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問題構建策略
——以高中語文教學為例
作者:王美智
發布時間:2022-06-09 15:59: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就教育學而言,從“教授主義”到“發展主義”,關于作業觀存在著不同聲音。“教授主義”起源于凱洛夫的教學理論,凱洛夫認為作業是教師檢驗學生知識掌握和技能學習情況的手段,作業的價值是“為教而作”,因此他將作業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發展主義”則把傳統教學中從關注教師的“教”轉向關注學生的“學”,在這一理論中作業獲得了更多的本體論價值,它將作業視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教師布置作業應該基于學生本位來設計和實施,作業的價值是“為學而作”。當然,如果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把“教授主義”與“發展主義”關聯起來,就能獲得一種多維度的作業觀:作業構成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信息、交流對話乃至塑造師生關系的媒介,作業的價值是“為教學相長而做”。
為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意見》的政策,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紓解家長“雙減”下的顧慮和焦慮,有效解決學生作業過重的問題,各級政府、教科研單位及學校都在積極主動探究“如何優化作業設計與管理”的問題,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高效學習、深度學習。關于這一問題,筆者思考如下:
一、作業布置體現課程理念
作業不是獨立于課程、游離于課堂的孤立存在,它是由整體課程模式與課程內容決定的,有什么樣的課程模式與內容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樣態和作業設計。作業是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的集中體現。教學中,教師不能就作業布置談作業設計,而是要追根溯源,在優化育人觀念與課程理念的同時,優化作業設計。唯有如此,才能促進教師設計作業的能力不斷提升。
國家就強化作業管理對學校提出要求,要求教師不能僅限于從“術”的層面去改變招式,應該從思想層面建立與學校課程相符合的作業觀,這樣才能讓作業管理改革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在課程探索中,要形成促進學生全面與個性發展、綜合育人實踐的教育教學理念,逐步實現教師對高質量作業的價值趨同。
二、作業設計問題審思的策略
作業布置既是鞏固課堂知識的重要渠道,又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優質的作業內容既能體現出教師的用心程度、教學精準度,又能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創新能力,進而落實學科核心素養。以高中語文為例,在進行“文學閱讀與寫作”和“整本書閱讀與研討” 教學時,筆者針對作業設計進行如下嘗試:
(一)讀寫結合,拓展學生的思維訓練功能
例1:多元解讀——《涉江采芙蓉》
設計作業為:《涉江采芙蓉》是一首隱沒主角的古詩,正因如此,才給了讀者多元解讀的可能,適合讀者再創作。主角若是男子,則有“一別心知兩地秋”的癡戀;主角若是女子,則有“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閨怨;主角若是游子,則是“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郁郁累累”的鄉愁;主角若是戰士,則有“十五從軍征,八十‘不’得歸”的悲愴……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大而化之,小則深之,一首小詩,隱沒了主角,便豐富了想象。同學們,你們怎么解讀呢?依據個人理解,完成400字的短文。
例2:涵詠體悟——《歸園田居》
設計作業為:東晉,于陶淵明來說是不幸的,畢竟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沒有得到實現。但是,于中國文化而言,卻是極大幸事,因為陶淵明為中國的文人樹立了一個偉大而又個性的形象——中國文人特立獨行而又對國家與社會充滿熱情。陶淵明“守拙歸園田”并不是他在現實面前敗退,而是他為了保護自己人格的完美,持守內心的樸拙,不愿意改變自己性格底色的純真與率性,見素抱樸!
