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小麥赤霉病防控研究團隊在《New Phytologist》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Landscape and regulation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and alternative polyadenylation in a plant pathogenic fungus”的研究論文。劉慧泉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路平為論文第一作者,該團隊江聰研究員、王秦虎副教授和部分研究生也參與了該研究工作。

禾谷鐮刀菌是引起小麥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由于現有的禾谷鐮刀菌參考基因組和基因注釋還存在較多錯誤和不完善的地方,研究團隊修正了禾谷鐮刀菌參考基因組中的組裝和序列錯誤,為禾谷鐮刀菌建立了一套全面完整的全長轉錄本注釋,這也是目前絲狀真菌中報道的最為全面和完整的轉錄本注釋。

利用新產生的全長轉錄本注釋,結合對不同發育時期的轉錄組學分析和基因功能驗證,該研究明確了禾谷鐮刀菌中可變剪接和可變聚腺苷酸化的發生動態,證明可變剪接和可變聚腺苷酸化作為一種統一的細胞重編程機制負責降低衰老和休眠組織中的蛋白產量,從而調控真菌組織衰老和休眠。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禾谷鐮刀菌中無義介導的mRNA降解機制對可變剪接產生的提前終止轉錄本并沒有明顯的轉錄水平調控,而是對正常轉錄本行使翻譯調控功能,mRNA 3’-末端加工因子不僅調控禾谷鐮刀菌可變聚腺苷酸化,而且調控可變剪接。

該研究成果不僅有利于促進禾谷鐮刀菌功能基因組學的深入研究,也為認識絲狀真菌可變剪接和可變聚腺苷酸化的復雜性和調控提供了新見解,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