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歷史學科特點 實現學科育人價值
作者:李樹全
發布時間:2022-06-08 16:39:0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主持人語
2022年,陜西省將全面使用新版高中歷史教材。如何用好新教材,充分聚焦歷史學科特點,實現學科育人價值,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如何通過“教、學、評”一體化改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在實踐中落實對學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如何在《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一核四層四翼”的整體架構下,科學、高效地復習備考?本期我們對這些教師普遍關心又亟待明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期能夠為同仁提供幫助。
——欄目主持人 李樹全
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其豐富、多元、詳實的內容在立德樹人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古今中外發生的歷史事件、出現的歷史人物,很多都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智慧,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是很好的育人素材。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聚焦學科特點,挖掘對學生成長有益的因素,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但教師如若罔顧歷史學科的特點,空談所謂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是很難對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的,也難以實現學科育人的目的。
下面,筆者結合實際教學,從六個方面談一談聚焦學科特點、挖掘學科育人要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方法。
一、落實整體意識,培育家國情懷
從分散走向整體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新航路開辟以后,人類歷史逐漸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特別是工業革命后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中外歷史的內在聯系,從而增強學生的歷史洞察力和使命感,使學生能夠從整體角度思考人類的命運,并進一步思考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從而對國家、民族產生真摯的情感。如果教師忽略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整體特點,學生的歷史認識就是碎片化的,不利于他們產生真摯的情感,也不利于他們產生深厚的家國情懷,甚至會使他們對歷史產生錯誤的認識。
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一課時,教師可以將鴉片戰爭時期中外歷史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較。鴉片戰爭時期的世界工業化潮流洶涌澎湃,世界聯系十分密切,而當時的中國日益走向封閉,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清政府還沉醉在“天朝上國”的夢幻中。學生通過學習就會認識到:一個民族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自我封閉,不能罔顧世界發展大勢。聯系今天,學生也會進一步思考,他們就會認識到:無論在何種情況下,中國一定要堅持對外開放,絕不能走自我封閉的老路。在中外歷史聯系中,學生關注國家、民族命運的情感自然而生,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愛國主義和理想信念教育嗎?
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關注當時的世界發展潮流,學生對鴉片戰爭可能會缺乏深刻、全面的思考,更不可能從歷史的角度思考今天、展望明天。
此外,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落實整體意識,要引導學生從世界的角度看中國,從中國的角度看世界,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使學生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以及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堅持貫通意識,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相應的歷史背景。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不能用孤立的、靜止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要樹立貫通意識,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歷史事件發展的內在邏輯,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和方向,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
例如,《毛澤東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課主要講述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歷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簡單地只講授這一內容,一定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近代中國思想發展歷程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中國近代百年思想演變的歷程中,理解近代中國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侵略,中國出現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學習西方技術到學習西方制度,最終到學習西方思想文化三個階段,但無論怎樣向西方學習,都沒有給中國社會帶來根本的改變。在向西方學習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面貌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一批優秀的中國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正是這一選擇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改變了中國近代百年屈辱的歷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內容與整個中國近代思想變化歷程結合起來,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中國近代思想發展有完整的認識,還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從向西方學習到選擇馬克思主義,這是歷史的必然。學生只有對近代中國思想發展歷程有了完整的認識,才能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方向。
一段時間以來,學校過于重視應試教育,對理想信念教育相對重視不夠,導致部分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或多或少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貫通意識,培育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這對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認識中國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為什么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踐行細節意識,深化歷史認識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樹立細節意識,要多關注歷史細節,從細節處觀察歷史發展的變化和特點,充分體現歷史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一切重大的歷史現象都是由一個個細節構成的。關注歷史細節,能使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更好地理解、認識歷史。首都師范大學葉小兵教授指出:“細節往往是具體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經逝去了的歷史重現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原狀,使學生感受歷史的真實。細節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使學生更加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細節還往往具有啟發性,可以引發學生的聯想、想象等思維活動,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例如,講授《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一課時,對中國為什么要開放這個問題,很多教師往往是用結論性的空話、套話進行表述的:經過十年“文革”,中國國民經濟停滯不前,所以要對外開放;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差距越來越大,所以要對外開放等。