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小學及家庭密切合作,使兒童做好充分準備,并順利適應小學生活的過程。幼小銜接包含幼兒園的入學準備和小學的入學適應兩方面的工作。長期以來,幼小銜接工作沒有得到充分重視,出現了很多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現象,助長了幼兒園教育“小學化”,也影響了基礎教育質量。為此,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強調了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理念,并對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進行具體的指導,各地都在積極地貫徹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筆者就幼小銜接問題談幾點認識。

做好幼小銜接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

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指向。基礎教育在高質量教育體系中占有核心和基礎地位。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兩個重要學段,它們之間銜接的質量將對兒童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影響至關重要,因此,要把幼小銜接當作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努力提高銜接水平,提升教育質量。要深入把握《指導意見》,真正從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四個方面全面準備和適應,從各方面給與新生適宜的、有針對性的支持和促進。充分的幼小銜接不只是追求新生能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還應激發新生對小學學習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能真正呈現樂于學習、善于學習的適應狀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兒童發展。

做好幼小銜接需要生態思維

兒童成長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他們的發展是一個生態過程,受到家庭、幼兒園、小學和公共媒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尤其要注重家庭、幼兒園、小學與社會的生態環境的建構和優化,在觀念、習慣和要求等方面進行協調。無論是入學準備,還是入學適應,都應關注兒童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分析影響兒童成長的生態因子,深入了解他們的共性和差異性,采取積極的策略有效協調各種因素,減少矛盾和沖突的發生。避免幼兒園、家庭、學校和社會公共媒體各行其是,甚至相互矛盾和沖突,將兒童置于不利的境地。

遵循規律才有好的出路

有效銜接的根本是以兒童為本,以兒童為本的本質是遵循規律。無論是入學準備還是入學適應,都應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從兒童發展的意義上說,從幼兒園到小學并不是翻山越嶺,而是童年生活的自然延伸。兒童根據身心發展規律,有適應的能力,只要幼兒園充分準備,小學實施“零起點”教育并落實適應期教育,兒童一定能自然適應小學的學習。當下出現的入學不適應的根本原因就是準備不到位和缺乏適應期造成的。因此,幼小銜接要回歸常識,遵循規律,堅持科學性。

創新變革就會迎來新的生機

幼小銜接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一項需要創新和變革的工作。要以《指導意見》為指南,深入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學習《指南意見》不僅僅要關注幼兒園和小學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要深入探索和創新幼小銜接工作的方法和策略,在堅持“兒童為本”的理念下,結合幼兒園和小學的實際,讓相關教師都有幼小銜接責任主體的意識,不斷發現問題,努力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斷提高幼小銜接的成效。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曾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