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課學案導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作者:楊建新
發布時間:2022-06-09 15:53: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案導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用學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一種教學形式。學案導學法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用學案作為課堂引導,因此學案的設置會對教學質量和效率產生重要影響。學案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方式的成敗。本文主要針對初中歷史學案導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究,以期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效率,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初中歷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現狀
在目前階段,實施初中歷史案例引導模式的條件是:要構建對應的研究案例,好的案例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初級階段設計學習計劃時,教師可以按照教學內容主要突出章節的教學重點,讓學生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鞏固所學知識點,引導學生針對不同學習內容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教師要按照教學目標拓展相關知識點,依據學生的認知實際設計相關的教學內容,要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下,多數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角度來設置教學目標,并且也不具備細化教學目標的能力,這非常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按照學習計劃指導的實踐要求,教師必須依據學生的特征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組織多樣的并且有效的教學活動,要充分發揮出因材施教的作用。好的課堂評價方法能夠有效推動學習計劃,傳統的評價方法并不是全面的,它忽略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在學習計劃指導模式中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鄉鎮初中的生源整體欠佳,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參差不齊,教學要求和教學策略難以把握,因此實施學案導學能有效破解上述難題,有利于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值得我們去認真探索。
二、初中歷史學案導學應采用的策略
1.根據教學實際,合理設計學案內容。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制作學案。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與歷史教學內容相結合,與教學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制作與設計學案。制作學案必須按照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編寫出相關的知識體系,然后引導學生展開具體學習,進而讓學生的整體知識結構更加清晰。在進行學案制作的時候,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深度思考與探究。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將歷史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而形成正確的三觀。
例如,在教授完“戊戌變法”一課后,教師做了這樣的敘述“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一場和平的維新運動以失敗而告終,歷史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要想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富強,依靠溫和的改良是行不通的,正因為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歷史呼喚著革命!20世紀初,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了政治舞臺,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那么這場運動的情況如何?產生了什么重大影響,這是我們即將要學習的知識,不過要到下節課了”。其實,一節課雖然結束了,但知識的空間并沒有關閉,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和研究空間,才能讓他們在課堂之外去延伸、去發掘,這是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需要下功夫研究的問題。
2.通過學案確定學習目標,突出學習的重點以及難點。教師采用學案導學的方式進行教學,通過學案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突出學習的重點以及難點。例如,在講解有關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確定的學習目標是:學習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等主要歷史事件的時間、結果以及意義,教師要著重講解中國社會性質發生的變化,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知識點,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注重教學的導入與實踐。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教師要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注重教學的實踐性。例如,在講解“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這節課的時候,教師把電影《甲午海戰》中一些比較精彩的片段作為課堂導入,利用電影的情節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歷史的實踐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他們思考與歸納實際生活中的事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在講解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參觀具有愛國主義的教育實踐基地,采訪抗戰老兵等方式,促進學生形成愛國主義精神。
4.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與探究能力。在目前學習計劃指導模式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學習,以此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進行分組,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小組之間的成員勢均力敵,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會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例如,在教授 “秦統一中國”一課時,當講到秦國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時,教師讓學生探究政治、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時事,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秦國加強中央集權的歷史,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思維能力與探究能力,同時提高學習效率。
三、初中歷史學案導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流程
1.情境導入(復習導入),整體感知。借助故事、名言,創設情境或提問上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2.自主預習,展示交流。學生預習學習內容,并交流自己收獲到的知識,展示預習情況;教師收集信息,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提高精講點撥問題的針對性。
3.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學生合作探究疑難問題,教師強調重點,講解難點,針對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全面細致的分析或講解。聯系學生或社會現實,結合歷史知識拓展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教育。
4.系統總結,深化提升。引導學生總結知識,總結答題方法與技巧,或構建知識間的聯系,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認識。
5.達標檢測,學會反思。設計對應檢測題、拓展性檢測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答題情況,學生反思學習中的不足、收獲和感悟等,以便更好地促進今后的學習。
6.課后反思。①上完課后,要求教師和學生分別在導學案的教學反思處寫教后記和學后記。②每隔一周,教師將導學案進行整理,裝訂。
四、初中歷史學案導學中需要改進的幾個方面
導學案的實施主要是指課上通過師生、生生間的交流,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疑惑,并完成重點知識的拓展認知和所學知識系統認知的過程,這是歷史教學的主要環節。具體實施中,我們要改進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組織形式的改進。結合小組教學,開展“兵教兵”“兵強兵”活動,形成組內互幫、組間競爭的良好氛圍,這樣有利于歷史課堂的合作探究與交流。
2.教學內容的改進。加強歷史與生活的聯系,認真落實新課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要求,把回歸生活作為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注重歷史課堂與社會經驗相結合,拉進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
3.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采取“交流助學—拓展深學—系統建學”三個環節。“交流助學”,包括組內交流和組間交流兩種形式,充分展示預習成果,交流疑難問題。“拓展深學”,突出教師“三講”,即學生提出疑問要講,知識難以理解要講,教師發現缺陷要講。“系統建學”,既總結知識,促進學生形成系統認識,又總結方法,提升學生歸納綜合能力。
4.教學手段的改進。加強媒體與教學內容的整合,充分發揮現代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增強課堂互動的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第二十四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