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印發了《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其中藝術是六大監測學科之一。2020年8月,《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發布,該報告是對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具體落實。國家層面的藝術學習質量監測及報告出臺,一方面可為陜西省美術學習監測指標與工具的研發奠定理論基礎,另一方面為陜西省中小學美術教育明確了教學與評價導向。

一、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監測的理論依據

核心素養或21世紀技能已成為當下世界基礎教育改革育人的目標方向。為提高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檢測育人目標的達成,世界各國都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把開展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作為深化本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PISA作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質量監測項目,致力于構建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學科測評框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素養進行評估。與此同時,PISA還構建出科學、系統、有前瞻性的背景因素測評框架,從影響教育質量的學校、課堂教學、家庭以及學生個體等關鍵因素的層面分析與教育質量的關聯,幫助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教學研究者和實踐者全方位地了解教育教學特點,從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質量。

二、《國家義務質量監測方案》中美術學習質量監測內容的變化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檢測方案》在藝術監測內容方面,要求重點測查對藝術作品表現形式、民族藝術作品特點、中外藝術作品表達主題和情感的了解、理解,對民族藝術的興趣、喜愛,以及藝術活動的參與等。2019年5月,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開展了第二輪國家義務教育藝術學習質量監測工作,以《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突出素質教育導向,重點測查學生的藝術學習質量,關注學生藝術興趣的培養,強調學生自覺參與藝術活動的意識。監測同時結合國家相關政策規定,對學校藝術教學資源、藝術教師狀況進行調查,反映各地藝術課程的實施狀況與國家相關政策的執行情況。在美術監測內容方面,重點監測學生的美術基礎能力、美術作品賞析能力、美術知識生活應用能力以及繪畫創作與表達能力。隨后發布的《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中,四年級繪畫測試從繪畫作品的創意、形象、色彩、構圖、作品命名、作品闡釋六個維度對學生的繪畫創作與表達能力進行等級評定。八年級繪畫測試從繪畫作品的主題、創意、形象、色彩、作品命名、作品闡釋六個維度對學生的繪畫創作與表達能力進行了等級評定。本次監測通過紙筆測試的方式測查學生的美術基礎能力、美術作品賞析能力和美術知識生活運用能力。監測結果顯示學生對中國畫、民間手工藝、書法等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形式的喜歡程度較高,但學生對傳統美術作品的辨識和鑒賞能力較弱。2021年9月,《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方案(2021年修訂版)》公布,新增勞動教育領域、心理健康領域、英語學科,實現“五育”并舉。藝術主要監測學生掌握藝術基礎知識情況,通過藝術作品和活動感受美、表達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格調。

三、陜西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監測的導向研究

(一)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是美術學習質量監測的目標導向

核心素養已成為基礎教育學校各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導向,是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監測的重中之重。它和以往傳統學業評價過于強調和重視美術基本知識和技能,過于關注美術學習結果的傾向不同,它重在引導學生以美術的方式觀察和感知生活以及身邊的事物,通過體驗、思考、探究、創造,檢驗其成效和水平。借鑒國家層面的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確保陜西省質量監測指標和工具符合教育教學實際,有廣泛的適切性,并能全面準確評價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發展狀況,2021年陜西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對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的美術學習質量進行了試測。試測以教育部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為指導思想,試測工具嚴格依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立足陜西省中小學美術教學與課改實際,突出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與能力導向,考查內容覆蓋“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重點監測學生的美術基礎能力,美術作品賞析能力,美術知識生活運用能力,繪畫創作與表達能力,以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情感態度等。在今后將要開展的陜西省中小學美術學習發展水平監測中,將采用美術測試卷與繪畫測試卷的監測工具,繼續挖掘影響學生發展質量的關鍵因素。

(二)強調在問題情境中運用美術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家杜威的“經驗主義課程理論”,指出經驗是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它既是經驗的過程,也是經驗的結果,是經驗的過程與結果的統一。杜威提出的“經驗”一詞,可以理解為能解決問題的“素養”,而“經驗”和“素養”不可能只靠聽課、讀書和接受式學習而獲得,必須通過聯系真實情境的“從做中學”的過程才能得到內化。國家層面的美術學習質量監測工具的研制中,對核心素養水平的評定強調在問題情境中對學科知識的運用。因此,陜西省美術學習質量監測,應持續堅持以核心素養和能力為導向,聚焦真實的生活情境,關注學生對美術學科的理解,強調運用美術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監測工具的研發始終強調創設貼近現實生活的真實任務情境,不僅源于PISA測試理念,更是對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堅定落實。

(三)關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陜西優秀民間美術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小學美術課程應著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全球化交流語境下堅持走民族精神家園建設的文化道路,更要關注對中國美術的歷史經典、美學品格、地域優秀美術文化內涵的教學研究,通過課程塑造學生的國家意識、民族情感和文化氣質,這是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關鍵所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美術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通過讓學生了解陜西民間美術的范圍和內涵,不僅可以更好地開發和傳承陜西地域民間美術,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

四、陜西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監測推進策略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在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每三年組織一次學校美育質量監測。鼓勵各地運用現代化手段對美育質量進行監測。”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的實施意義在于有效推進教育教學的發展,在此背景下,陜西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監測推進實施工作中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一)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標準,完善美術教學設施與配備

2014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全面發揮課程標準的統領作用,協同推進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評價方式,考試命題等各環節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進。因此,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標準,發揮其統領作用是推進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的關鍵。在美術學科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基于核心素養與能力發展的美術教學是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提高的基本途徑。同時,學校財政應落實對美育經費的投入,以支持保證美育課堂教學的實施,保障美術教師進修、學校美育設施和美育實踐活動的投入,尤其是對農村和薄弱學校的投入。

(二)突出開放探究,引導課堂教學方式改革

核心素養導向的美術教學,關注學生如何在不可預測的真實情境中學習“像專家一樣思考”、解決復雜問題等,強調“真實性學習”。因此,變革原有的教學方式,突出“開放與探究”,在探究中形成藝術素養是落實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是評價學生課程目標達成的重要手段,是引導教師和學生改進教與學方式的有力保障。國家層面的美術學習質量監測工具從素材選取、問題設計、解題策略等層面體現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為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強調體驗性的課堂教學方式,側重有效考查學生的素養形成和創新意識。

(三)深度教研,提升美術教師學科研究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美術學科質量監測體系中,影響中小學美術學習質量的相關因素,除了學校管理、教學條件、美術教師配備、學業負擔等因素外,美術教師的學科研究能力是提升美術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堅持深度教研,向教研內容要質量和成效,只有立足學科教育教學研究,關注學生的發展,才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將“以美育人”落到實處。因此,以省級、市級、區級(縣級)教研員為中心,建立教研隊伍和教研基地,形成上下聯動、運行高效的教研工作機制,關注美術教育教學前沿和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研內涵,加強對各級教研機構的業務指導,形成以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教研機構為主體,中小學校為基地相關單位通力協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