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情的“以學定教”作文教學實踐研究
作者:耿凌云
發布時間:2022-06-10 15:50: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難,難于上青天。常常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語文究竟難在何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想,但是大家一致認定的是,占據著語文半壁江山的作文便是那座難以攀登的高峰。
教師注重命題與立意,容易忽視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具體細致的程序化指導,無法顧及學生的生活積累和主觀體驗;以成績為標尺的刻板技術培訓,完全忽略人性教育和個體需求。寫作是一個慢功夫,奢望一蹴而就往往會適得其反。若是放任自流,不問結果,也會慢慢走向極端,將所有努力化為泡影。怎樣才能讓學生達到學有所得的境界呢?
一、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
要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成長,關注他們內心的情感需要。對于優等生,教師要鼓勵他們進行個性化寫作,提倡其自由表達,自然流露性情;對于后進生教師要培養他們寫作的興趣。寫作,應該成為學生的心靈日記。雖然他們資歷尚淺,閱歷不夠,但這也不要緊。寫作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我想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理解,即使面對同樣的風景,他們眼中也會有不一樣的景致。無論是什么樣學習基礎的孩子,只要經過努力他們都會在寫作中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在一次作文課上,教學內容是指導學生進行人物描寫的訓練,題目為“我們班的牛人”。上課時,教師對人物的描寫已經做了相應指導,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班級中的人物,在寫作中充分捕捉人物特征,展示其個性。不一會兒,便有一名同學站起來說:“我們班有一個牛人,看見人就上去擁抱,待人特別熱情,上課回答問題特別積極,總是把老師的話打斷,關鍵是他的牙缺了一顆,說話老是漏風。”這個同學邊說邊表演,課堂上立刻笑聲不斷。顯而易見,這并非是課堂教學想要達到的效果,但是站起來表達看法的是一個平時比較內向的孩子,作文常常300字左右就結束了,他能有勇氣站起來實屬不易。對待學生,教師要站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立場上,和顏悅色、心平氣和地與他們對話。倘若這次我給他否定答案或者直接批評,他可能再也不會站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了。但是我們遇到問題,也絕不能放任自流,所以這次的評判理應再次交給學生。
“你們認為他寫得如何呢?”很多同學給予了肯定,認為這名同學的小短文充分描述了人物特征,也有一部分同學持否定意見,認為他對人物牙齒“漏風”的描述有損形象。在討論中,他們慢慢學會了怎樣去緊扣人物特征去描寫。這樣的教學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無論描寫什么樣的人物,都不如描寫自己身邊的人,教師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寫作的積極性。在交流與探討中,學生無論寫作能力如何,都能在實踐中找到寫作的樂趣。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的長處,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寫作的評價,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文章的優劣,還要關注文字背后的那些活生生的人。
二、以學定教
教學生寫什么,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教什么”永遠要比“怎樣教”更重要。作文本該是“從心底唱出的歌”,我們究竟該教學生些什么,怎樣去教他們,作為教師在備課時要研究學情,學會讓學生自己做選擇,這便是“以學定教”。
(一)學生自主選取感興趣的話題
我們常常去寫“最喜愛的人”,無非是父母親朋,事例“一招吃天下”,無論變換什么樣的話題,都是同樣的人,同樣的事。有人曾做過調查,教師要求學生描寫自己最討厭的人,竟然發現學生所描述的人與自己所喜愛的人如出一轍,反倒情感更加深厚細膩了。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教學的材料該從哪里來?
不如我們先做一個問卷,了解學生內心深處的想法,他們想要告訴這個世界的究竟是什么,進而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故事。教師要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讓學生去參與,去感受,去表達,真切感受各種各樣的素材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比如,我們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不限題目,不限題材,寫一篇完全自由的隨筆,讓學生寫出內心深處最想述說的故事,描寫出自己最想寫的人,表達出自己最想表達的觀點。
教與不教,微妙而神奇的過渡。教的部分深入有力,直截了當,絕不拖泥帶水,不教的部分不硬性灌輸。王崧舟老師曾執教的作文課“親情測試”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首先讓學生寫出五個親人的名字,其次回憶與他們之間的故事,最后寫一段文字進行交流。活動的高潮在于“回憶”和“劃去”,學生不斷回憶與親人之間的故事,增加了學生的情感體驗,而在“劃去”的過程中,我們將這種體驗不斷加深,推至高潮。此舉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自我體驗,讓他們不斷回憶,將模糊的經驗逐漸細化,進而表達出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不是虛情假意的詞語堆砌。
(二)借鑒別人的寫作經驗
讓學生述說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樣才能做到“言之有物”。教師可以仿照大家常用的“頭腦風暴法”,促成學生的想象體驗。教師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個人”,這時你看到了什么?他們有的描述自己的心情,有的表述地球的環境,有的思念故去的親人。在不斷的思考中,這種還原性體驗,為學生提供了無數的寫作素材,一個個精彩、豐富、離奇、曲折的故事就這樣產生了。
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寫作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險,探險就要有冒險精神。平日里的寫作課,總是以學生接受指導,課下完成,課上進行點評的方式展開。教師也曾嘗試課上成文的方式,但是有半數學生并不能達到標準。語言難以組織是問題之一,少數學生一節課只寫了一兩句話,問題的關鍵就是素材匱乏。學生沒有觀察生活的時間和機會,單純依靠記憶儲備和閱讀積累,這樣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教學不能硬性切入
語文教學本就應將讀與寫結合在一起,在引領學生閱讀文章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將自己的感悟寫出來。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細細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和運用的修辭手法,然后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掌握寫作技巧。
在《草原》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問:“輕輕低吟一首綺麗的小詩是什么呢?”他們對一切充滿好奇。閱讀和寫作本就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于是,教師可以順勢提問:“既然是老舍沒有寫出來的詩,那就由大家去寫吧!”這是學生自己探索的題目。詩是天空,詩是大海,詩是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我們要有一顆善于觀察的心,如此才會捕捉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進而用鮮活的文字呈現在我們的詩句里。學生寫下了文字“翠色欲流的不是草原,而是你和我手拉著手奔跑的風”,學生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你看那遠處的羊群,就像天邊搖搖晃晃的云朵。它們一邊奔跑,一邊歡笑,跑進你我的眼睛里。”好的詩句層出不窮,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誦會悄然而生,學生還為自己的詩作配上了音樂。這堂作文課因學生的靈光一現,突然變得鮮活起來。學生通過讀詩、寫詩,充分感受到了詩趣,他們對生活有了美的感受,那便是作文的味道。
(二)“師生同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作文課上不僅可以拿出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甚至還可以拿出教師的下水文進行展示。“師生同題”,現場修改,讓學生感受參與的快樂,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選擇一名同學作為文章的主角進行寫作,對大家而言,這個人是親切的,具體可感,自然而然有話可寫。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會對這個人物仔細進行觀察,并挖掘人物身上的閃光點,如此便為寫作提供了更多素材。
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情,制訂不同的修改計劃,讓學生慢慢寫好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人物,每一件事情。當學生遇到困難時,再幫助他們找到癥結所在。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合作、相互討論,先給其他同學修改,再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如此他們之間都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自己“寫有所獲、學有所得”。學生熱愛寫作,是語文教師永遠的追求,我們將為之不懈努力,相信未來寫作教學必將開出絢麗之花。
作者單位 山東省墾利實驗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