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依賴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投入現狀及提升對策
作者:朱 榮 強 蓓 郭榮霞 宋飛朝
發布時間:2022-07-14 16:20: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手機依賴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過度的手機依賴影響著大學生正常的學習投入。本文通過調研分析,了解到手機依賴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存在三方面問題:高度的手機依賴導致學習定力不足,碎片化的知識接收導致學習深度不夠,多元化的價值追求導致學習目標不清。對此,高校必須加強學風建設,營造育人文化,具體策略為:將行為養成融入學業過程,營造自律文化;將專業指引融入學業發展,培育鉆研文化;將價值引領融入學業規劃,厚植成才文化。
[關鍵詞]手機依賴 大學生 學習投入 提升
課題:2021年度西安郵電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研究項目《手機依賴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投入度提升研究》(編號:ZLG2021-3)。
引 言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承擔著民族復興的責任與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新時代青年要遵循“六個下功夫”,其中之一便是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求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職能,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果是檢驗教育的根本標準,面對新時代新形勢,高校緊緊圍繞黨中央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和新使命開展工作,著眼社會建設需要,遵循教育規律,提升育人質量和水平。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手機對于我們來說相當于“新的人體器官”,已經從簡單的工具演化為社會生活的數字化載體,須臾不可離。正確合理地使用手機,是信息化時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依托移動網絡技術的便捷,教育教學活動的邊界在不斷變化與拓展,線上線下教育已經開始深度融合。但與此同時也浮現出一些問題,如大學生沉迷網絡問題。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對3000多名大學生進行了網絡成癮性調查,其中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存在手機成癮風險。過度的手機依賴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導致學生學習專注度降低、學習時間被擠壓、學業任務拖延、學習倦怠等情況。如何解決新情況帶來的新矛盾,將大學生對手機的無效依賴轉化為有效利用,預防及減少手機依賴行為對學習投入造成的負面影響,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投入,營造良好的學風環境,是新時代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踐行立德樹人使命的必然要求。
手機依賴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投入的現狀概述
手機依賴,簡而言之就是使用者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的依賴行為,其產生原因通常有兩種:一是有意識的依賴,即主動產生的依賴,是基于某方面需求,如購物、社交、出行、學習、生活等方面需要而依賴手機,這種手機依賴是我們生活日益便捷化的體現。二是無意識的依賴,即被動產生的依賴,這種依賴表現為過度使用手機且不受自己控制。已有研究及觀察表明,越來越多的人存在每天無意識地反復看手機、一離開手機就會焦慮慌張等過度依賴情況。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10.11億,使用手機上網的有10.07億,占比99.6%;網民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9個小時,較2020年12月提升0.7個小時;網民群體中,學生群體所占比重最大,且學生群體上網時間較長。當今在校大學生作為“數字原生代”,與互聯網同步成長,在享受科技發展帶來便捷的同時,過度依賴手機的“低頭族”在高校中也越來越多。通過手機接觸到的網絡世界更加自由開放,內容多樣有趣,更容易吸引大學生注意,分散大學生的學習精力,同時也容易導致諸多問題,例如缺乏學習動力、厭學、為考試而學、學習氛圍受到不良影響、學習紀律被破壞、迷戀手機游戲、借助網絡抄襲作業、喪失深度思考能力等。2021年4月,北京師范大學劉堅、劉紅云教授團隊在發布的“全國首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中指出,學生的“手機依賴癥”成為教育中的“新痛點”。
學習投入是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參考元素。英國高等教育研究學會將學習投入分為行為投入、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三個維度。行為投入主要指學習任務的完成、活動的參與、時間的投入等,認知投入是指在學習活動中運用的思維和心智,情感投入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個人情緒。在學生實際的學習中,學習投入的三個維度是相互交錯、相互影響的。高水平的學習投入能夠促進學習者進行自我調節和自我管理,獲得自我效能感,還能增加高階思維能力,從而實現有效的深度學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向互聯網背景下學習投入度的研究,探討智能化時代影響學生學習投入度的因素,如楊梅的《在線學習環境中大學生學習投入度及影響因素研究》,孫志梅、張屹的《智慧課堂環境下獨立學院學生課堂投入度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大學生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聶淼的《混合學習模式下大學生英語課堂學習投入度及影響因素研究》等,這無疑反映出一個事實: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度的確會受到當今智能化時代的媒介因素影響。對于大學生學習投入度提升策略的研究,學者較多關注課堂學習,提出通過合理的課程內容、有趣的課程設計、多樣的課堂互動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的投入度。