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作文 幸福閱讀
作者:楊彩霞
發布時間:2022-06-10 15:49: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閱讀與寫作是小學語文中的重要環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作文往往是最讓學生頭疼的,因為學生在日常繁重的課業壓力下沒有時間實現有效閱讀,導致寫作文時“言之無物”。古語有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就像“米”,學生有效的閱讀才會積累到大量素材,在習作練習時才會“下筆如有神”。只有在寫作中獲得成就感與趣味性,才會促使學生閱讀更多、更好的作品。因此,閱讀與作文結合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策略。然而在對一線教師的調查中得知,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并未充分利用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與寫作分離的現象是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讀寫一體化具有一致性、完整性和融合性特點,對學生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其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統編版語文教材的主題編排方式和教師教學的主動性,在教學中設計讀寫一體化教學。
一、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整合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1.閱讀與寫作主題的一致性
在閱讀和寫作的整合中,主題的一致性是極其重要的,也就是說,要在閱讀與寫作中找到可以相通的點,這個點是整合的前提。就閱讀本身而言,是對外界語言的整合吸收,并轉化為自身可以利用的寫作素材,是實現外部輸入的過程。而寫作則不同,是輸出過程,該過程的順利進行是先有輸入,有針對性輸入,也就是所謂的主題一致性閱讀輸入。要想將二者結合,就必須遵循主題一致性。閱讀和寫作的融合,是為了教學而提出的一種理念和方法,因此在閱讀和寫作內容的選擇上就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而不是盲目進行輸入和輸出。只有在閱讀和寫作之間保持一致時,才能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融合點。以更多的目標進行教學,將學習的方法、思想和布局從閱讀中應用到寫作中,然后實現輸出。它反映了閱讀的積累和水平,使閱讀成為寫作的手段,寫作成為閱讀的目的,真正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完美結合。例如,統編版五年級“寫一個印象深刻的人”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這篇課文進行讀寫整合教學。教師在課前進行問題導入:“這篇課文是怎樣描寫王熙鳳的?”而這個問題的答案正是“寫一個印象深刻的人”教學中的重點,即描寫人物,我們應從語言、動作、外貌和穿著等方面進行描寫,這樣就實現了閱讀與寫作主題的一致性。
2.閱讀與寫作主題的融合性
在小學語文中實現讀寫融合性是實現讀寫整合教學的關鍵,在讀寫整合教學中,有兩種形式——以讀促寫和以寫促讀,這兩種教學方式的核心都是要將主題的融合性體現出來。在此過程中,閱讀與寫作相互配合,學生的寫作表達愿望被激發,進而形成原始寫作。在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形成閱讀動機,這時候的閱讀是具有針對性的。在這一系列教學過程中,寫作是為閱讀服務的。技巧、方法、構思、情感等,都是寫作教學的目標。另一方面,閱讀和寫作的融合還體現在教學環節的融合上。閱讀和寫作的內容合二為一,就意味著課堂教學過程也隨之合二為一,課堂教學的特征不再突出,閱讀課和作文課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界限,閱讀課即寫作課,寫作課即閱讀課,不需要單獨進行作文教學與指導,二者不分彼此,相互融合。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中,課后有這樣一道習題:文章在寫作上既關注了人物群體,也寫了每一位戰士,結合內容說說這樣寫的好處。這個問題明確指出了寫作手法中的“點面結合”,在課文的再次閱讀中,學生可根據這道閱讀思考題去感知寫作手法中的“點面結合”,并在自己的作文中進行仿寫。
二、快樂作文,幸福閱讀的有效策略
1.巧借閱讀,快樂仿寫
無論是何種文體,模仿都是寫作的第一步。小學生文學閱歷與生活閱歷都是有限的,因此我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量地閱讀優秀作品之后再進行仿寫。小學生寫作的最大特點就是——自由,這與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不謀而合。在教學階段,教師要防止學生機械性仿寫,照搬閱讀教學中的文章片段,應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驗、閱歷進行主觀能動性的仿寫。例如,在小學語文統編版三年級下冊《荷花》的教學中,課后有關于植物仿寫的練習題,文中作者也使用了很多修辭方法,因此教師可以進行以下引導:“文中作者是怎樣形容荷葉的?”學生1:“挨挨擠擠,像描寫人很多一樣。”教師:“這位同學說得很好,這就叫擬人手法,你們在描寫植物的時候也可以運用這樣的寫作手法,但是在描述的時候要與被描寫事物的特征相符,如果描述不當,寫出來的作文就會不切實際。除了上一個同學回答的挨挨擠擠,還有哪些描寫荷葉的語句?”學生2:“文中說荷葉像一個碧綠的大圓盤。”教師:“這位同學講得不錯,這種寫作手法我們之前有學過,有哪位同學知道?”學生3:“我知道,是比喻。”教師:“對的,是比喻,在寫作中我們可以將擬人和比喻手法進行結合,就像這篇文章一樣,這樣結合會使文章更加生動,即使沒見過的人也會感受到它的特點。”讀寫結合方式會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有效聯想,做到有的放矢,實現寫作的流暢性。
