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勇擔強農興農使命
——重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展印記
作者:王 婷
發布時間:2022-07-07 09:08: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世紀30年代初,中華民族處于風雨飄搖的災荒戰亂年代,西北連年苦旱,民不聊生。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又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武力占領東北三省,侵略的魔爪步步進逼,災難深重的中國到了行將亡國滅種的緊要關頭。1932年1月,日軍在上海再次燃起戰火。當時國民黨中央曾決議以長安為陪都,定名西京,并以洛陽為行都,同時成立西京籌備委員會。在國家和民族危亡之際,大批有識之士認為,西北是中國未來生命之所系,極力主張“開發西北”“建設西北”,提出“在中國舊文化發源地上建立中國新文化”,用西北作長期抵抗的根據地。
當時,關注西北的社會人士紛紛成立團體,全國如開發西北協會、中國邊疆協會、中國邊疆建設協進會、西北問題研究會、新西北社等,共有37家之多;一批關注西北的刊物,如《開發西北》《西北研究》《新西北》《西北問題》也相繼創刊出版;各種資源、實業、水利、交通、教育考察團紛紛到西北去考察。
1932年10月,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通過于右任、戴傳賢等人“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初期計劃案”,成立“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1932年12月,國民黨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邊疆建設決議案》,決定設立西北拓植委員會。
“建設西北,開發西北”的強烈呼吁和大力舉措,直接催生了我國西北的農林高等教育事業。
1932年12月,“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更名為“建設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辦公地址設在國民政府教育部,開始籌劃創建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于右任、張繼、戴傳賢、王世杰、王陸一、王應榆、朱家驊、辛樹幟、吳敬恒、李石曾、沈鵬飛、邵力子、焦易堂、楊虎城、褚民誼共15人被公推為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其中,于右任、張繼、戴傳賢3人被公推為學校籌備委員會常務委員。
1933年1月起,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委會開始采擇校址。時任國民政府第十七路軍總指揮兼陜西省政府主席的楊虎城將軍最初選址咸陽高堡子,經戴傳賢、焦易堂及農林專家多人再次復勘“以為不妥”,遂轉向周至、眉縣、武功一帶。后因于右任、焦易堂等人大力提倡,學校籌委會決定在武功境內查勘適宜校址,最終選擇武功縣張家崗(今屬楊陵區)。
籌委會提出定址張家崗的理由共有四條:一是此地乃古周原余脈,后稷教稼故地,歷史意義深遠;二是由北向南三道塬便于農作物試驗,渭河草灘堪為牧場,深入秦嶺可開展森林研究;三是張家崗氣勢雄偉,隋文帝、唐太宗之遺跡昭然可考;四是隴海鐵路將從校前經過,交通較為便利。
1933年7月,學校籌委會批準擇址報告,在武功成立籌備處,常務委員于右任、張繼、戴傳賢決定聘王玉堂(字子元)為籌備主任,全權負責辦理相關事務,正式拉開學校建設大幕。
關于奠基碑的故事
1934年4月20日,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教學大樓在張家崗奠基。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學校籌委會常委的戴傳賢親筆題寫校名并致奠基祝詞,籌委會委員王應瑜、焦易堂,西安和附近各縣來賓2000余人參加了典禮,盛況空前。
基碑原鑲于三號樓正面東南角,上書戴傳賢親筆題寫的“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奠基銘,以示紀念。由此奠定了當時西北第一樓的堅實基礎,也奠定了西北第一所高等農業學府的深厚基礎。“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劫,蹤跡難覓。
在學校奠基典禮上,戴傳賢親題奠基祝詞。此后,“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就成為學校的教育理念。
2014年,在建校80周年暨合校15周年之際,為彌補憾事,彰顯校史,緬懷先賢,弘揚傳統,學校議定參照史料選用戴傳賢先生遺墨,樹碑勒原文以供后學瞻仰。此舉得到西安校友會首屆理事會的同聲響應,并參與籌建且捐資以助。
碑通高163厘米,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半部是碑的主體,用材為陜西省富平縣青石,高大方正且色澤黝黑,取意為一塊寫滿哲理和知識的黑板,其正面勒碑文,背面刻“題記”。下半部為碑座,用材為晚霞紅美石,斷面形狀為梯形,取堅固穩定之意,通高80厘米,寓意學校走過80年歷程。
碑座從下到上設為3級,分別代表學校發展的三個歷史時期。第一級面寬1934毫米,面高15厘米,寓意學校自創建到1949年的第一個為期15年的大發展時期;第二級面高50厘米,寓意學校從解放到合校計50年的第二個輝煌發展時期;第三級面高15厘米,寓意合校15周年。周圍建黃色小廣場,有青石浮雕組成的二十四節氣圖環繞。
