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提升內部治理水平的實踐探索
作者:王恩波 姜慶偉 趙 嬌
發布時間:2022-06-22 15:57:4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隨著我國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確定、一體化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迫切需要高職院校提升內部治理水平,以適應并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本文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存在的一些問題,介紹了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推進雙高建設過程中,優化內部治理結構、搭建二級治理構架、形成協同治理格局方面所做的實踐探索和積累的實踐經驗,以期能對我國高職院校開展此類工作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內部治理 二級治理 協同治理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教專項研究項目:“雙高計劃”項目建設學校提升治理水平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JXH2021—03)。
引 言
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一次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大會,開啟了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新征程,預示著職業教育進入了提質培優、增值賦能、以質圖強的新階段?!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職能轉變。《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把依法治校辦學作為評價學校及其領導人員、管理人員的重要內容?!堵殬I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提出了健全以學校章程為核心的校內管理制度體系,健全職業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加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完善多元共治的質量保證機制要求?!半p高計劃”實施意見提出,要形成學校自主管理、自我約束的體制機制,發揮理事會咨詢、協商、議事和監督作用,設立學術委員會,發揮教代會作用,擴大二級院系管理自主權。
高職院校內部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大多數高職院校是由普通中專獨立升格或合并升格而來的,當大部分發展到萬人規模以后,以前實行的內部一級管理模式,由于管理高度集中,已經成為束縛當前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特別是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的確定和獨特的職教屬性,迫切需要建立一種與現有規模、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內部治理體系。加之“雙高計劃”啟動以來,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社會需求持續提升、類型教育地位的確立對職業院校的倒逼,院校在內涵建設、制度保障、機制創新、治理改革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內部治理結構有待優化,表現在現代大學制度不夠完善、管理制度尚有空白、內控機制不完善、評價體系不健全。二是二級治理體系不夠成熟,表現在二級黨政聯席會議制度有待完善、兩級管理權責劃分不明晰、管理重心下移不夠。三是協同治理機制還未形成,表現在理事會架構下的運行機制不完備、政府行業企業參與辦學機制不暢、深度不夠、第三方評價機制還未建立。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提升內部治理水平的實踐探索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是國家“雙高計劃”A檔建設單位,把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水平作為“雙高”建設任務的重中之重,以高水平辦學質量為目標,以系統謀劃、健全機制、優化運行、提升效能為思路,探索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有效途徑,系統化完善治理結構、規范化健全制度體系、精細化推進層級治理、多元化實施質量管理,形成了具有現代大學治理特征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企業參與、社會監督的管理運行體系,以期形成的“陜工經驗”能為相關院校開展此類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鑒。
1.以制定大學章程凝共識,立依法治校之綱
為貫徹落實依法治校的治理理念,作為全省首批章程制定試點單位,學校以“立法”的方式確立了章程在校內的“基本法”地位。從合理分工機制、決策議事機制、溝通協調機制、權力監督機制和糾錯矯正機制等五個方面實現高效協同運行。形成了學校工作由黨委全面領導、學校行政工作由校長負責、教學科研工作由學術委員會負責、全院管理工作由教代會(工代會)進行民主監督、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工作由理事會咨詢指導的機制格局和制度框架。這樣既分工明確又相互合作,既統一于學校黨委領導之下,又在職權范圍內各自獨立負責開展相關工作。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章程的制定、實施、修改的全過程,能把廣泛討論、全員參與章程建設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升華成學校改革發展的統一共識,凝聚成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經過多年的建設,學校建立了校務公開制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民主管理及民主監督制度,設立了教師、學生申訴制度,形成了議題上會前的調研、論證制度及校領導周一例會制度,不斷健全“一章八制”,逐漸形成了以學校章程為核心,以專項配套規章制度為支撐,實施細則等規范性文件為輔助的金字塔式的校內制度體系,為學校確立了依法治校之綱。
2.以完善制度體系促規范,確定內部治理之規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等為依據,以陜西省推行的“一章八制”為指導,以章程為統領,制定《關于加快學院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實施方案》,深挖“三教”改革、成果轉化、繼續教育、校園文化、產教融合、國際交流等方面的改革經驗,將其固化為規范權力運行和提升管理效能的制度成果,有效推進制度創新,形成與高水平辦學和可持續發展相契合的辦學治校長效機制。制定《規章制度管理辦法》,健全制度審查、備案和清理的動態機制,進一步明確學校管理制度的范疇,明晰規章制度制定的工作流程。按照“梳理—摸清家底”“審視—系統設計”“完善—構建體系”的思路,系統開展“存、廢、改、并、釋”的全校制度梳理工作,對475項制度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廢止制度114項,宣布失效制度89項,新訂和修訂“一章八制”統領下支撐治理體系有效運行的涵蓋基層黨建、紀檢監察、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科研管理、教學管理、網絡管理等規章制度92項,編印制度匯編,強化制度落地與過程控制,建立事前有標準、事中有監督、事后有考核的閉合制度體系,形成了用制度管權、靠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的與內部治理體系相配套的統一、規范、健全的制度體系,使學校內部治理之規更加明確。
