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理念下“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育人模式研究
作者:安 玲
發布時間:2022-06-02 11:29:3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陜西科技大學是一所以輕工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作為西遷群體中的一員,“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是“西遷精神”在陜西科技大學的生動實踐。本文以陜西科技大學如何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即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求實創新、銳意進取的科學精神,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為研究內容,以為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目標,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對學校的學生工作進行思考、總結和提煉。學校構建了融合新發展理念及“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五三”育人模式,同時不斷深入推進“三全育人”,并在校內進行了扎實的實踐與探索,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 三創兩遷 大學精神 育人模式
教改項目:本文系陜西科技大學2021年教改項目《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育人體系探索與實踐》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1060511363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根植于大學的辦學實踐,包含著學校育人方針、發展歷史、傳統文化、地域特點、學術追求等,是被社會認同的基本特色和獨特氣質,也是在校園中可以時刻感受到的無形但又厚重的精神底蘊。“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是陜西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陜科大”)的創業史,凝結了數代陜科大人在辦校興校中所崇尚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濃縮了六十余年的奮斗歷程,激勵著陜科大人奮發進取,不斷推進學校可持續發展。新時代,學校應將沉淀下來的“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灌輸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其作為人才培養的動力源泉,促進大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點贊“西遷精神”,并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具有深刻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陜科大作為西遷群體中的一員,從1958年創建至今,歷經了三次創業、兩次搬遷、一次劃轉,始終秉承著以“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求實創新、銳意進取的科學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為內涵的“三創兩遷”大學精神鑄魂育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專業基礎厚實、工程訓練扎實、思想作風樸實”的優秀人才。“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是陜科大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將其融入育人體系是陜科大獨有的育人特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資源培養學生愛校榮校、扎根基層、創業奉獻的家國情懷。
新發展理念下“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育人模式的構建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教師可從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這五個維度出發,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與人才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形成與之相應的“五三”育人模式,激發大學生從愛校、榮校、興校到愛國、榮國、興國的熱情,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五三”育人模式構建如下:
1.以“創新”理念搭建三大育人載體
(1)第一課堂。“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可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將其融入專業教學,助力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2)學科競賽。組織學生參加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專業賽事,彰顯學校工科專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增強學生對母校的自豪感。(3)社會實踐。通過科技扶貧、科技下鄉等體現“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2.以“協調”理念統籌三大育人主體
(1)學業導師(班主任)。強化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其在教書育人中自覺踐行學校的辦學理念,重視對“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解讀、領悟和傳播,并用自身行為感染學生,推動“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育人功能的實現。(2)學生骨干。以學生黨員、干部、學優生等為核心,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與學生骨干培養相結合,在培養過程應注重精神實質的倡導。(3)優秀校友。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教育的同時,還會受到大學精神的浸潤、感染,學校可以優秀校友作為形象名片,為在校生樹立標桿和榜樣。
3.以“綠色”理念優化三大育人環境
(1)硬件環境。學校利用中國輕工業博物館、校史館等物質環境的教育力量,充分發揮其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文化內在同構、相互支持的作用。(2)管服環境。引導全體教職員工將立德樹人作為使命,以“年年都是服務年”的責任意識提升業務水平。(3)網絡生態。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新空間,學校應加強網絡陣地建設,用主流聲音消弭輿論噪音。
4.以“開放”理念豐富三層育人內涵
