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下的中職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初探
——以“登高”題材古詩教學為例
作者:袁林濤
發布時間:2022-06-10 15:51:59
群文閱讀基于多篇同類文本展開,強調關聯課內外文本,將其用于中職語文詩歌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教師可以圍繞課本中的詩篇,創設文本體系。在開展群文閱讀時,要注意區分教學次序,先對課內的單篇文章展開賞析,再逐漸引入其他文本。從教學方法上看,要注重激發學生思考和表達的積極性,并幫助學生整理和擴散思維,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詩歌鑒賞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對中職學生的終身發展與全面發展意義重大。詩歌言約而義豐,對語文基本功普遍較弱的中職學生而言,存在較大學習難度。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運用群文閱讀的模式開展詩歌鑒賞,通過引進多篇近似文本讓學生獲得更多相關聯的閱讀經驗,以促進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本文擬以“登高”題材的古詩教學為例,探討具體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 立足課本內容,創設文本體系
創設文本體系是開展群文閱讀的基礎,是在教學設計環節要完成的任務。課外文本要圍繞課內文本組織,體現二者的相關性,進而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架。在高教版中職語文教材拓展模塊第一單元中包含杜甫詩作《登高》,本詩被后人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是此類題材古詩的代表作,具有很強的審美性,包含豐富的人文內涵。為幫助學生理解本詩,并以此為基點提升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教師創設了“登高”題材的古詩文本體系,除課內文本以外,還包含了杜甫的《望岳》、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在選擇課外文本時,要考慮兩方面:文本要與課文具備共性和同中之異,便于比較閱讀;選擇的課外古詩以語言淺易、篇幅短小為宜,以適應學生的能力基礎。
二、賞析課內詩作,構建學習基礎
群文閱讀的優勢不僅僅是閱讀量的增加,更要以單篇帶動多篇,再以對多篇的閱讀實現對單篇的深度理解。對課內文本的賞析,是開展群文閱讀的基礎,在此環節中要讓學生透徹理解單篇文本,進而初步建立起鑒賞同類文本的認知圖式。教師針對杜甫的《登高》一詩,依循如下三個步驟開展教學。
(一)引入創作背景
古詩詞創作于特定的背景之下,反映了詩人在當時歷史時空下的心情和際遇,是作者人生經歷的沉淀結果,只有獲得足夠的背景知識支撐,學生才能夠理解詩的主旨。教學杜甫的《登高》一詩時,教師先使用PPT展示杜甫的生平經歷,將其分為“讀書與漫游”“長安十年蹉跎”“陷賊與為官”“漂泊西南”四個時期,分別講解每個時期中杜甫的人生際遇,指出本詩作于第四個時期;同時引入關于社會背景的知識,重點說明安史之亂對唐代和杜甫個人生涯的轉折性意義。借助這種方式,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詩人的人格形象,為品析詩中的志趣做好鋪墊。
(二)解讀全詩內容
杜甫《登高》的內容包含同類題材詩歌的許多共性,對共性的感知要以對具體文本的閱讀為前提。在賞析課內詩作的階段,感知共性是隱藏的、間接的目標,而外顯的、直接的目標仍是解讀單篇詩作。教師引領學生逐句解讀本詩中的四聯,其中以首聯和頷聯為重點。在解讀過程中注重微觀剖析,說明“猿”“鳥”“木”“長江”等意象對于營造氛圍的作用,呈現本詩對仗工穩而富于變化的語言美感;同時重視整體感受,使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走入詩中畫面,體會意境的開闊與蒼涼。在解讀頸聯和尾聯時,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如對“萬里悲秋常作客”一句,教師請學生結合杜甫生平進行分析。最后,再以“詩詞翻譯”和“主旨歸納”兩個板塊,幫助學生疏通詩義和明確主旨。
(三)開展誦讀活動
教學杜甫《登高》的最后一個環節是誦讀。詩歌具有聲勢的美感,在誦讀中學生會感到句子仿若從己所出,在主觀上與詩人的思想情志融為一體。在這個環節,要讓學生讀出登高詩特有的意蘊來。在本課中教師進行誦讀指導:“孔子曾經說過:‘君子登高必賦。’登高則可望遠,望遠而致深思。請同學們將自己代入詩人的人生處境中,想象自己登上臨江的高樓,在誦讀中表現出詩中畫面的氣魄和詩人深沉的憂慮和苦痛。”開展誦讀活動,加深了學生對本詩的理解,而且憑借自主揣摩與品讀,讓學生對登高詩產生了個性化的認識。
三、逐步拓展文本,漸進提升能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教師灌輸的結果,而是學生自主建構的結果。在開展詩歌鑒賞教學時要重視區分梯度,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范圍內施教。對“登高”題材的古詩展開群文閱讀時,我逐步拓展文本,讓學生在吸收新文本的基礎上不斷調整和豐富原有的認知圖式,漸進提升能力。