對于“手機依賴”的大環境與大學生“學習投入度”這兩個問題的綜合探討,少部分研究有所涉及,如高斌等認為手機成癮與學習投入呈顯著負相關,但僅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問題,并未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在手機依賴、線上線下教學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投入度,是我們在教育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清楚了解手機依賴背景下大學生的學習投入現狀并提出相應策略,本次研究采用混合法,通過問卷調查、觀察、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分析問題。調查問卷及訪談提綱圍繞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背景下的學習投入現狀展開,分別從大學生使用手機設備和學習投入的情況入手,圍繞手機使用的時長和用途、對自身的影響評估、學習時間投入、學習任務的完成、學習目標計劃、學習情緒態度、學習氛圍等方面設計相關問題,力求尋找到學習投入受“手機依賴癥”影響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本次研究選擇S省X市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進行實地調研。通過網絡問卷對59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354人,女生240人,大一學生336人,大二學生120人,大三學生80人,大四學生58人。同時通過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態、課堂學習投入、學生上課手機使用頻率及時長、學生在社交網站的活躍度等進行觀察,在觀察、調研的基礎上,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師及學生各5名進行深度訪談。
通過系統性的問卷調查、線上線下觀察及深入訪談發現:手機正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網絡平臺已使學習穿越了物理意義上的學校、課堂,豐富的網絡共享資源為大學生學習、研究打開了方便之門。52.2%的學生表示學習時需要依賴手機查閱記錄相關資料,從而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尤其是在新冠防疫常態化背景下,利用智能手機在線學習是一種隨時隨地不受約束的自由學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可以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深化自己的學習,對于大學生克服枯燥學習的抵觸心理、增強學習趣味性、提高學習主動性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但與此同時,有68.6%的學生表示自己的學習受到手機依賴的困擾,對于智能手機存在又愛又恨的心理,過度依賴導致大量時間被浪費,影響學習投入,甚至干擾了正常的學習生活。
手機依賴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投入存在的問題
1.高度的手機依賴導致學習定力不足
調查顯示,63.35%的同學每天使用手機時間在5小時以上,其中19.08%的同學手機使用時長超過了8小時。其中社交、看劇、游戲等娛樂活動占據了大量時間。88.6%的同學稱自己會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關于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時長,其中只有62.6%的同學在10分鐘以下,14.1%的學生在課上使用手機超過20分鐘。學習行為投入表現為學習時長、努力程度、專注程度、學業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受訪的大部分學生及教師表示,不分場合、不分時間過度地使用手機已成為影響大學生正常學習投入的重要因素,課堂學習從過去連續的活動變成現在“學習—看信息—學習—看信息”的斷斷續續的活動,學生整體呈現出學習專注度降低、學習時間被擠壓、學業任務拖延、學習倦怠等情況。高度的手機依賴導致學習定力不足,面對網絡上豐富有趣的信息資訊,學生很難控制住自己,從而影響了正常的學業投入。
2.碎片化的知識接收導致學習深度不夠
認知投入強調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的思維和心智,包括付出精力和努力程度等指標。在手機依賴的背景下,知識傳遞扁平化、學習方式輕松化、學習內容快餐化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事實,由此產生的問題之一是人們對知識理解的表淺化。對于大學生使用手機的一般用途,調查結果顯示68.7%的學生使用手機微信、QQ等滿足社交需求,其次是學習、查資料等學習需求。對于利用手機進行學習的同學進行具體訪談調研,大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存在“百度依賴癥”,遇到問題會習慣性地依賴手機,懶于思考,習慣上網找答案。手機的使用看似使學習更加方便,但過度依賴手機也使學生學習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萎縮。碎片化的知識接收導致學習深度不夠,部分受訪教師表示,學生面對海量信息,看似了解了很多知識,但真正內化吸收的很少。長年累月拼貼式、碎片化、膚淺化地接收資訊,不利于大學生對系統知識的掌握以及嚴謹思維的訓練。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擔心的那樣:“娛樂至死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娛樂本身,而在于人們日漸失去對社會事務進行嚴肅思考和理智判斷的能力,在于被輕佻的文化環境養成了既無知且無畏的理性文盲而不自知。”
3.多元化的價值追求導致學習目標不清
情感投入主要指學習過程中的情緒,如快樂、厭惡、無聊等。有無學習目標及動力,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情緒。當今在校大學生多為“00后”,優渥的成長環境及豐富的生活體驗使他們身上具有追求個性、注重體驗、崇尚自由等明顯特征,同時對于學習目標的認識也呈現出多元化。調查顯示,僅有29.87%的大學生有長遠明確的個人學習目標及計劃,且在學習過程中有持續的動力與積極的情緒體驗。74.5%的學生稱自己曾對學業產生過迷茫或焦慮,48.7%的學生表示自己學習僅僅為了通過考試、獲取各類證書。
信息時代,網絡的低門檻使得真假、優劣、雅俗、正能量負能量等不同性質的信息交織在一起,依托技術的便捷在人們指尖廣泛傳播,同時網絡算法也極易造成“信息繭房效應”,即一個人最終接觸的信息都是自己想看的或者關注過的。這就使得一些缺乏甄別能力的大學生極易持續地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擾,久而久之滋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不良思想。同時,信息時代所特有的浮躁喧囂也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狀態,過度功利或模糊的學習目標使他們在學習中產生偏差行為,如投機取巧、作弊抄襲、“躺平”等。
手機依賴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投入的提升對策
1.將行為養成融入學業過程,營造自律文化
