生來到備課時踩點的幾棵樹前,上了一堂鮮活生動的作文課《讀樹》。我想告訴學生:課內課外,語文與生活,從未分開。你的內心世界是豐富還是貧瘠,是多彩還是單調,都能歸結到一件事情上——你愛不愛生活。語文生活是大課堂,它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棵會思考的樹,還有更多的雄壯奇偉、瑰麗曼妙,可以隨時滋養我們的生命,種植一生的熱情。學生說:“從那天以后,在校園里來來回回,我竟然發現了許多小美好,我的眼睛里不再只有試題練習,窗外的變化有太多精彩。我的心開始涌動著鮮活的水了。”
反思每一節常態課。想快速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常態課的反思是直通車。反思一節課的所得、所惑、所難、所疑,也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針對性反思。學生“學”的發生:學習習慣好不好?學習狀態怎么樣?學習效果是否明顯?教師“教”的發生:教的有沒有內容?教的有沒有意義?教的是知識,還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教的過程是按照環節完成任務,還是關注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思考?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生:問題提出與學習過程是否脫節?教師指導與學生討論是否脫節?個體思考與交流合作是否脫節?這三方面基于學情思考,注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每節課上真實發生。
反思每一堂課的效益。“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核心是提高教師備課實效,真正提高課堂效率。一方面做“加法”:提高學生參與度,盡量面向全體;增強目標意識,組織深度學習;增加課堂效益,讓學生學有所獲。一方面做“減法”:簡化教學目標,讓學習方向明確;簡化內容選定,讓過程真實有效;簡化課堂碎問,讓思維走向深度。我習慣布置少量語文作業,開始時有家長不放心,委婉告訴我:“其實學生已經習慣作業多了,作業多他們才不會整天想著玩。”面對這樣的教育理念,我只通過行動來證明,學習成績的提高絕對不是因為作業多。當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被充分調動,學習內驅力被充分激發,讀書的欲望被充分喚醒,他們就會源源不斷生發出學習的力量。比“分數”更重要的是“人”,“謀分”之法在于“謀人”,“分”即在人中。
一路走來,慶幸自己一直做教學有心人,把課放在心上,努力上在學生心上。于是,在成就學生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聽得見成長拔節之聲:在好的課堂里,總能看到學生充滿生長的氣息;在好的老師身上,總能看到教育生命的飽滿。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教學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