3.以體制機制改革增活力,夯實二級治理之基
學校按照重心下移、院為基點、權責統一、有效監督的原則,印發了《校院兩級管理改革實施方案》。一是建立學術委員會體系,在校學術委員會下設立了專業建設、教學工作、教材選用、科學研究、師資隊伍5個專門委員會,把人才培養方案的審定、專業教學改革、教材的選用與開發、科研項目的立項及評審、專業教師職稱的評聘等涉及學術事務的決策權交給教授和專家。搭建“?!骸眱杉墝W術自治框架,成立13個學術委員會二級分會,教研室、工作室、研究室等基層學術組織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二是建立二級學院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完善了校級黨委與行政負責下的二級學院黨政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相結合的領導機制與基層教師參與議事的工作機制。三是建立“學?!墕挝弧眱杉壗檀鷷贫龋粗芷诿磕暝抡匍_教(工)代會,保障廣大師生員工等對學校發展和建設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突出師生在辦學治校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四是不斷推進管理重心向下移,賦予二級學院(教學部)教學改革、科學研究、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權,強化二級學院教育教學的核心地位,將教師引進、職稱評聘、實訓條件建設、部門經費預算、教科研項目申報、社會服務、招生就業、考核獎懲、績效分配等權限下放,鼓勵二級學院探索混合所有制試點改革,成立六個“產業學院”,逐步明確學校與二級學院的權責關系。
4.以服務教育教學為中心,走精細化管理之道
學校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院精細化管理的指導意見》,堅持做到“四定”,即定人、定崗、定職、定責,認真踐行《部門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牢固樹立為師生服務、為教學服務的理念,把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貫穿于工作的始終,用實際行動支持、培育、催生優良學風、教風及校風。一是充分發揮黨建工作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凝聚學校各方力量全面推進學校各項工作的精細化建設。二是明確教學過程各環節的質量標準,以制度為導向、采用項目管理,確保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三是加強對學生工作的目標管理,將學生上課紀律、晚自習、作業、文明禮儀、教室宿舍衛生、班級文化氛圍營造等日常工作抓實抓細,促進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四是以樹師德、正師風、鑄師魂為主題,開展立德樹人論壇等師德建設系列活動,激勵廣大教師立足本職工作,為人師表,愛崗敬業。五是實施校園凈化、綠化、美化工程,履行對校園整體衛生的督查、監管職能,建立常態化的衛生檢查、通報、考核、評比制度,使校園面貌顯著改觀。六是不斷創新思政工作形式和載體,把精細化管理內涵轉化為師生的自覺言行,積極推廣好做法、好經驗,營造濃厚的校園氛圍,建立精細化管理長效機制。
5.以多方協同治理為保證,樹辦學品質之魂
“政—校”聯手,提出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支持并參與地方經濟文化產業項目、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緊缺人才等主張,同時調動各方資源給予學校相應支持?!靶小!甭搫樱С中袠I重大活動及優先利用學院資源合作研發,支持行業需求分析與專業設置對接、協調校企項目共建、教師進修、學生實習就業、成果轉化,推介行業最新動態。“?!蟆甭撘?,開展訂單培養,職業培訓,參與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接受學生實習及教師掛職鍛煉,選派骨干技術人員參與學院專業、課程建設和技術成果轉化等。學校堅持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合作辦學理念,成立政行校企合作辦學理事會,召開理事會成立大會。構建目標共同定、資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及責任共同擔的五個共同合作機制。依托職教集團(聯盟),發揮跨行業、跨地域校企戰略聯合體作用,創設良好的外部環境,凝聚改革建設合力,構建多元融合、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系統總結學校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工作中積累的實踐經驗,形成持續性、周期性診改運行機制。通過項目委托、購買服務、社會合作等形式,建立行業企業、專業組織等第三方評價機制,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情況進行跟蹤監測及常態化評估,并將考核結果作為校內績效考核、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發布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年報、校情分析報告,形成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長效機制。
結 語
職業院校應堅持立德樹人、服務產業、教學為中心、質量立校理念,以高水平辦學質量為目標,基于智慧校園大數據應用平臺,協作設計制度體系,協商參與學校決策,協同提升管理效能,協力推進事業發展,激活校內外各主體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探索形成自主管理,分權制衡,自我約束,層級治理,質量自治,多元評價的內部治理體系,有效提升內部治理水平。隨著政府、行業、企業及廣大師生參與學校發展各項事務的不斷深入和治理觀念的逐步內化,將會形成濃厚的治理文化氛圍,由共治不斷向善治發展,這也為全面實施“雙高計劃”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陳子季.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開拓高質量發展新格局[J].教育家,2021(5):4-6.
[2]張晨,馬樹超,郭揚.完善體系 重點突破 壓實責任——《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三大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3):10-15.
[3]劉永亮.高職院校貫徹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運行機制的路徑選擇[J].陜西教育(高教),2019(3):8-9.
[4]石亞軍.構建現代大學制度 打造依法治校典范[J].北京教育(高教),2015(5):41-42.
[5]于錦繡.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和教學診改的互補與整合[J].教育與職業,2021(9):83-87.
[6]李瑩.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的現實考察與治理路徑優化[J].職教論壇,2020,36(11):146-151.
[7]孫建.高職院校內部治理體系現代化:內涵、使命、舉措[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1):38-40.
[8]李潔.我國公辦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內涵、問題及路徑探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4(1):60-62.
(王恩波、姜慶偉、趙嬌: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政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