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應通過愛國主義和紅色文化教育,傳承紅色基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堅定理想信念,把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聯系起來,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延安育才紅軍小學在這方面做了整體設計和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學校始創于1937年,前身是黨中央、毛主席在延安時期創辦的一所中央保育小學,是一所誕生在黨的懷抱、成長在革命搖籃中的歷史名校。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踐行“堅持黨建引領,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的育人宗旨,加強黨的領導,狠抓教師隊伍建設,堅持“五育并舉”,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全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新時代教育。

筑牢紅色堡壘,賡續紅色血脈

學校創新管理機制,全面推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明確權責清單,細化工作職責,建設一支有凝聚力、有戰斗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新時代教師隊伍。學校黨總支利用國慶節組織黨員教師走進革命舊址學習參觀,重溫入黨誓詞,引導教師從紅色文化中汲取養分、凝聚力量,強師德、鑄師魂,努力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學校充分發揮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認真落實“雙培養”機制,將“雙培養”機制和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相融合,通過“青藍幫扶”、賽教、公開課、示范課等,將黨員教師培養成名師、骨干教師,將骨干教師發展成黨員和學校領導干部。同時,通過堅定信念鑄師魂、健全制度強隊伍、搭建平臺提素養等途徑,要求黨員做到 “六帶頭”,即帶頭講政治、講奉獻、講愛心、講團結、講擔當、講業績,使每一名黨員都積極發揮先進性和模范帶頭作用,爭做師德高尚的時代先鋒。

凝聚紅色精神,夯實教書育人根基

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提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是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學校堅持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教師隊伍的核心工程來抓,凝聚紅色力量,培養“四有”好教師。

堅定信念鑄黨魂。學校始終堅持以打造學習型黨組織為目標,通過“五堂課”“五融入”深入開展理論學習,即上好“示范課”,將理論學習融入思想建設;上好“網絡課”,將理論學習融入師生日常;上好“思政課”,將理論學習融入課堂教學;上好“德育課”,將理論學習融入德育主題活動;上好“實踐課”,將理論學習融入具體行動,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真正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

抓好思想筑防線。學校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嚴格落實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用主旋律和正能量涵養學校教育生態,守住網絡輿論的主戰場,把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度落細落實到各個層面、各個環節,確保意識形態工作不留空隙、不留死角。

多元考核強監督。以黨建強師德、以黨風促師風、以師風促學風,把師德師風與黨風廉政建設緊密結合,建立常態化師德教育制度,通過開展師德師風演講比賽、職業道德專題講座,組織黨員教師進行廉潔從教專題研討、師德宣誓、師德師風自查自糾,簽訂“三亂治理”責任書,引導廣大教師明確行為規范,堅守行為底線,樹立良好形象。

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立德樹人根本

我們圍繞“培養什么人,為誰培育人,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紅色基因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紅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學。學好黨史校史,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講好紅色故事,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志報效祖國;傳唱紅色歌曲,提升學生精神品位和文化素養;追尋紅色足跡,讓學生用心感悟革命傳統,激發愛國情懷;演繹紅色劇本,讓學生身臨其境,厚植愛國情懷;培養“小小講解員”隊伍,宣傳黨的歷史,弘揚黨的精神,傳播紅色正能量。

紅色基因融入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建黨節、國慶節,舉行大型《育才紅娃心向黨,禮贊百年鑄輝煌》《我愛你中國》紅色歌舞表演;利用清明節、烈士紀念日組織師生走進“四八”陵園,開展《學黨史、祭英烈、承遺志、跟黨走》主題紀念活動;利用黨日活動走進王家坪革命舊址、南泥灣、西北局革命舊址,開展《追尋紅色足跡,汲取奮進力量》《強國有我,請黨放心》等主題活動,進一步引導師生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堅定師生的理想信念。

紅色基因融入校本課程。由黨員教師牽頭組建“名師工作室”,開展“延安精神促進小學德育工作路徑”的研究,創辦了延安育才紅軍小學校報以及校刊《育才教苑》,傳播黨的思想,搭建師生學習交流平臺;編寫《延安歲月》《我是育才人》等紅色教育校本課程,強化校園文化建設,豐富育人內涵,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使紅色基因注入學生成長全過程,讓學生從小聽黨話、感黨恩,永遠跟黨走!

汲取紅色養分,助力改革創新發展

“雙減”是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直接指向“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教育本質。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六大舉錯”全面促進“雙減”落地落實,不斷提高育人質量。

抓好教師隊伍,提升育人能力。教師是落實“雙減”工作的重要執行者和推動者,是實現提質增效、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學校積極引導教師認識落實“雙減”工作的重要意義,從思想上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改變教育教學方法;通過完善“三級三類”骨干教師體系建設,構建 “集體+自學”“線上+線下”的教師培訓模式,搭建“名師引領”“師徒結對”“校際交流”“外出培訓”等平臺,打造高水平教師團隊,實現減負增效。

聚焦課堂教學,實現高效優質。充分發揮教學能手、教學骨干的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名師工作站、教互研組搭建平臺,積極開展“常規達標課”“優質高效課”“卓越示范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通過聽評課活動、學科賽教活動,以賽促研、以研促教、以評促提,深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加強作業管理,提升作業效能。以作業“減數量、提質量”為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緊扣學科特征,分層分類設計基礎性、探究性、個性化作業,探索形成“基礎+學科特色”的作業模式,豐富作業內容,滿足學生需求,并確保作業“不出校園”及每周一天“無作業日”,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真正實現作業負擔“減”下去,教育教學質量“提”上來。

豐富課后服務,滿足多樣需求。學校全面推行“基礎性服務+選擇性拓展”課后服務模式。“基礎性服務”即在放學后,組織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答疑解惑。“選擇性拓展”指堅持“五育”并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組織開展腰鼓、跳繩、足球、乒乓球、跳繩、合唱、舞蹈、小小講解員、繪畫、剪紙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學生的課后延時服務內容,全面提升學生素養。

聚力家校協同,共育學生成長。落實“雙減”政策,家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要積極引導家長認識到“雙減”的重要意義,協同學校從手機、睡眠、讀物、作業和體質“五項管理”入手,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我們開展了回家“三個一”活動,即一次家務勞動、一分鐘跳繩,一分鐘仰臥起坐,把學生學業負擔“減”出的時間,“增”在勞動實踐、體育鍛煉方面,促使學生在道德水平、認知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綜合發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改革評價體系,促進全面發展。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是教育改革中的重點,“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校圍繞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一核心,進行評價體系的改革,以“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全面發展,關注成長過程”為原則,從“道德品質”“身心健康”“學業發展”“藝術審美”“勞動實踐”等方面進行多元化、發展性、綜合性評價,變“側重學生成績”為“關注全面發展”,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紅色基因代代傳、春風化雨潤心田。學校將以“雙減”為起點,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以人為本,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興趣還給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童年還給學生,辦好讓家長、社會滿意的教育,為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者單位   陜西省延安育才紅軍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