(一) 初步拓展,開展比較閱讀
教師引入的首個課外詩篇是杜甫的《望岳》,本詩與課文同為杜甫所作。教師引導學生先對本詩開展閱讀,便于學生接受。學生此前已經具備了關于作者人格特質的知識,在鑒賞時更能夠把握關鍵。絕大多數學生在閱讀課外古詩時都面臨著文言字詞方面的障礙,所以教師將每首課外詩歌的內容與注釋并列呈現。對于《望岳》這首詩,師生先共同閱讀注釋,疏通詩義,然后教師提問:“《望岳》一詩為杜甫爬泰山時所作,也是一首登高詩。那么這首詩和《登高》相比,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在比較閱讀剛開始時,學生往往思路并不寬廣。教師要創設寬松的氛圍,引導學生表達看法,再逐步導思導學。師生的討論以對“鳥”意象的解讀開始,學生發現在《登高》中“鳥”與“猿”并列,是凄清的意象。在《望岳》中,“鳥”與“云”并列,是高遠的意象。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分別對比詩中的寫景句與抒情句,感悟異同之處。學生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望岳》詩以一個‘青’字表明景物充滿生機,但是《登高》以‘落木’表示景物凋敝悲涼”“《望岳》詩充滿了朝氣,表達理想抱負,但是《登高》詩情感低沉,有人生無可奈何的悲嘆”“兩首詩描繪的意境都非常開闊”“都是前部分寫景,后部分直抒胸臆”……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積極評價,以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討論,激發學生的審美靈感。
(二)適時梳理,形成鑒賞要點
對詩歌的鑒賞需要理性的指導,即能夠領會鑒賞的要點。引入《望岳》一詩后,學生在比較閱讀后評議了兩首詩的聯系和區別,表明學生對登高詩的類型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這種理解建立在閱讀即感和具體的語境基礎上,還沒有形成概念化的認識。因此,在課外詩篇閱讀中的首個環節結束后,教師幫助學生適時梳理知識,形成鑒賞要點。教師使用PPT展示了“意境特征”“思想情感”與“表現手法”三個要點。在講解中注重知識的歸并與融合,適時穿插學生剛才的發言內容,以促進學生理解。如對“表現手法”分析道:“從整體上看,作者可以使用‘以景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也可以使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從細節上看,作者可以使用鋪陳意象、整體描繪、對偶等手法。”適時的梳理,讓學生形成了鑒賞登高詩的知識體系,是助力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架。
(三)引入多篇,促進思維發散
登高詩的詩風自成一體,但又富于變化。學生只有靈活運用對鑒賞要點的認知以及敏銳的審美力,才能夠真正提升讀懂登高詩的能力。在群文閱讀的最后環節中,教師逐步引入了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和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此環節中,教學方式仍以問答和討論為主,教師通過提問、解答和小結來引導學生學習。在教學中,除了分析登高詩的相互關聯以外,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認識每首登高詩的獨特之處,以促進學生思維發散,讓學生發現美的多樣性。
如針對《登幽州臺歌》一詩,從“意境特征”方面分析,學生發現本詩意境蒼茫混沌,但是并沒有如《登高》和《望岳》中那樣寄意遙深的具體意象;從“思想情感”方面分析,學生發現本詩和《登高》一樣情感沉郁,是在登高處起悲思的典型作品,但表達的是懷才不遇之情,而無年老失意之悲;從“表現手法”方面分析,學生發現本詩未詳寫景物,全是抒發性靈。針對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有學生提出本詩的重點在于說理而非抒情,因此對于情景關系的分析對本詩并不適用。在課堂中,師生適時開展了討論活動,探討如何鑒賞這一類登高詩。在群文閱讀中,學生原有的認知圖式更加豐富,掙脫了思維的韁繩,對登高詩的理解力和鑒賞力不斷提升。
總之,詩歌鑒賞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難點,通過合并多篇同類詩作開展群文閱讀,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詩歌語言輸入,激活學生的自主學習力,讓學生突破學習障礙。教師要善選詩歌文本,再循序漸進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閱讀和互動中提升鑒賞能力。
作者單位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技工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