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8點,原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現華外同文外國語學校(下文簡稱“華外”)總校長朱子平作客直播間,與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省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會長杜蘭共同探討家庭教育的焦點話題。

img1

自今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以來,“家校社共育”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作為一名從教40年、在7所學校做了30年校長的資深教育工作者,朱子平校長認為,家庭教育是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基礎,不可或缺,不能替代。

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朱子平對家庭教育有著系統性的研究和探索,直播現場,他從影響孩子成才的三大關鍵要素——“遺傳”“環境”“教育”出發,分享了抓好家庭教育的“六大要點”:陪伴成長、教會做人、培養習慣、平等交流、以身作則、安排勞動。朱子平相信,青少年未來要有所成就,是“家長對孩子的理想”“孩子對自己的理想”“社會的理想”三者密切融合的結果。

圖形用戶界面

描述已自動生成

活動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和廣東省婦女聯合會共同主辦,“學習強國”廣東學習平臺、廣東省青少年網絡協會、廣東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廣東省家庭教育研究會聯合承辦,中宣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中國婦女報社提供支持。

要點一:

陪伴成長,父母要“高質量有效陪伴”

是什么決定了一個孩子到底能不能成才?

人是環境的產物。在朱子平看來,影響一個人成才,有三方面的要素,第一是遺傳,這是人之為人生理的、自然的基礎;第二是物理環境,包括家庭的環境、學校的環境、和社會的環境;第三是認知和思想方面的要素,即教育,呼應上述三個環境,包括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功能各異,互相促進,但不能互相替代。他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早期的、持續的、權威的、終身的,非常重要。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的營造很明顯是我們家長的責任”,朱子平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和諧愉悅有質量的陪伴非常重要,營造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就可以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去學習、去運動、去創造、去思考,甚至去處理一些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陪伴孩子成長時,朱子平提醒父母注意兩點:一是父母雙方都不能缺席,要“親自養育”;二是父母要先形成一致意見,再去教育孩子,不能出現“媽媽在批評孩子,爸爸在旁邊偷笑”的情景。

杜蘭認為,陪伴的質量很重要,要創造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黃金時間",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做她喜歡的事情,通過這樣的"黃金時間"營造出一種畫面感,這種畫面感能夠讓孩子記一輩子。

要點二:

教會做人,頂層設計要“高屋建瓴、有家有國”

“家長一定要從孩子的未來、家庭的未來、更重要的是民族和國家的未來,去看待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去看待家庭環境的營造和家風家教的營造”, 朱子平認為,作為家長,一定要高屋建瓴地去看待孩子未來的發展。

他說,教會孩子做人,既要大處著眼,教會他家國情懷,崇德向善,五愛教育——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也要小處著手,教會他待人接物、文明禮貌、尊老愛幼。

如果一個家庭有二胎,家長應該怎么樣幫助兩個孩子處理好關系?連線環節,一位家長吐露苦惱:14歲的老大和4歲的老二經常大鬧發脾氣,對于如何教好兩個孩子他有點無從下手。

對此,朱子平認為,家長首先要洞察孩子的情感體驗需求,孩子希望體驗到家長的愛,“他們鬧的時候,可以把他們都抱過來,告訴他們,爸爸非常愛你們,兩個都愛”,并恰如其分地說出他們各自的優點,然后和他們在單獨的空間聊天對話解決具體問題。有兩點要特別注意的是,第一,不要在孩子吵鬧時批評指責,第二,不要當著任何一個孩子或者在兩個孩子面前去說“你是老大,你要讓著妹妹”這樣的話。朱子平提醒家長,孩子很在意父母的每一句話,不要輕易說一些刺激性的、讓孩子傷感的話,否則孩子容易受傷,很久之后可能突然在某一些問題點上爆發出來。

杜蘭認為,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要幫孩子做一些“戰略性”的選擇,她分享了對女兒的教育:“包括讀什么書、交什么朋友、學什么課程、應該有什么樣的審美眼光,這些都是我要教她的。”

要點三:

培養習慣,“優秀是一種習慣”或需18到254天

朱子平說,對有些孩子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家長要操心的事越來越少,關鍵原因就是從小培養了孩子一系列良好的習慣,包括生活的習慣、學習的習慣、運動的習慣、思考的習慣等等。

“優秀是一種習慣”,是有科學依據的,2010年倫敦大學的費莉帕?勒理博士曾經招募了96名學生做了一個實驗,研究到底培養一個習慣需要多久,實驗的結論是:需要18天到254天不等,養成習慣平均需要66天。

華師附中享譽全國的“五環學習法”,本質上就是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朱子平認為,“學習有法但無定法,適合之法,才為上法”。關于“五環學習法”,他分享道:

第一環,預習。上課之前的前期學習,不僅讓孩子了解未知的知識和世界,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第二環,聽課。好學生的學習方法各有不同,但共同點都是在課堂上非常專注去聽老師講課。為什么這很重要?一位老師至少經過四年專業的本科訓練,備一節課至少需要三節課的前期準備時間,新老師可能耗時更長。這樣“淬煉”出來的精華放到課堂40分鐘輸出,如果學生走神,可能付出10倍時間都撿不回來課堂的知識點,久而久之就積重難返。

