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閱讀,奠基專業發展
作者:牛文明
發布時間:2022-08-31 15:02:17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本文系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地方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師教育類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編號為:21BY170。
關于閱讀的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大家對于閱讀重要性的認識高度一致。無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全社會都參與到閱讀中來,形成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濃厚氛圍”的殷殷期盼,還是朱永新先生“專業力量深度助推全民閱讀”的奔走呼號,都昭示著專業閱讀應更加深度融入教師的職業生活。
一、閱讀帶給我們什么?
閱讀對每個人而言有不同的意義,“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流傳甚廣,但在功利性閱讀之外,教師更應思考閱讀的“無用之用”。
(一)開闊視野:書山游目遠
教師的視野,就是學生的眼界,閱讀無疑是開闊教師視野的主要途徑。囿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傳統,個別教師僅僅關注學生成績的提升,在教育中拼命和學生的分數“死磕”,根本原因就在于視野不夠開闊,在“育分”“育人”問題上誤入歧途。
2020年莫言先生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一以貫之演繹著他對人生的思考。作品中“晚熟”又不“成熟”的蔣二,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與人生”。正如莫言所說,人生有些人早熟,成功得比較早;而有些人就是晚熟的人,他們到了三十歲以后,才能看清自己要走的路,才能慢慢搞懂自己所追求的事。在時間的長河中給自己時間迷茫,探尋方向,看清前路,才能真正到達“成熟”。
當前,“焦慮”彌漫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以各種各樣“內卷”形式存在于基礎教育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因為許多家長和部分教師缺乏“晚熟”的心態。教育需要在早熟、晚熟、不成熟之間不斷切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定力”,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二)拓展思維:學海騁懷寬
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專業發展,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的“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耐人尋味,意味深長。思維的類型很多,對于教師而言,常態化、系統性、深刻性的自我反思尤其重要。
有機會閱讀曹德旺先生的《心若菩提》一書,為他的奮斗歷程感慨,更為他的思維方式折服。他在不斷地反思:這幾十年,我拼命開工廠,是不是破壞了環境和安寧?我不清楚自己是有功之人還是有罪之人?當當網友對本書的評價非常真誠:國家因為有你而強大,社會因為有你而進步,人民因為有你而富足。
反觀教師的職業生活,我們的思維是不是稍顯偏狹,是不是缺少深刻的反思?遇到教育中的許多問題,我們總是習慣于從客觀方面找原因,從他人身上找借口,很少能夠真正從內心剖析自我?讀了《心若菩提》,我們應該超越對曹德旺商業成功的艷羨,深入思考如何轉變個人思維方式,成為心懷國之大者。
(三)厚植情懷:詩書繼世長
教師是最需要、最應該講情懷的職業,“四有好老師”“大先生”的精髓就是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濃厚的家國情懷投入教育事業。情懷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廣泛深入閱讀基礎上,教育情懷才能形成。
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這或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闡釋: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光,一直在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珍視我們的專業》
這是王棟生老師《致青年教師》中的一段話,作為特級教師,王老師將教師情懷與閱讀信仰深深植入我們后輩心中。他曾經在一次活動中提及自己的閱讀經歷:每天堅持“三個一”——行走一萬步、閱讀一萬字、寫作一千字。“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精神發育史”,踐行“三個一”的王老師將閱讀聚成自己的微光。功利性閱讀是我們的常態,有情懷的閱讀少之又少,但真正滋養我們的更可能是發乎本心的閱讀。“閱讀種子有不同的生長節律、不同季候需求,有的已發芽拔節,有的還在孕育萌芽。”教師要走出閱讀“有用”的偏狹理解,走向更加廣闊的“無用”閱讀世界。
二、給教師的閱讀建議
對于教師的閱讀建議,許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閆學老師《給教師的閱讀建議》一書是其中的集大成者,閱讀經典教育著作自不必說,眼觀六路、啃“硬骨頭”、寫作帶動也是重要途徑。
