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如何進行有效的觀課呢?筆者將觀課分為“前、中、后”三個階段,并建議以不同的角色投入“觀課”。

 一、觀課前做先行者,預備專研,弄清“三個問題”

(一)問題一:為什么觀

新入職教師或大學畢業初出茅廬,或半路出家改行從教,或工作需要身兼數科。他們雖然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教材解讀能力,但課堂管理、教學組織、師生溝通、教材把握能力尚在養成中,急盼成長卻處于入門期,有實現專業成長的迫切意愿,更需要科學的方法和引導,助力踏上成長快車道。觀課就是觀他人的課堂實踐,也是觀課者間接實踐的過程,是其快速站好講臺的重要途徑,對新手教師有著不可或缺的實用價值。

(二)問題二:觀誰的課

絕大多數新入職教師都是根據學校的安排被動地進行觀課學習,很少有根據專業需求來主動求知的;身邊名師眾多,網上資源如海,“亂花漸欲迷人眼”也會導致“選擇困難”。為此,筆者給予以下三點建議。

1.觀同事的課,就是“同伴互助”。同事的課是距離觀課者最近的資源,同事和自己有相似類型的學生,相同的校園氛圍和教學進程,觀課者和上課者沒有時空距離的障礙,可以充分交流、直接請教。同伴中也有很多名師能手和經驗豐富的資深教師,可以給出很好的示范引領。

2.觀專家的課。充分利用培訓、教研、網絡、室坊站等各種平臺,向專家名師學習。學習名師們的教學理念、渾然天成的教學設計、精湛的教學技藝、潤物無聲的教學細節、匠心獨運的教學智慧等,吸收最契合自己風格的,學而用之。

3.觀自己的課。除了通過他人的評價進行反思,教師還可以通過觀自己的課,得失自心知。比如,適當錄一些自己課堂教學的視頻,或者細致研磨反芻自己的教學實錄,通過照鏡子的方式,以“觀”度己,以聽課者、觀摩者、品鑒者的角色,與自己對話,與課堂交流。

(三)問題三:準備什么

1.心理準備。自我定位,以一種接受和學習的態度進行觀課,不能因為個人喜好或情感選擇取舍,要始終保持“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謙虛好學的積極心態。

2.知識準備。新入職教師大部分對教材不熟,特別是自己沒有帶過的年級。針對授課課題,提前研讀相應的教材、教參和課標,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具準備、習題編排等要了然于心。此外,還要從宏觀上了解該課在本單元乃至本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若有備而來,必事半功倍。

3.預設準備。假如我來執教這一課,我將怎樣設計教學流程,會遇到哪些疑難和問題。提前有所準備,那么在觀課時就會有意識地把他人的教學演繹和自己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構思進行對比。對新入職教師來講,雖然需要花費時間精力,但卻非常具有實效。

4.資料準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準備好教材、聽課記錄、課堂評價表、雙色紙筆等 “觀課四件套”,有必要時也可帶上錄音、錄制設備,將精彩課堂永久保存,隨時回放。

這樣,有了知識的儲備,有了問題的預設,有了任務的驅動,便是帶著思想進課堂,自然會滿載而歸。

 二、觀課時做研究者,融合品鑒,做好“四個到位”

(一)“眼到”——解決“看什么、怎么看”的問題

首先要看教師,看他的教學環節設計,主導作用發揮得好不好;看教學是不是充滿激情,看專業功底和教學基本功是否深厚和扎實,有沒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看活動組織及課堂把控;看板書設計、信息技術手段有沒有運用以及使用是否得當等。同時看學生,看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的多少;參與活動的人數、回答問題時的思考和精準度;看在活動中的狀態,如是否積極自信地匯報、是否能夠提出有一定價值的問題等。這樣,從“眼到”觀課,細致觀察,課堂上的一幕幕被視覺記錄保存,看到課堂上教學的相長、師生的對話、文本的相融。

(二)“耳到”——解決“聽什么、怎么聽”的問題

首先,聽教師的教學語言,不但要聽教師的語言基本功,如語言是否清晰流暢、學科術語的表述是否科學準確等,還要聽教師的語言藝術,如怎么提問、如何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教學環節的過渡、知識的講解分析等。其次,聽學生的課堂發言,很多新手教師聽課主要關注點在教師的表現上,忽略學生的反應,這是最容易犯的錯誤。聽學生的課堂發言,就要聽學生對課堂問題的回答是否正確,是否能夠清楚地表達,語言是否流暢,有沒有自己的觀點,觀點是否有創意,能不能提出有見解的新問題等。這樣,耳聽八方,深度融入課堂,從課堂語言上得到共鳴,并轉換為自己的理解和表達。

