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西遷精神 探索21世紀大學新形態
發布時間:2022-07-04 10:11:2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2021年3月30日,陜西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被打造成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總平臺,為陜西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引擎。2021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8397家,同比增長35.48%;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11189家,同比增長38.67%;新增科創板上市企業7家。如今,秦創原已經成為全省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與高質量發展的代名詞。
交大創新港、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等科研平臺,借助秦創原高地,培育創新動力,研發的科技成果從學校、實驗室走向經濟發展第一線,發揮科技成果在陜西本地轉化的重要作用。
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交通大學考察時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西安交大為西部開發、為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人才,作出了很大的科技貢獻”,勉勵廣大師生大力弘揚西遷精神,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在新征程上創造屬于我們這代人的歷史功績。
從1896年為“興學強國”創辦的南洋公學,到1956年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交通大學主體從上海遷到西安,再到2019年西安交大在西咸新區建成啟用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探索21世紀大學新形態,再次西遷建成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交大人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傳承弘揚西遷精神,勇擔國家使命。
一、心懷“國之大者”,探索改革新思路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環境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風險凸顯,“十四五”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中國大學必須有所作為。
西安交通大學建設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初衷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加快西安與咸陽一體化,打造全國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帶動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指示,全面深化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體制機制改革,創建國家示范工程,打造引領西部、輻射全國、影響世界的科技創新體和高端創新人才培養高地,探索21世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形態,打造中國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交大樣板”。
創新港從前期項目規劃、科研平臺建設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啟動實施,一直積極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深入合作,建立與“鏈主”企業、地方政府、高校院所同題共答、協同推進的合作交流機制,加力加速推進高端創新人才培養和產學研深度融合見效成勢。
二、創新建設模式,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在教育部和陜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創新港探索出以“政校企”合作為基礎,由西安交通大學、西咸新區管委會成立平臺公司合作建設的新模式,充分發揮多元化、多渠道籌資、融資形式,積極爭取各類扶持資金,推進項目建設。
項目于2014年考察選址,2017年2月動工建設,當年11月實現科創基地160萬平方米主體工程全面封頂,2019年6月交付。創新港建設創造了從動工到入駐不到1000天的陜西速度、交大速度。
2019年9月7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進駐元年,西安交通大學2019級研究生開學典禮舉行。截至2022年,已有29個研究院、近2萬名科研人員入駐創新港開展教學科研和成果轉化工作。
三、推進創新聯合體建設,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學一改過去那種校企合作“一個項目、一紙合同、一筆經費”的傳統模式,將學校與陜西及全國重點企業的合作由單純的項目委托提升為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創新聯合體模式,由訂單式服務升級為按照未來發展規劃和市場需求的創新鏈、產業鏈一體化布局。
通過充分與在陜企業尤其是行業頭部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的合作,2021年學校已獲批省級“四主體一聯合”新型研發平臺18個,已簽署合作協議、正在組織和對接的新型研發平臺十多個,包括與陜西全通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動力電池循環再利用研究中心,與西安中易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生態城市智慧綠色能源建筑研究中心,與陜西黃河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高端電磁裝備研究中心,與西安航天精密機電研究所共建的微型慣性器件與系統研究中心等遍布多領域、多學科的校企聯合研究中心。
2021年學校已與48家行業領軍企業聯合共建了校企研發平臺,合作經費約7.45億元,較2020年增長了63.4%,其中包括陜煤集團、陜西建工控股集團、陜西水務集團、陜西華銀科技股份公司等16所在陜大型企業。充分發揮學校學科優勢,與在陜優秀企業在裝備制造、節能環保、電氣系統、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聯合破解關鍵技術瓶頸。例如,人居學院與陜西建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共建“未來城市建設與管理創新聯合研究中心”,雙方共同圍繞城市規劃與管理領域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形成加快科技合作與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發展、培養和聚焦高層次科技創新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2021年,學校推薦申報秦創原企業創新創業人才項目21項、占全省54%,推薦申報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建設項目118項,有力支撐服務包括陜西在內的西部地區科技人才的集聚和協同創新發展。
四、校企協同育人,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互動
西安交通大學進一步深化“教研一體、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聯合攻關”的育人模式改革,依托校企共建了“四主體一聯合”校企合作新型研發平臺、研究院、研究中心、聯合實驗室等機構,組建了“雙導師”育人隊伍,已選拔包括行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和企業高工等校外企業導師110余人。在學校與華為聯合建設的“智能基座”協同育人基地創新性地設置了22門“鯤鵬”“昇騰”系列課程,與華為、百度、中興等知名企業共建“菁英班”23個,構筑了創新創業高端人才培育新高地,推動了創新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為陜西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注入了持久的創新動力和發展活力。學校2020年在創新港成立了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為社會和企業培養技術創新和解決企業關鍵技術難題的實用型人才。
五、“政產學研金”緊密合作,加速成果就地轉化
西安交大持續完善關于科技創新和鼓勵成果轉化的政策和文件,已修訂印發了《西安交通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西安交通大學無形資產管理辦法》《西安交通大學關于科技成果自主實施授權許可的有關規定》等系列政策文件,加強提升專利申請質量和潛在價值,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引入政府企事業單位多方資源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加快完善“政產學研金”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
2021年,學校與中國銀行、陜西投資集團等5家金融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為成果轉化孵化提供資金保障,與陜西省春種基金合作孵化種子項目126項,與西咸新區聯合建立新材料中試基地,優化成果轉化銜接鏈條;共完成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22項,含單項額度千萬元以上成果轉化項目4項,特別是“金剛石超寬禁帶半導體單晶材料及5G復合器件”產業化項目(6030萬)落地陜西漢中并進行產業化;改革完善了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工作體系,完成科技成果賦權項目92項、孵化科創企業66家,其中50余家已獲得創投基金注資。學校相關工作入選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典型案例,并在全國高校進行推廣。
借助秦創原建設的契機,對學校2萬余項專利及非專利存量技術成果進行梳理,首批征集可轉化科技成果900余項。2021年4月以來,學校與陜西省內企業共簽訂產學研合同391項,總金額2.7億元;通過所有權賦權轉化項目9項,合同金額1.67億元,其中8項在省內落地轉化。
六、支持地市飛地進港,開放共享、服務全省
西安交通大學與陜西省12市區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按照“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思路,以需求引領為導向、飛地聚才為手段、提升產業為目標,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探索與省內地市合作共建飛地科創中心(孵化器)。與漢中市共建飛地科創中心(孵化器),聚焦裝備制造、現代材料、綠色食品、生物醫藥、綠色能源5大重點產業鏈和新興產業培育方向深化務實合作。與咸陽市政府簽訂《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合作備忘錄》,共同規劃建設西部咸陽科技創業灣,營造創新創業生態環境。與商洛市籌建飛地科創中心(孵化器),聚焦生物醫藥、新材料開展產業共性技術、“卡脖子”技術攻關。與榆林市共建榆能創新研究院,推進飛地科創中心項目;探索科技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聚焦府谷縣鎂產業轉型升級,生產線中試合作已落地實施。與銅川市簽署《共建飛地科創中心協議》《人才合作戰略協議》。與西安、寶雞、渭南、延安、安康等地的合作也在不斷推進中。
作者:西安交通大學 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