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本位”視角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作者:崔海健
發(fā)布時間:2022-06-10 16:09: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道德與法治是中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和法治教育的基礎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肩負著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要尋求德育與法治教育的“最大公因數”,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要著眼于學生的“可能生活”,更要著眼于學生當下的“現實生活”。讓主體在場,引導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相關活動,促進學生形成道德與法治的具體感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的應然之舉。
一、主體生活:夯實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根基
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起點,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旨歸。學生的生活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它是“預先給予的、活生生的世界”。學生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每天與生活照面。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當鏈接學生的生活,回歸學生的生活。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源頭活水。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采擷學生生活中的、對學生有觸動、有價值的課程資源,搭建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學生生活之間的橋梁,進而深化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
比如,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的“選舉產生班委會”,很多教師都是讓學生回憶印象中最為深刻的班委會選舉,但這樣的回憶往往容易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因為班委會的產生,在不同班級有著不同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因為班委會的成立往往是在班主任的“授意”下完成的,是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活動。這樣的班委會的形成是一種“規(guī)訓”的結果,而不是“規(guī)則”意義的產物。這樣的一種選舉方式,無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容易讓師生“走過場”。在教學中,筆者將聚焦點放在班委會成員身上,放在他們一天的具體事務當中,如此學生就多了一雙發(fā)現的眼睛,多了一個會考量的大腦。當學生看到班委會成員維持課間秩序、組織大課間等活動時,他們會切身感受班委會成員的辛苦。一方面這是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是鼓舞、鞭策班委會成員更好地完善班級事務、工作等。通過來自生活世界的切身感受,學生對班干部的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同時他們也深深感受到在生活中要自覺遵守紀律,遵守班級規(guī)約。
有學者曾說:“要將學生從鳥籠里解放出來。”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的生活世界就是他們的廣闊天地。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學生能夠展開深度的認識、感受與體驗。生活世界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土壤,生活世界中的各種事件、現象都蘊含著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因子。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呈現生活場景,引導學生主動介入生活,對相關的事件、現象作出分析、評判,從而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
二、主體實踐:盤活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關鍵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許多教師都滿足于向學生灌輸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只是讓學生“說一說”“讀一讀”,這樣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強化了學生的道德認知,漠視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好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是“坐而論道”,而且是“起而行道”。道德與法治課程從本質上說,就應當是實踐的課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或者準實踐,主體實踐是盤活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關鍵。
道德與法治課程主編魯潔教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當是一個引導學生去探尋生活意義的實踐課堂。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也不能教會學生謀生的本領,但它能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生活。比如,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的“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許多教師都是向學生提供現成的材料,讓他們自主研究毒品為什么會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這樣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膚淺的學習。我們所說的主體實踐,當然并不是要讓學生“在抽煙中戒煙”“在吸毒中戒毒”,而是要讓他們學會主動搜集毒品有害健康的相關資料,讓資料成為學生親力親為的“第一手材料”,成為“鮮活的材料”,成為“有說服力的材料”,這樣的資料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材料,才更具公信力。
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從媒體、報紙等平臺搜集關于吸煙、毒品等具有重大危害的材料。通過學生親自搜集,他們發(fā)現所有的紙質資料和媒體視頻資料都指向“吸煙危害大,吸毒危害更大”的共識。學生收集材料、呈現材料的方式豐富多彩,有學生用文字說話,有學生利用圖文結合闡釋,有學生收藏了網址鏈接,還有學生下載了相關視頻等。豐富多彩的材料,讓學生不僅認識到吸煙、吸毒對身心的危害,更讓學生認識到吸煙、吸毒還會誘發(fā)青少年違法犯罪。在道德與法治實踐中,學生“知危害,明是非”,能樹立起他們“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意識。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認知不是“聞知”“說知”,而是一種“實踐之知”。道德與法治教學不是文字、概念的演繹,而是具體的感受與體驗。通過道德與法治實踐,學生能真切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的本質意義,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產生情感共鳴和認同,并將知識與行為結合起來,助推他們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三、主體感悟: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品質
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引導學生認識“我做了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應該做什么”等問題。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的鏈接,以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踐履,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敏感力、判斷力。在主體道德與法治實踐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主體感悟。主體感悟能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品質。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他們自主進行交流、研討、分享,從而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有更深的理解。
比如,教學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美麗文字 民族瑰寶”時,教師要著重引導學生認識、理解漢字熔鑄著祖先的智慧、靈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他們感悟漢字對世界文化的影響,進而懂得珍視祖國的傳統文化。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現代社會全球化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漢字,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搜集關于漢字的文化典故并進行交流研討。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讓學生輪流選擇一個漢字進行介紹。通過講述與分享,學生不僅能認識到漢字的演變歷程,而且還能了解到每一個漢字背后所蘊含的動人故事。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認字、識字,而是要讓學生深刻理解漢字的文化意蘊,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自覺地學習漢字文化、挖掘漢字知識。
漢字體現傳統美德,漢字反映傳統觀念,漢字傳遞古代社會訊息,因而漢字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美麗的漢字,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不僅是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漢字很早就傳入周邊的國家和地區(qū),中國的周邊正在逐步形成以漢字為媒介的“漢字文化圈”。通過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感悟漢字的意蘊雋永,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漢字的影響深遠。通過學習,學生深刻感悟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漢字正煥發(fā)著新的活力,因此學好漢字就是做漢語言文化的傳承人。
道德與法治課堂不是說教的課堂,而是生活的課堂、實踐的課堂、感悟的課堂。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引領學生的實踐,促進學生的反思和感悟。通過主體生活、主體實踐和主體感悟,道德與法治課堂已成為立體的、動態(tài)的課堂。主體課堂的建構,旨在不斷提升學生的學習力,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思考、探究,進而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主體性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讓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成為最富有魅力的旅程。
作者單位 江蘇省啟東市東海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