永遠的“西北第一高樓”
從五臺山下的石階拾級而上,走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大門,穿過松柏掩映的大道,一座古樸、雄偉的大樓屹立于蒼穹之下。這就是三四十年代被稱為“西北第一樓”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乃至整個楊凌農科城的標志性建筑——北校區三號教學樓。
作為與學校同齡的標志性建筑,三號樓歷經風雨滄桑,見證了學校發展的不同歷程。先后被確定為陜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937年,中共西北農專地下黨組織成立,積極組織師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1940年到1942年,學校曾4次遭日寇飛機轟炸,三號樓遭受重創,部分坍塌。至今,三號樓上的累累彈痕仍清晰可見。
戰爭時期,大樓前,進步學生創辦《亢丁》等壁報積極宣傳民主進步思想;大樓內,地下黨師生秘密收聽新華廣播電臺,積極開展護校和反遷校斗爭。
1949年5月20日,王震將軍在三號樓后廣場臨時搭建的講臺上高聲宣布西北農學院解放,翻開了學校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三天后,101名西農年青年學子踴躍參軍,跟隨王震將軍進疆,投身解放大西北、建設大西北的行列。
88年來,三號樓見證了22萬有志青年成長為支撐起祖國農業科教事業的棟梁,也見證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變成了綠色田野中豐收的碩果。
即使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座大樓無論從設計的美觀程度還是從結構布局的科學性來看,都絕無一點落伍之感。但在當時,學校創建者們關于校舍建筑設計問題的不同意見頗多,主要有兩類:一類謂之“農林學校性質不同,所有建筑,應與農村房屋不太懸殊,庶可養學生于貧民化;若過事奢華,學生在校易習成高貴生活,卒業后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宜統建平房,求其實用堅樸足矣”;另一類謂之“本校為西北最高學府,雖屬講習農林性質,然不能過于簡陋;所有建筑,宜以現代化為原則,參建樓房,不惟堅固適用,而且宏壯美觀,于學生修養上多所裨益”。兩種觀點,各有見地。最后,學校當時的決策者巧妙采取一個比較折中的辦法:用于教學、科研的重要設施,建成最具現代化氣息的大樓,其余生活用房,包括著名教授的住宅,一律建成平房。從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便有了學校“一樓獨尊、平房眾多”的獨特校園布局。
學農興農的歷史重任
4000多年前,農神后稷在楊陵教民稼穡;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時局動蕩,大旱席卷關中地區,一批有識之士呼吁興農興學、開發西北。1934年內外交困時,這時候她誕生了,肩負著建設西北、興學興農、培育英才的歷史重任。
1936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辛樹幟為校長。同年8月,開始招收農藝、森林、園藝、畜牧、農業經濟、水利等六組首批學生。
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軍攻占北平,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及北平研究院等校院于8月底內遷西安,設立西安臨時大學。后南遷漢中城固,更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
1938年7月21日,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與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并,成立國立西北農學院。
1939年2月28日,西北農學院籌委會呈報教育部遵令擬定的校訓“勤樸勇毅”,后確定“誠樸勇毅”為校訓。
1949年,國立西北農學院成為國內高等農業院校中學科門類最為齊備的學校,共有10系1部。
1999年9月,同處陜西楊陵的2所大學和5所科研院所合并組建成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4年,在慶祝學校建校70周年暨合校5周年之際,學校正式發布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徽、校歌和校訓。
2004年6月,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序列。
2005年9月,學校進入國家“211”重點建設高校序列。
2017年9月,學校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
在幾十年的學校發展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始終堅持“民為國本,食為民天,樹德務滋,樹基務堅”的教育理念,在不同的時代為全國的農業、全國的人民做出貢獻。涌現出了一批批諸如趙洪璋、李振聲、王輝等專家,主導了四次黃淮麥區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同時也在林業、葡萄酒等各個專業書寫出輝煌!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