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
作者:李興旺
發布時間:2022-07-06 11:25:10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所謂“雙減”,是指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校內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回歸教育的本質和初心。而中學數學教學,既要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做好課前反思
中學數學教材的內容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和遞增性,在知識的排序上,又有很強的邏輯性。為此,在上新課之前,教師首先應反思一下上節的授課過程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或者學生在課堂上頻繁出錯的問題,然后做好本節課的課堂導入。課堂導入既要包含以前所學的知識,又要提到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其次,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預想一下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最后,制訂教學目標,即本節課學生應當掌握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二、精心備課,精選例題
中學數學教學很注重學生數學思維方式的培養。所以每節課的主要教學方法是什么,選擇什么樣的題目,通過何種方法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內容,是教師備課的關鍵。比如,在講解面積問題求最大值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選擇一道例題,注重一題多變,層層遞進。一方面是對學過知識的應用,另一方面是對課內知識的一個延伸,同時也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容量較大,如果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主干、抓關鍵,一定可以更好地優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三、課堂精講精練,抓“主”抓“重”
中學數學,每節課的教學重點都很清楚,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有駕馭教材、提煉教材的能力。教師應當關注每一位學生,精講精練,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時,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就是用不同方法證明勾股定理。教師需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探究能力為主,打造高效課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分組自主探究,然后組與組之間相互交流,掌握不同方法。這樣做不但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也可以為后面的針對性練習提供時間保障,增強課堂效果。
四、注重課后作業的針對性,力求少而精
中學數學的課后作業量,正常是三四道題為宜。為此,對于這三四道題的選擇,必須是精上加精,極具針對性才行。如在學習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學生學習了多種解方程的方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花心思,可以設計幾個只能利用特定解法的方程,讓學生認識到方法的重要性,同時要設計靈活應用解法的題目,完成后叫學生談談自己在做題時的想法。
例如,在學習完《垂徑定理》這一節課后,可讓學生完成以下題目:
已知⊙O的半徑為10cm,弦MN∥EF,且MN=12cm,EF=16cm,則弦MN和EF之間的距離為( ).
在垂徑定理的應用中,這道題考查了垂徑定理與勾股定理的綜合應用,同時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五、重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可銜接下節課乃至整個章節的內容,為以后的課堂教學提供指導價值,便于課堂教學的優化,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教師要想提升課堂教學水平,應該時常總結經驗。比如,學習《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課時,有些教師會認為這節課只涉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其實,一個概念下涉及的各類題目問法不一,自然需要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本節課后,教師一方面要反思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點的誤解及其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反思在課堂上引導題目的方式是否完全正確。在不斷地反思中,我發現先讓學生做一些分解因式的練習,然后進行授課,效果更好。學生復習既有知識的同時,又能在既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和延伸。總之,課后反思直接影響教師的成長速度。做好課后反思是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
總之,抓住課堂,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自己既定的教學目標,便是最好的教學策略。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第二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