(一)眼觀六路
閱讀經典對于教師的價值有目共睹,但是如何把握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掌握鮮活的素材,不斷和學生產生共情也同樣重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避免出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偏狹。 《光明日報》《三聯生活周刊》《中國教育報》等都是教師極佳的閱讀選擇。
以《光明日報》為例,該報2022年5月30日頭版刊發了文章《春風勁度玉門關》,該文以王之渙《涼州詞》開篇,在古今對比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展示了新時代國家取得的巨大成就,“昔日的那些詩家墨客,如果看到此情此景,又會吟出怎樣的詩句呢?”結尾句更是意味深長。通覽全文,大氣磅礴,既有細節描寫,又有全景展示,強烈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二)啃“硬骨頭”
閱讀大部分情況下是快樂的事情,同時教師閱讀要有啃硬骨頭的思想準備,正如閆學老師所言,要經常進行“有坡度的閱讀”。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個人學識和格局上的破繭成蝶。
以閱讀《教育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為例,教育哲學比較抽象,但具備一定的哲學思維對于教師突破發展瓶頸,用一種綜合的、批判的和反思的態度看待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該書第十章“教育哲學與教師發展”圍繞卓越教師的教育哲學、教育哲學與教師專業發展、建構教師個人教育哲學展開論述,盡管讀起來較為吃力,但是指明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路徑,對于教師專業發展尤其是追求卓越具有極強指導價值。
(三)寫作帶動
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輸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倒逼“輸入”,校正“輸入”的路徑與方向,讓“輸入”更加高效。摒棄“述而不作”的傳統思維方式,讓寫作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推動閱讀效能。
2019年,首都師范大學《中學語文教學》雜志社張蕾老師希望我能寫作一篇“群文閱讀”的文章,我痛快地答應了。但寫作過程中才發現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首先,群文閱讀的概念較為繁雜;其次,典型的教學案例比較匱乏;第三,歸納具體的實踐策略較為困難。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張蕾老師給予了悉心指導,文章的題目從《基于核心素養的群文閱讀:操作路徑與基本原則》《群文閱讀教學的操作路徑、基本原則與注意事項》到定稿題目《群文閱讀教學:學理探析與實施建議》,調整了四次。寫作過程本身就是大量閱讀的過程,我找到了“群文閱讀教學”能夠找到的所有資料,不斷否定、充實、完善,終于完成了一篇自己較為滿意的文章。該文刊發于2019年6月《中學語文教學》,2019年11月人大復印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全文轉載,2021年10月該成果被評為陜西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三、推動教師閱讀的實踐探索
讀書是讓自己走向遠方,而不是將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從“象牙塔”走向教育田野,從“小我”到“大我”,從個人孤芳自賞走向閱讀推廣正是全民閱讀“國之大者”的召喚。
(一)教師領航:海到無邊天作岸
2014年4月,在為陜西省首批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選擇閱讀書目時,我接觸到《教學勇氣》,深深折服于書中強調的“優秀教學不能被降格為技術,優秀教學源于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自我完善”理念,“教師的心靈”“共同體”等概念對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我猶如指路明燈。當年6月,《教學勇氣》的譯者——北京師范大學吳國珍老師應邀為學員作《教育敘事研究和心靈成長》專題報告,吳老師在扉頁上贈言“感恩相遇教師心靈成長的傳播者”,亦讓我重新思考“獨行快眾行遠”的多重意蘊。
(二)奠基未來:直待凌云始道高
師范生是未來教師,決定基礎教育未來的精神氣象,閱讀賦能師范生成長,意蘊悠長,推動師范生閱讀就是筑夢未來。我們開展了大量的推動師范生閱讀的活動,最具儀式感的是每年的“畢業典禮送字典”活動,近年來先后為畢業生贈送《新華字典》等5種字典。《光明日報》配發了題為《讓學習精神永駐心中》的短評道出了堅守閱讀的價值和意義,“永懷學習精神,善于學習,自主學習,畢業時送上一本字典的意蘊和期許,會給許多學生以啟迪”。
“書山游目遠,學海騁懷寬”,閱讀增長知識,閱讀抵御焦慮,閱讀治愈躺平,閱讀豐盈心靈。“海到無邊天作岸”“直待凌云始道高”,持續閱讀,教師才有可能成為新時代的“大先生”,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唯有書,才能匯世上微光,成日月天長。
作者單位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