(1)銘記過往。“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根植于陜科大獨特的辦學實踐,知過往,而向未來,以學校以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獨特風格。(2)傳承創新。大學精神是變與不變的統一,不同的時代會賦予其不同的內容,教師應挖掘“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在新時代對使命責任、價值取向和創新精神的要求,不斷豐富“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時代內涵。(3)發揚光大。“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凝聚著陜科大人的價值追求和努力奮斗,要持續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與責任擔當,使“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薪火相傳。
5.以“共享”理念創設三個育人途徑
(1)資源平臺。“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是陜科大人的集體記憶和共同認知,每個人又有其獨特的大學精神印記,學校通過搜集、整理陜科大集體及個人的“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資料,形成了可共享的教學案例、音視頻及數據等。(2)學習團隊。組織學生以社會實踐、黨團日活動為載體,開展宣講、論壇、學習會等活動,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宣傳大學精神。(3)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內涵作為活動主題,創建文化品牌活動,可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作用。
“五三”育人模式實踐
1.育人載體
(1)學校高度重視第一課堂的育人載體作用,注重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以本科生班主任及學業導師為抓手,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融入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2)深入挖掘學科競賽的育人載體功能,利用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飛思卡爾”杯全國大學生智能車賽等學科競賽的優勢,提出“全員科創”理念,從學生入校即開展日常科創知識普及培訓,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增強獲得感和自豪感。(3)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載體效用,積極動員學生發揮專業特長開展社會實踐,引導并教育畢業生扎根基層、服務社會,身體力行踐行“三創兩遷”大學精神。
2.育人主體
(1)學校注重學業導師(班主任)的協同育人作用。全體專任教師擔任學業導師(班主任),并將該工作納入公共服務進行積分考核,同時不斷修訂并完善學業導師(班主任)的工作方案及量化考核辦法,通過政策支持、制度安排和監督評價等,建構起完整、持續的協同育人機制。(2)調動學生骨干的朋輩育人功能。學生黨員、班團干部、學優生等都是大學生中一批追求進步、思想活躍、行動力強的積極分子,是協助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可通過“三個一”工程培訓學生骨干,增強學生對大學精神實質的理解和踐行,以朋輩引領的示范效應擴大“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傳播廣度和深度。(3)深度挖掘校友愛校榮校的榜樣育人作用。學校充分發揮校友會的橋梁作用,通過聘請企業導師、組織校友座談會、宣傳杰出校友等多種形式挖掘校友在大學精神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強化在校生對“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3.育人環境
(1)重視蘊含大學精神的硬件環境。陜科大自咸陽市東遷到西安市,十六年以來,不斷優化、完善校園規劃建設,校園內除了建有中國輕工業博物館、校史館外,還有咸陽老校區、校史浮雕、校友林等講述學校發展歷程的硬件教育資源,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學習,使其在重溫建校歷史和發展的歷程中,體會大學精神的深刻內涵。(2)重視營造可體現人文關懷的管服環境。班子成員帶頭擔任班主任年級組長,業務領導干部全員納入“青苗”學業咨詢中心開展日常學業指導幫扶和學涯規劃引導,全體黨政干部發揮自身綜合優勢指導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3)重視建設弘揚大學精神的網絡生態。學校借助“點語箜聲”微信平臺、易班平臺、網絡文化工作室等,開設“科大說”“我在科大”等常態化專欄,通過講述陜科大不同員工、學生的故事,引起在校生的精神共鳴和文化認同。
4.育人內涵
(1)注重教育學生在了解歷史中銘記“三創兩遷”大學精神,組織學生赴咸陽開展“五老”訪談活動,讓學生從西遷老教師、老黨員身上體會扎根西部、默默奉獻的家國情懷和精神追求。(2)注重引導學生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時代精神的反映,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部分。”學校可通過黨建聯合共建、企業家論壇、企業導師報告等多種方式加強學生與社會、行業企業的交流溝通,促使學生的發展方向與社會需求相契合。(3)注重號召學生在接續奮斗中發揚“三創兩遷”大學精神,接過老一輩人“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忠誠于教育事業”的接力棒,助力學校追趕超越。
5.育人途徑
(1)創建資源共享平臺。在“文化科大”活動的推進過程中,師生盡可能大范圍地搜集、整理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個體科大故事,形成校史簡介、師生案例等資源庫,并通過易班優課等方式在網絡平臺共享給學生。(2)組建學習共享團隊。以校級樣板黨支部本科生第三支部為例,該支部成立了“青年觀察家”實踐團,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西遷老教師的形式探尋“西遷精神”,開展“三創兩遷”大學精神宣講活動,共享實踐體悟成果。(3)舉行文化共享活動。以“西遷紀念日”等重要節點為主線,開展“我給科大過生日”等主題教育活動,與學校“兩館”(輕工業博物館、校史館)聯合開展博物館館藏講解活動,營造愛校的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愛校情懷。
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五三”育人模式正是學校在新發展理念下將“三創兩遷”大學精神融入育人過程、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益嘗試,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育人運行機制。學校充分利用和挖掘“三創兩遷”大學精神這一重要教育資源,初步構建了“大思政”格局,人才培養成效顯著。該模式的構建為高校探索大學精神融合育人,教育引導學生在愛校、榮校、知校、強校中努力奮進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9(10):14-18.
[2]薄明華.大學精神與大學內涵式發展[J].嘉興學院學報,2018,30(1):130-134.
(安玲:陜西科技大學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