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如何更科學?
作者:武敬潔
發布時間:2022-09-01 16:07:2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科學的幼小銜接,對兒童的后繼學習和終身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自1989年《幼兒園工作規程(試行)》頒布以來,尤其在2010年之后,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幼小銜接政策,并在不斷探索、改進與創新中取得了一定成效。2021年3月30日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首次對幼兒園入學準備與小學入學適應的教育指導從國家層面給出了明確要求,進而也引發了新一輪關于幼小銜接的探討。此文件的附件《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小學入學適應教育指導要點》為一線幼兒園、小學、教師及家長就幼小如何進行科學銜接提供了指導和行動指南。教育部將今年的全國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定位為: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這是繼2012年全國第一個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以來,第三次將主題聚焦在了“幼小銜接”上(2016年:“幼小協同,科學銜接”;2019年:“科學做好入學準備”)。
教育部2022年2月印發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的評估指標明確要求“不得提前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關注幼兒發展連續性,注重幼小科學銜接……建立對小學的積極期待和向往,促進幼兒順利過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課程標準里的第五條也明確提出:加強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基于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
陜西省在2019年出臺了《陜西省教育廳關于規范“幼小銜接”工作的指導意見(陜教規范〔2019〕6號)》和《陜西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開展規范“幼小銜接”工作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陜教基一辦〔2019〕8號)文件,并于2021年公布了陜西省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16個實驗區和96所試點園(校)名單,發出陜西聲音,為全國各地推動幼小銜接工作增強了規范性和科學性。
綜上,從政策到實踐都反映出了中省對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視程度。今年4月份,為響應教育部在宣傳月期間“集中宣傳各地幼小銜接好做法好經驗的視頻案例”要求,按照陜西省教育廳的統一安排部署,4月22日—24日,陜西從專家庫里抽取了18位評委分為6組,對各地市報送的全省學前教育宣傳月的185個視頻案例進行了遴選,通過查看案例簡介、反復觀看視頻、會議研討、綜合評定等形式展開工作,最終為教育部推薦10個視頻案例,為省級推薦34個視頻案例,并在“陜西省基礎教育”微信公眾號上陸續播出。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是實現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是教育部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全面育人的重大決策;是幫助兒童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緩解銜接坡度,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在“全員參與、全程落實、全面適應”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四點:
一要理解相關政策,堅持正確理念。積極的幼小銜接對兒童日后生活及學業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兒童在銜接中的負面經歷可能對他們作為學習者產生長期的消極影響。因此,幼小銜接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是多方協同參與、相互協調的過程,有效的銜接需要幼兒園、小學、家庭、教師以及政府、社會等參與主體之間建立積極的協同關系,形成穩定的支持系統。
二要強化銜接意識,推動雙向銜接。在共同教研中,通過幼小課程共享價值觀、教學方法和學習目標,合作開發共同的主題、方案和教學計劃;建立實踐共同體,搭建平臺實現環境、課程和教學的共建共享;通過教師常態化交流,以促進共同實踐和相互理解,確保兒童順利過渡。
三要開展聯合教研,做好科學銜接。在傾聽幼兒心聲,調研幼兒所面臨的“生活作息要求不同、師生關系不同、學習方式和內容不同、學習要求和評價不同、自我計劃和管理內容不同”等挑戰后,通過制訂各種計劃、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化解問題,解決困難,達到減緩陡坡、順利過渡的目標。
四要整合多方資源,實現有效銜接。幼小銜接是需要兒童、幼兒園、小學、家庭共同參與的重要環節,良好的幼小銜接需要政府在行政層面、政策文件、考核評價監督等良性機制建設上提供支持;需要社會通過廣泛宣傳,從而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需要持續推進幼小銜接工作形成“幼兒園+小學+家庭”的聯動模式;更需要從注重管理到具體組織實施的統籌聯動,積極采取園校交流、雙向教研、專家解讀、訪談、體驗等活動,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上有互鑒的意識,努力彌補幼小之間的斷裂帶,科學做好入學準備和適應。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