要提升大學生對學習的行為投入,就要使學生面對眼花繚亂的網絡信息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首先,在學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作息習慣,提升大學生的時間管理能力,營造自律文化。其次,教育管理者要堅持“管”“教”結合,將對手機的管理變成對學生開展教育的契機,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例如,通過完善學生日常管理細則、制定課堂行為規范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規則意識教育,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最后,教師應客觀地接受信息技術對教育的沖擊,主動適應信息化變革,積極推動教學改革創新。充分利用手機等技術手段,加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監督,及時對學生的學業表現給予評價反饋,以外部監督促使大學生學習投入的提升。
2.將專業指引融入學業發展,培育鉆研文化
碎片化的知識接收導致學習深度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大學生在求知過程中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首先,教師要樹立起責任意識,對于教學要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以“娛樂化”、“表淺化”的知識討好學生,要在專業性的基礎上追求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習深度。其次,學校需加強對學生專業興趣的培養,要發揮專業人才、優秀榜樣等的牽引力,為學生講好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新成就,培育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引導學生堅定專業成才信念,激發學生刻苦學習潛心鉆研的奮斗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最后,教育管理者應積極探索新時代的教育模式,例如,可將大學生面對網絡信息的選擇能力,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批判能力,對信息的分析處理能力以及組織聯通能力等作為參照指標,納入大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開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智能化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3.將價值引領融入學業規劃,厚植成才文化
多元化的價值追求導致學習目標不清,影響學生的學習投入,對此,要將價值引領融入學業規劃,厚植成才文化,引導學生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對此,高校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同時,作為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學業規劃對自身今后發展的重要意義,積極主動探索學習興趣,做好學業規劃,有效利用手機進行學習,集中精力和資源,為實現自己的學業目標、人生目標而努力。同時,面對復雜網絡世界中的各種誘惑,大學生要堅持常識思維、理性思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謹防被不良思想迷惑,提升應對不良思想的能力。教育者要堅持把好“三觀”這個總開關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園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平臺推送優質內容,擴大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力,大力弘揚主旋律,促進大學生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以及道德觀念上不斷向上,求真尚美,引導大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信息化時代,手機等移動網絡工具已經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世界的主要渠道。正確合理地使用手機,是信息化時代人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作為教育者,在育人過程中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于手機依賴背景下大學生學習投入存在的問題,要結合時代特點,積極營造育人文化,引導大學生將對手機的無效依賴轉化為有效利用,預防及減少手機依賴行為對學習投入造成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張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 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2]劉堅,劉紅云.全國首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N].中國教師報.2021-04-28(14).
[3]賀武華.信息時代社會思潮傳播及其對大學生不良影響與防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58-62.
[4]汪雅霜,趙暢.國際大學生學習投入度研究的進展與趨勢——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文獻計量分析[J].重慶高教研究,2021,9(2):111-127.
[5]馬蓉,王牧華.大學生學習投入研究的進展與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20(6):76-81.
[6]連帥磊,劉慶奇,孫曉軍,等.手機成癮與大學生拖延行為的關系:有調節的中介效應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5):595-604.
[7]龐金周.基于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學風建設思考——以課堂“低頭族”為分析對象[J].文教資料,2015(18):90-91.
[8]郭玉欣,劉克取,凌璐,等.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調查以及對策研究——以安徽大學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8,9(3):235-237.
[9]史瑞瓊.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的高校手機文化建設[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3):82-84.
(朱榮:西安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強蓓: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郭榮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職業教育教師學院;宋飛朝:西安郵電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