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組種的小白菜已經破土而出了,特別有成就感!”

“我們自發組成了小隊,制訂計劃、明確分工,走上街頭展示才藝、售賣商品,再加上賣廢品,已經集齊了目標金額,能夠圓山區小朋友的微心愿啦!”

……


以學校為主體、以家庭為根基、以社會為助力,為勞動教育提供豐富的活動載體和實踐平臺,讓學生親歷真實的勞動場景,讓勞動教育在校園內外落地生根。這是陜師大實驗小學勞動教育的整體構想,在具體實施中,學校細化教育目標與內容,探索可視化評價方式,建立“蒲公英”學生發展一體化評價體系,助力孩子全面成長。

從“小課堂”到“大社會” 構建“全人”勞動教育體系

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只“勞動”那么簡單,陜師大實驗小學以學校為主體,整體規劃勞動教育。在“蒲公英”課程體系中,按照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成長課程三個維度,致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在勞動教育方面,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以生活勞動為抓手、服務性勞動為突破、生產勞動為補充,依托課程和主題實踐活動,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場所中,把勞動和價值塑造、成長取向結合起來,讓學校的教育更趨于全人教育。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培養“三維”勞動自驅力

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下,校內,學生通過招標、競聘等環節,參與到為午托生提供服務性勞動的行動當中來,每天負責打飯、盛湯、收盤子、收碗筷、擦桌子、打掃衛生等;在“綠野仙蹤園”里種植作物,動手動腦做探究;在“紅領巾”服務站,理貨、售貨;在廚藝(西點)、陶藝、花藝、剪紙等社團中,切身體驗不同形式的勞動。

在家里,不論是平時,還是“停課不停學”期間,勞動則是一門“必修課”。通過展示或評選,鼓勵所有孩子積極參與到日常生活勞動中來,打掃衛生、洗菜做飯,洗衣服、整理房間,為家人揉揉肩、捶捶背、端杯水……讓孩子慢慢養成日常勞動習慣。

走出校門,“圓夢微心愿”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全校2600余名學生自由組合為440個小隊,通過圓夢山區小朋友的“微心愿”,點亮自己的大夢想。書寫春聯、組織義賣,孩子們利用現有知識和技能,或自制小工藝品出售,或作才藝展示,或將自己不用的書本、玩具出售,再制訂采購計劃、捐贈物品,以這樣的方式奉獻愛心,獲得個人真正的成長。

占地百余畝的校外勞動實踐基地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屆時,在空間育人的課程理念下,師生們將走進真正的田間地頭,在廣闊的天地中揮灑汗水,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

通過親歷勞動過程,獲得勞動快樂、習得勞動技能、育得社會擔當,在這樣的“三維”驅動中,孩子們對待“過程有趣、結果有益”的勞動教育,自然而然地就從“要我做”轉化為“我要做”。

從“摸不著”到“看得見” 探索“可視化”勞動素養評價

如何將“摸不到”“賦分難”的勞動教育過程與勞動素養變得“看得見”“精準評”?自2018年以來,學校致力于探索形成評價學生綜合素養發展的體系。以“家長微信端、教師釘釘端、學校數據大屏”“成長手冊”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蒲公英”學生發展一體化評價體系,并在評價系統中,將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維度。以家長端、教師端等多終端記錄學生勞動過程,系統數據賦分,嘗試分析數據,將學生勞動素養變得“可視化”,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數據反饋與依據。這一系統自2020年應用以來,在一至五年級家庭中引起廣泛的積極影響,有效地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緊密連接,讓學生的成長“看得見”。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