空洞的結論不足以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力,結論式的說教也很難讓人信服,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細節為學生分析中國對外開放的背景、講述當時中國赴西歐考察團的所見所聞、講述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的細節,學生對中國為什么要對外開放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如鄧小平訪問日本期間,坐上日本新干線,感嘆道:“快,真快!就像后邊有鞭子趕著似的!這就是現在我們需要的速度”“我們現在很需要跑”“這次訪日,我明白什么叫現代化了”。鄧小平訪日見聞,堅定了鄧小平實行對外開放的決心。這些細節性的講述,形象地說明了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對外開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還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務實、擔當的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
細節是事件的顆粒,過程的鏈條,雖然瑣碎、零散、無序,但積累和串聯細節可以重建現場,呈現進程;釋疑教材,點化課堂。蘇格拉底曾說道:“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恰當地運用歷史細節,為學生介紹豐富多彩的歷史,不僅可以使學生走進歷史、理解歷史、感悟歷史,還可以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落實人物意識,塑造精神品質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人物意識,要“眼中有人”,善于幫助學生從歷史人物身上汲取成長的養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歷史是由人演繹的,離開了人,也就無所謂歷史了。長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對歷史人物比對歷史事件更感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聚焦歷史人物,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人物的智慧,這樣學生就能夠“接近”歷史人物,走進歷史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例如,《挑戰教皇的權威》一課主要介紹歐洲宗教,內容非常枯燥。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地講授這些知識,學生就會覺得特別無趣,他們很難從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教師可以以馬丁·路德這個人物為抓手,帶領學生走近馬丁·路德,這樣不僅能夠破解本課的教學難點,還對學生的成長有所啟示。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馬丁·路德的心路歷程,介紹馬丁·路德如何從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轉變為天主教的叛逆者,學生對馬丁·路德不盲從權威的精神就會有深刻的認識;講述馬丁·路德的斗爭歷程,凸顯歐洲思想解放歷程的艱難,學生從中就能夠感受到一個宗教改革家的勇敢精神;講述馬丁·路德的晚年生活,將一個有血有肉的馬丁·路德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就能充分了解一個偉大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教師“眼中有人”,他的教學就是生動、鮮活的,這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及不盲從權威、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歷史學科擔負著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職責。關注歷史人物,從歷史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有助于學生制訂合理的人生目標,樹立責任意識。一個有著高度責任感的人,就會主動承擔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國家的責任。
五、保持批判意識,學會明辨是非
當前,“教教材”“唯教材”現象比較嚴重,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有批判意識,不唯書,不唯上,要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指導下,對教材內容進行必要的整合、拓展,要敢于質疑,善于質疑,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探究歷史的真實,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講授《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教師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講述這場運動的過程,講述這場運動對清王朝的沉重打擊,學生眼中可能只有“革命”的暴風驟雨,只有這場運動的血雨腥風,只有這場運動的過程。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屈辱史,又是一部走向現代化的歷史。教師如果從中國近代歷史向現代化發展的角度帶領學生審視太平天國運動,學生就會發現太平天國運動實際上是要建立一個理想化的小農經濟社會,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要建立的是一個新王朝。但如果從人類歷史向現代化發展的角度來看,太平天國運動與現代化潮流是背道而馳的。教師從歷史發展大勢帶領學生審視太平天國運動,不是要否定太平天國運動,也不會對這場運動的歷史作用和地位(對清王朝的沉重打擊)產生絲毫影響,而是為了使學生更全面地認識這場運動,更好地認清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方向,培養學生追求民主、文明等進步觀念的。如果教師不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帶領學生審視這場運動,學生的歷史學習可能會停留在知識記憶的層面上。久而久之,既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又不利于學生形成文明、進步的意識,他們就會逐漸喪失明辨是非的能力,這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很不利的。
六、強化時代意識,關懷人類命運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有時代意識,要站在時代發展的角度思考歷史,從歷史中尋找對時代發展、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的因素。意大利學者克羅齊曾說道:“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英國學者卡爾也提到“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從社會現實、時代需要出發,抓住歷史和現實的契合點,思考教學內容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實現歷史教學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歷史教學如果不能有效喚起學生對時代話題的思考,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
例如,《工業革命》一課最具有時代意義的話題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以及科技進步與人類社會的關系。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一系列發明至今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但第一次工業革命也帶來了非常嚴峻的環境問題——大氣污染、河水污染等,環境的惡化導致了疾病的流行。如1831~1832年,由于水污染等原因英國暴發了霍亂,造成約2.2萬人死亡。1848年,英國再次發生霍亂,死亡人數超過7.2萬。1854年,英國暴發了第三次霍亂,倫敦在10天中有500人死亡。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 19世紀中后期,英國開始以嚴格的立法來解決環境問題。通過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工業革命時期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了有效治理,泰晤士河變得水凈河清,倫敦也摘掉了“霧都”的帽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也同樣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英國這段歷史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熱愛國家、關心人類命運的思想品質。
教育就是生長,其本質是人的發展。也就是說教育的過程就是發掘人的天性、潛能及潛在價值的過程。如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發掘學生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話題。
作者單位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