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評價改革,關注教育公平
——淺思“雙減”下的“三個課堂”“課堂革命”
作者:劉 帥
發布時間:2022-06-08 16:04: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教育的三個屬性
教育有三個重要的屬性,就是歷史性、主體性和社會性。一般談它的社會性較多,主體性也會注意,但對歷史性的關注和思考少一些。
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戰略性等教育的特性都是從教育的社會性角度來談的。而教育的歷史性是指它的階段性、時代性以及時空延續發展的變化性與局限性。
談到教育的主體性,我們要認識到,教育是人類文明延續的手段,是人類從個體到種群認識改造自然界與社會的思想行為工具,它必然要遵循個體認識改造物質世界的規律,尊重個體成長中的發育規律、心理規律、學習規律、實踐規律,遵循規律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促進教育發展。
現在,有些課堂教學講“雙主體”,即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發展成長,教師也在育人中發展成長。
從認識論角度講,人類是以自己能理解的方式來認識世界的。比如時間的概念,一天24小時,1年365天,時間是記錄運動的坐標輔助線。部分物理學家講,時間就是運動,是人類為了更好地理解運動所形成的認識概念。時間具有一維性,記錄運動的先后。
從社會性角度講,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教育公平、民生工程等是教育發展的戰略與目標,包括: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高質量發展等。而作為一個社會性事物,教育具有一個從思想到執行的完備社會生態體系,有指導思想、價值體系、管理體系、制度保障、評價體系等。我們更加關注管理體系、制度體系中的內容。無論是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家長,還是社會、教育行政機構、學校等,都是這個教育生態體系中被動與主動的參與者。
教育的社會性也是在強調它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價值與作用。近代社會治理中,立法、行政、司法三權是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內容。在我看來,新聞輿論宣傳和教育兩項工作,都是開啟民智、傳承文明、影響社會、贏得民心的重大工作。
教育的社會性,強調的是它的群體性,關注的是它的架構、關系和范圍。
這三個屬性相互交織,不能孤立片面靜止地來看。教育的每一個方面,都應該從這三個角度,用全面的、發展的、普遍聯系的眼光去審視。
從教育發展的階段性和時代性
看“三個課堂”“課堂革命”
我們應從歷史、社會的角度,來看當前教育的任務(階段性和時代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報告中又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推進這個歷史性任務時,我們要認識到教育最終要服務于每一個活生生的學生,要使他們成才,助力他們實現人生價值,打牢知識基礎、能力基礎、價值觀基礎,要助力他們探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道路。教育是人追求真善美價值的社會工具。
回到“三個課堂”的建設,“三個課堂”是十九大以來陜西省追趕超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階段提出的具體要求,是在“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的旗幟下全面推進的教育改革。
《著力打造“三個課堂”推動陜西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指出,“三個課堂”的構建與融通就是要在新時期背景下,基于新理念、運用新方法、依托新技術,進行根植現實、面向未來的課堂革命,全面推進基礎教育從有質量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指出了“三個課堂”的教育形態要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賦予教育的新任務與新理念,要符合信息化時代科技發展賦予教育形態新的模式、手段、渠道,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要符合未來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我認為,“課堂革命”的核心工作是深入推進育人方式的變革。通過“課堂革命”的探索,構建適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學習模式、育人方法。在育人的過程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為重點,著重關注意志品質、勞動觀、幸福觀、創新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健康的身心與生活方式、社交能力、抗挫折能力、生命安全等方面的培育,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五育并舉”教育理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我在基層走訪,一些教師認為過去新課改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很好,為什么要變呢?這不是簡單的變,而是原有理念在實踐上的升華。
在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推進教育公平,均衡教育發展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時期,陜西省教育系統以“三個課堂”為抓手,全面開展“課堂革命 陜西行動”,是充分認識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階段新時代,教育改革從指導思想、價值體系、管理體系、制度保障、評價體系等方面被注入了時代的新內涵新要求,不能因循之前的體系模式慣性發展,要因勢利導,因時而變,不斷開拓創新。
我們把育人課堂的內涵從“第一課堂”推向“第二課堂”“第三課堂”,這也意味著,育人不能拘于形式地點。所以“三個課堂”的改革探索實際是推動育人方式從指導思想、價值體系、管理體系、制度保障、評價體系、辦學模式、育人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是更進一步的揚棄與升華。
關注改革,關注育人
當前,教育發展階段就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工作者應當關注改革,關注育人,關注評價改革、教育公平和“五育并舉”。
從最近的教育評價改革和“雙減”工作看,當前教育發展中的兩個重大課題,一個是消解資本對義務教育體系的異化,促進教育公平。另一個是在改革中,堅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的問題。
因此看待一些地方的“三個課堂”和“課堂革命”是否有成效,也要以是否推進落實教育公平和是否破除“五唯”評價方式作為評議標尺。
在育人方式上,要從教育規律入手。以思政課等三觀教育為主要載體,以“五育并舉”緊抓學科融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意志品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尤其是對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總之,關注“課堂革命”的推進,重點是關注育人方式從指導思想、價值體系、管理體系、制度保障、評價體系、辦學模式、育人方法等方面的變革,要關注它的變與不變。要以是否推進落實教育公平、是否破除“五唯”評價方式以及在價值觀培養、意志品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生命安全等方面的變革為主要參考點。
當然,檢驗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是立德樹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讓培養的學生在今后的成長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或者求得自我的自由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報刊社有限責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