那么,請同學們思考亂世文人精神歸宿為何?________,陶淵明的精神皈依之所。請補充完整前面的標題,查找相關資料,完成一篇600字的短文。
就兩篇“讀寫結合”的作業設計來看,不難發現,作業布置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一環,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補充。作業具有鞏固所學知識、發展學生思維、檢驗學習效果、發現教學盲區、促進應用拓展的功能。改革與創新直接關乎學生學習方式是否切實轉變,減負提質是否真正實現,影響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地。作業作為培養習慣、知識鞏固、發展能力和形成素養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主動自覺地“為學而作”的發展主義理念正在深刻影響著當下的教育教學改革,它逐漸改變了教師設計、布置和評價作業的理念與方式,豐富著作業設計的樣態。
(二)思維導圖,讓作業更具直觀性與趣味性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它簡單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
筆者在帶領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三國演義》時,讓學生將復雜的戰爭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如從覆滅的群雄中任選一個人物繪制一份“覆亡路線圖”;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戰爭發展線索——從幾次戰役看魏、蜀、吳的興衰。以第二題為例,指導學生從以下五點進行比較:時間、地點、對戰雙方、事件、影響。例如,兗州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四次戰役的思維導圖。
當然,除了以上兩種思考與實踐,教師還要發揮語文學科“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嚴禁以整套試卷或教輔書上的連續多頁內容作為家庭作業。除了書面作業要進一步強化情境創設外,還可以布置如配樂朗讀、班級辯論、閱讀分享、演講比賽、戲劇表演等強化思維與語言建構的作業和實踐活動類作業,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中形成語文核心素養。
喬納森·海特在《幸福來自對于人生的投入》中說:“人生就像種花一樣。自從我有了一個花園之后,我就明白,當一株植物出了問題,你不能只是想著怎么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關注整個環境。只要這棵植物還沒有完全枯死,那么你把環境收拾好了,改變土壤、陽光和水源,然后等待,一個月后,它就會活轉過來。”這又何嘗不是教育呢?“雙減”政策下,各級各類教育行政部門既要指導學校健全教學管理規程,強化教學管理制度,持續深化作業改革,優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師作業設計質量,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還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切實做到減負提質,致力探索更適合學生的作業模式和評價體系。
三、作業管理構建實施體系
沒有“雙減”前,作業設計與布置就存在,作業改革不僅僅是為了應對“雙減”,所以不必把作業管理緊張化、神秘化、對立化,我們應該以平和的心態使其趣味化、實用化、綜合化。學生作業負擔繁重問題既是成人造就,那也必然需要成人面對問題,思考探索,進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出應有的努力。
首先,加強學科組、年級組、班主任對作業的統籌管理,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作業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學校要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合理調控作業結構,切實避免機械、無效訓練,嚴禁布置重復性、懲罰性作業,確保作業難度不超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合理布置書面作業、科學探究、體育鍛煉、藝術欣賞、社會與勞動實踐等不同類型作業,充分體現“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其次,作為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基于交流共享資源而加強作業教研,協調好教研組和備課組的集體智慧。教研組和備課組應是作業提效的核心力量,作業教研要群策群力,作業設計的策略、標準、臺賬等都要彰顯集體的力量和個人的服從與配合。二是基于學生認知規律而調節作業難度,尊重學生差異而實現作業分層設計。高考招生的批次和中考的三大類型說明了學生學習能力是有區別的,學業水平是有差距的,生涯規劃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有關作業“必做+選做”的模式就極有必要進行探究與實踐。三是基于即時學情分析而創新作業類型,正確認識作業的整體功能。重視作業對課程教學的診斷、改進與調節作用,設計個性化作業,讓學生在“作業超市”中有選擇的余地和空間,使學生進步,讓家長滿意。
關于作業管理,既要考慮作業在完整學科單元內的縱向系統設計,又要平衡作業在內容、類型、難度、時間等維度的橫向系統設計,教師要做到提升作業設計理念的先進性,提升作業設計目標的系統性,提升作業設計內容的科學性。作業是教師備課、上課的雙因之果,是教師工作的體現,反映著教師當下的工作狀態,反映著學校對教師的管理,它是家校聯系的紐帶。學生的學習成績是結果性關注,作業則是過程性關注,國家關于“作業”小切口的選擇,大有深意。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教科局教研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