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素養導向的評價體系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作者:胡衛平
發布時間:2022-07-04 09:50:08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其實質是在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義務教育評價指南》提出“改革學生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構建核心素養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推進育人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
綜合評價,考試命題,以核心素養為導向
學生核心素養:具備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核心素養。這為學校育人畫像、為教師教學架橋、為學生發展導航。不論是實施綜合評價,還是學業發展水平的監測,以及選拔性的考試命題,都需要注重素養導向。
首先,基于核心素養架構測評框架。實施綜合素質評價,要覆蓋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素養五個方面。由于核心素養的核心是思維,核心素養中的關鍵指標是創新,學習素養不僅是學生自主發展的組成部分,還是形成其他素養的基礎。因此,要全面深入監測學生的發展。綜合素質評價要包括學習素養、思維素養和創新素養。學業質量監測或者考試命題,應以各學科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為依據,如科學學業質量監測或者考試命題,需要從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四個維度來構建測評或者試題框架。
其次,基于核心素養的內涵和二級指標確定測評要點。根據評價內容特點,深入理解核心素養內涵,選取恰當的評價方法、創設真實的評價情境、設計適合的問題任務。例如,理解科學思維的內涵、二級指標,以及學生的表現是實施科學思維評價的前提。科學思維是從科學的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相互關系進行認識,主要包括模型建構、推理論證、創新思維等三個二級指標。模型建構體現在:以經驗事實為基礎,對客觀事物進行抽象概括,進而建構模型;運用模型分析、解釋現象和數據,描述系統的結構、關系及變化過程。推理論證體現在:基于證據與邏輯,運用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等思維方法,建立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合理見解。創新思維體現在: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提出新穎而有價值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主體多元,方法多樣,以診斷問題為手段
在測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體系的同時,要測評家庭環境、教師專業素質、學校創新環境等影響因素,以及與學科學習活動密切相關的一些其他因素,監測學業負擔狀況,以便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功能,為教育教學的改進提供依據。
強調主體多元,充分發揮學校、教師、學生等參與評價的積極性,綜合利用各評價主體的評價結果,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改變;引導學生反思學習過程,與他人相互評價,關注學習任務是否清晰、學習動機是否強烈、學習方法是否得當、學習目標是否實現等。
強調方法多樣,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單項評價與整體評價、紙筆測試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綜合利用各種方法,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強化過程,重視增值,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
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體現個體差異,重視“教—學—評”一體化,關注學生在探究和實踐過程中的真實表現、思維活動,以及素養的提升狀況。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資料,客觀分析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和促進作用,提高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客觀性。
根據評價結果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針對性改進措施。挖掘學生核心素養水平不高的原因,從教育教學目標的合理性、教育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教育教學實施的有效性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與分析,根據評價結果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過程,促進學生素養的有效提升。
(作者系教育部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