2.大膽閱讀,創新續寫、改寫
續寫、改寫的教學手法是針對小學中高段年級的學生來說的,這個年級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寫作經驗,重點要培養他們的寫作想象力與創造力。在改編課文、續寫課文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發揮,在上下文的合理邏輯上對課文進行大膽猜測,并付諸筆端,這是提升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有人稱、結構、體裁、敘述方式的改編,我們將第一人稱改為第三人稱或將第二人稱改成第一人稱,而不改變文章主題內容。內容的改寫,是指在對原材料內容的深入分析后,從不同的角度思索出發予以改寫。例如,在統編版四年級下冊《新龜兔賽跑》中,原文的中心思想是教導學生做事情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同時也告誡學生不要驕傲自滿。但在改寫中,教師可將原文的中心思想進行轉換,如引導學生想象:“兔子如果不是因為貪睡而耽誤了時間,而是因為在半路幫助了別的小動物,那么這個故事的結局又是什么?”學生1:“我會寫成兔子最后還是輸給了烏龜,但是烏龜卻把獎牌掛在了兔子身上,因為比賽有無數次,但是幫助別人,可能會使被幫助的人受益一生。”學生2:“我想寫成烏龜看見了兔子在幫助別人,于是就在終點不遠處等著兔子,等兔子追上來的時候和它一起越過終點,最后龜兔都贏得了比賽。”閱讀與寫作進行整合,不論是仿寫還是改寫,有利于培養學生文本材料的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文字的掌握和運用能力。
3.放眼課外閱讀,拓展寫作思路
寫作活動是一項綜合性實踐活動,涉及學生內部的多種心理因素,它不僅是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一種體現,也是他們思想認識水平、生活經驗、基礎知識等方面的表現,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綜合性展示。小學時期的課外閱讀是作文寫作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小學作為基礎教學階段,對以后的學習之路起到決定性作用。例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橋》中,教師根據課文進行“小小說意外結局”的寫作手法闡釋,如果直接解釋“文章為什么最后交代任務關系”會顯得很生硬,學生印象也不會深刻,但是如果進行課外閱讀拓展,就可以在知識框架上完善寫作手法,富有深意。教師可以在《橋》的閱讀基礎之上推薦學生閱讀《雪夜》,通過《橋》《雪夜》兩篇文章的對比,學生可以清晰地明白小小說的寫作特點——言雖簡但意無窮。在閱讀了一組課文后,學生感受到了結果的驚喜。但教師并沒有突然結束,而是引導學生找到相關句子,為結果做鋪墊,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情節安排的合理性。意外的結果不是突然出乎意料,也不是一個雜亂無章的文章安排,而是通過以前的鋪墊進行闡釋,具有合理性。另外,教師可以舉行課前三分鐘閱讀分享活動,利用每一節課前的三分鐘,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輪流上講臺分享自己積累到的優美詞句和精彩片段,時間雖短,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長年累月的積累一定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4.科學評價,延伸教學效果
使用正確的評價語言,學生可以真正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并增強自身的思維能力。任務是創新的過程,教師的評價也必須具有藝術性。評價應結合創新、積極性和動力性的特點,以擴大課后教學的有效性,保持學生的寫作和閱讀熱情,并實現獨立、快樂的寫作。
學生只有在主觀能動性的驅使下,才會實現寫作與閱讀教學的長效性,寫作和閱讀的快樂來自學生對于寫作技巧的把握,使學生在面對寫作主題時能想起自己閱讀過的經典文章并嘗試輸出,在得到教師的鼓勵之后會持續不斷地進行創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閱讀與寫作的技能訓練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離不開長年累月的持續練習,學生在寫作中獲得成就感與語感是長久寫作的根本。教師應創造良好的以讀促寫環境,使學生能從閱讀中獲得習作知識,真正能把閱讀中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寫作,進而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神木市第四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