(三)“心到”——解決“想什么,怎么想”的問題

心到就是要學會思考。根據所見所聞的課堂直觀,對照觀課前對教材的理解,想一想:執教者對課標的把握、對教材的領悟和處理是否準確到位;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安排是否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思考教學設計是否達到效果,哪些環節是沒有價值的,哪些環節是可以改進的,哪個問題可以換個說法等。有思考的觀課就會自然地產生一些思想的火花,此時應及時用筆捕捉,記錄下迸發而出的獨特靈感,或許會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也就是下面我們要說的“手到”。

(四)“手到”——解決“記什么、怎么記”的問題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人的靈感往往是突如其來而又容易消逝的,這時候就需要記錄,形成一個完整的課堂流程圖,也就是教師常用的“聽課記錄”,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教學實錄、教學點評、教學總評四個方面。

基本信息主要是指與聽課有關的基本信息,如時間、學校、班級、學科、授課者、課題、課型等;教學實錄記錄的是教學的內容,包括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板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點評就是在聽課過程中將隨機產生的感悟、分析和評價及時地記錄下來;教學總評就是聽完課后,對教學實況反復琢磨、全面思考,歸納分析,必要的時候可以用紅色筆書寫點評,與教學過程記錄分開。

教學點評和教學總評能夠折射出聽課教師的教學思想和理念。記錄教學流程、教學“亮點”、師生“意外生成”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以及思考建議,是對新入職教師專業能力、理論知識、教材研究的極大考驗,比記錄教學實錄更難,卻更重要。新入職教師難免會在觀點和評價上有個人愛好、片面或偏差,但堅持思考記錄,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受益匪淺。

綜合“四個到位”,觀課時要將聽、看、記、思靈活地結合起來,并根據教學側重點的不同有所區別。如教師講和學生發言時,以“聽”為主;教師板書、學生板演、小組討論、觀察實驗時,以“看”為主;學生練習時,聽課者既要觀察授課者此時的行為,又要側重于對已完成的教學時段的“思”考,并記錄點評意見,以“記”為主。全感參與,身心投入,提高實效,學會聽課,從而更好地走上專業化成長之路。

 三、觀課后做思考者,反思對照,緊抓“五個關注”

觀課以后,課堂場景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此時,新入職教師應趁熱打鐵,在腦海中對課堂進行回放,跳出課堂看課堂,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反復推敲,主動內化,慢慢實現自身教學思想的脫胎換骨。

(一) 關注教師的教

新入職教師要想在教學上快速入門,應當關注授課教師如何進行課堂設計,如何設置問題,如何進行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如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組織探究匯報,如何布置作業等。教師的教學不可能千篇一律,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從觀課開始,到仿課、磨課、品課、賞課,琢磨吸收,實踐行動,我們就能以他山之石攻玉,不斷提升。

(二) 關注學生的學

當我們從熱鬧的課堂走出來,需要細細回放,去慢鏡頭品味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一節課的價值。學生是教師的一面鏡子,學生得到發展才是課堂教學獲得成功的體現。

(三) 關注課堂細節

不少新入職教師沉迷于奮筆疾書,就無法捕捉課堂細節,無暇深入思考。教學細節是透視教學理念的放大鏡,是欣賞教學藝術的顯微鏡。課堂時間有限,課后一定要“回放”,將細節定格、放大,反復推敲,領悟教學細節背后蘊含的奧妙。

(四) 關注閃光之處

觀課后要將整個過程中的材料、筆記進行再整理。課堂是遺憾的藝術,作為新入職教師主要的角色是“學”,故而在思考課堂短板不足的時候,更多地去學習“優點”,善于去發現別人課堂上的每一點閃光之處,然后慢慢品味,細細揣摩,再將其拿到自己的課堂上去實踐印證,轉化為個人的技能。

(五) 關注聽課記錄

教師觀課之后,要依據聽課記錄,通過回憶與彌補,在頭腦中再現教學實況,進行反復的思考和品味。我們可以翻翻聽課記錄進行回味反思;可以與教者一起探討,聽取專家的真知灼見和同仁的寶貴經驗;還要善于整理它、保存它,使聽課記錄常翻常新,教學技能常改常進。

以上是對新入職教師觀課所作的拋磚引玉式建議,但關注點的選擇更多地取決于教師自身的學習需求和成長方向,可以因人而異,不必拘泥。新入職教師要勤于觀課日積月累,更要善于觀課事半功倍,開始于教學之前,但不能結束于課堂之后。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但盲目照搬和機械模仿只會是邯鄲學步。因此,還必須讓“經驗”本土化,新入職教師善于模仿,更善于創新和超越。相信深入其中,融會貫通,一定會讓您的課堂常觀常思,常上常新。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洋縣青年路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