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二十年前,懷揣著對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向往,我背上行囊,踏著泥濘的山路,來到偏遠的農村小學。兩層破舊的土樓、200多名學生、六個班級、八位老師、一個不足800平方米的黃土坪操場,湊成了一所極其簡陋卻不乏熱鬧的村級小學。由于師資力量不足,初為人師的我便火力全開,成為39位學生的包班老師。語數體音美我一人承擔,從早到晚忙得不亦樂乎。即使生活在在那沒有網絡,沒有一絲現代化氣息的原始村落里,我們的教書熱情絲毫不減,我們利用身邊非常有限的資源自制教具、創編游戲,有聲有色地開展著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那時我們以校為家,一個個十八九歲的小青年們便成了那些寄宿學生的代理家長。白天我們上課學習;下午我們一起到河邊撿石子看夕陽,去上坡上撿樹葉捉迷藏,到田埂上采野花聞稻;晚上到宿舍給他們講講故事,蓋蓋被子。看看孩子們崇拜的目光和燦爛的笑臉,聽著家長由衷的肺腑之言,那清貧的日子卻溢彩流光。

20220802160528122-95-54a49.jpg

最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每周一老校長帶著全校師生在黃土飛揚的小操場上舉行升旗儀式,在我們高亢激昂的國歌聲中,那面微微褪色的紅旗順著木頭旗桿緩緩升起。那是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什么是信仰。老校長經常告誡我們:“無論有沒有人監督檢查,教師都要有教師該的模樣。”老校長樸實無華的話語在我心中激起層層漣漪。是的,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默默地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就是我們身為教師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城鄉差距不斷縮小,一座座富有現代化氣息的美麗校園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在鄉村大地,教育公平的號角毅然吹響;教師工資卡上的數字在短短幾年成倍增長,讓農村教師擺脫了眼前生活的茍且;一期又一期的教師培訓,讓我們也感受到教育的詩和遠方。數十年來,我在心存感動之余,看著那些堅守在農村教育戰線的老教師們青絲變白發仍孜孜不倦地耕耘著,從他們身上,我讀懂了什么叫奉獻。

20220802160528103-29-76e0f.jpg

2018年秋天,我有幸融入果園小學這個大家庭。如果說農村十七年的教學生涯教會了我責任與奉獻,那么在果園小學我感受到了身為教育者應有的情懷和幸福。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師手中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身為人師,我們用行動踐行著習近平總書記“做四有好教師”的號召。師德師風建設系列活動的開展,警醒我們不忘初心,嚴守底線,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多種形式的學習培訓,讓我們在學習中提升,在思維碰撞中沉淀。

送生病的學生去醫院,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錢來為貧困孩子捐款贈物,為了陪留守兒童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在萬籟俱寂的深夜偷偷爬起來備課、批閱作業......諸如此類平凡而又美好的小事,在果小這片凈土上每天都悄然發生。有人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我們用這些平凡瑣碎的小事溫暖了孩子們的童年時光,指引著他們朝著光亮健康成長!

20220802160528077-35-0e898.jpg

于是,無論我們顏值如何,在一張張卡片上,一封封書信中,一篇篇日記里,我們便成了孩子們眼中最美的人。這不,去年教師節,九年前我教過的一名學生便在他的美篇中這樣寫道:“在我成長的歷程中,最難忘的就是我的啟蒙老師,雖然她身材稍胖,卻不乏優雅時尚,雖然她煮的餃子那么咸,但我吃在嘴里卻那么甜,她在我眼中甚美!”看看,我的學生夸我美呢!

這就是我們的故事,縱然平凡亦璀璨!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