第三環,筆記。人的記憶有限,通過筆記記錄自己不懂的難點、老師講課的重點、和一些規律性的觀點,這同樣是好學生的共同點所在。

第四環,作業。作業的價值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從而鞏固、提高、擴展學習的內容。

第五環,歸納。大部分孩子做完作業,就以為學習結束,其實不然,要從預習、聽課、筆記、作業幾個環節去進行系統性梳理,在大腦中進行構建,歸納出規律,將學習后的“精華”放到整個知識結構的搭建里面來,大腦可以隨時隨地“調取”,非常地便利。

正值暑期,朱子平認為,在脫離學校環境后,對孩子和家長都是一個挑戰,他建議家長在暑期培養孩子閱讀和體育鍛煉的好習慣。“通過完整的時間去閱讀不同書籍,通過每天堅持體育鍛煉培養孩子的興趣并塑造成一種終身具備的能力”。

杜蘭也很認同“優秀是一種習慣”的理念,她分享道:“你得到別人得不到的結果,一定是你付出了別人沒有付出的艱辛。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就像我跟伙伴們說的,你碰到一堵墻要想的是怎么把墻翻過去,或者把墻推倒,而不是離墻5米、10米掉頭就走,太多年輕人是這樣做的。但是我告訴他們,你跨越這個障礙之后你可能又看到了不同的風景,就像我們登山,在山腳的人看不到山頂的風景,你跨過了這座山還會有更高的山。我總是鼓勵每個人不斷遇見更好的自己,不要給自己設限,要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使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要點四:

平等交流,將孩子看成“獨立的人”

朱子平認為,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也就是和孩子平等交流,在教育過程中無比重要。

“孩子在你眼里是個小孩子,可是你要知道,他是一個獨立的人,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一定要尊重孩子”,朱子平說,當家長平等和孩子交流,孩子也愿意主動跟父母去交流,分享很多發自內心的想法,同時激勵孩子去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想,這對孩子的成長都非常重要。

朱子平提醒家長,和孩子相處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孩子是一張白紙,父母如何應對問題和處理問題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終生。他說,耐心聆聽孩子的意見,等他充分表達之后,家長用商量的口吻,用協商的方式引導孩子,而非將自己的意見強加于他。

杜蘭談到,平等交流的一個方法是姿態上的平等,家長和孩子有身高差,就要俯下身子和孩子面對面平視交流,“這就是一個尊重孩子、放低身段的姿態”。

要點五:

以身作則,“上升的家庭”靠榜樣力量

一個“上升的家庭”具備哪些共性?

朱子平認為,在一個和諧、愉悅、有規則的家庭里面,做事情大家一起協商,孩子的自信、自強等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充分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以身作則,去營造良好的、民主的家庭氛圍就變得尤為重要。

“家庭無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長無小節,處處是師表”,“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師表”,朱子平認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以身作則”對孩子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他分享了一則新聞:一個農村孩子考上名校,記者去采訪這名孩子的家長,發現他父母沒有文化,但母親每天晚上都會陪伴孩子一起讀書,盡管她甚至不認字把書都拿反了,但這樣的引導一直鼓勵孩子“媽媽都在學習,我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朱子平說,他所知道的那些“上升的家庭”,父母都特別注意發揮榜樣的作用。

杜蘭也認為,良好的家庭環境非常重要,要讓孩子總體上感受到家庭情緒是穩定的,這樣他可以在安全感十足的環境里放松做自己,父母會支持他探索人生的各種可能。

與此同時,家長的言傳身教也很重要。在杜蘭看來,做家長首先要管好自己,部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一直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忘記了自己也要持續去成長,“我覺得為人父母很多時候不是要時刻以孩子為中心、放棄自己,而是要放棄很多不好的自己,如果說你特別希望孩子自律、希望孩子優秀,實際上你自己自律、你自己優秀就會深深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杜蘭說,當下看到家庭教育的一個最大的危險就是,一群不讀書的父母正在拼命“雞娃”。

連線環節,有家長提問,孩子有拖延癥怎么辦?朱子平說,孩子拖延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也不可能一天兩天改過來,家長需要“設計”方法和方案來幫助孩子戒掉拖延。“以身作則”就很重要,比如媽媽對爸爸說,倒垃圾時間到了馬上去倒,爸爸雷厲風行“執行”,這個過程中就會樹立榜樣。家長通過制定系統性的計劃去引導孩子和幫助孩子,持之以恒,孩子的拖延癥就會改過來。

要點六:

安排勞作,愛干家務的孩子收入高出20%

哈佛大學學者曾做過一項長達二十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愛干家務的孩子比不愛干家務的孩子各方面都獲得更大的人生成功,比如兩者的就業率比例是15:1,犯罪率比例是1:10,前者的離婚率低、心理病率低,后者則離婚率高、心理病率高,前者收入比后者高出20%。

此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對約2萬個樣本進行研究后發現,參加家務勞動的孩子自律和學習成績比不參加家務勞動的孩子高出27倍。

朱子平說,從小到大安排孩子做好自己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同年齡階段可以安排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要求孩子三歲做什么、四歲做什么、小學做什么,他提醒,切忌所有家務由家長或保姆全部包攬,孩子作為家庭一員應該承擔相應的家庭責任。“一個懂得做家務的孩子一定是受歡迎的,而且他未來的生活一定是很幸福的。”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