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路徑探索
作者:劉 婷
發布時間:2022-06-02 10:24: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四史”是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行培養,引導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關理論,并結合近代史和當前國內外形勢與政策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進行了簡要分析,從理論和歷史實踐結合、思政課程全局建設兩個方面說明了“四史”教育與思政理論課教學融合的必要性,探究了一些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路徑,并說明其可行性,以期對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夠提供一定幫助,使其對學生進行更加全面的培養。
[關鍵詞]“四史”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 實踐教學 教學策略
引 言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現代大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能夠隨時關注社會上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也會不斷接受各種信息的沖擊。大學生因缺乏社會經驗,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思想引領都會對他們產生不同方向的影響,如果學生接收到一些不正確的信息,可能會對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不利引導,因此,國家和政府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建設和思政教育予以高度重視。2020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指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過程,對豐富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調整思政課的教學實踐形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很大的益處,因此,高校加強“四史”教育,將其與思政課堂進行有機結合勢在必行。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重要性
1.有利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歷史相結合,加深學生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
在高校中,很多學生在學習時只知道啃書本,注重理論學習,而忽視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我國建設中時,不能生搬硬套,需要結合我國國情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學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如何與我國基本情況進行結合的,懂得我們的前輩是經過艱苦卓絕的道路探索才走出目前這樣一條光明大道的。在“四史”學習過程中,學習的都是一段段歷史中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事跡,學生能夠更加具象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國情結合后的實踐和探索。同時,在對于一些事跡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這些人物在黨和中國發展的關鍵時刻所展現的擔當和胸懷,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的思想和意識產生影響,能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對一些事情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使學生在“四史”學習中增強民族自信心。這些歷史學習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有那么多前輩在前面開辟出了道路,當代青年當然也責無旁貸。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引導,使學生在認真學習之后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我國國情相結合,主動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投入新時代建設中去。
2.有利于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當前,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這幾門課程雖然沒有直接講解“四史”的課程,但是每一門都與“四史”有不可分割的關系。雖然“中國近代史綱要”講述的是近代史,但卻結合了我國各個階段的國情,對我國每個階段人民的思想、科技發展情況和政治進行了分析,講述了人民思想的啟蒙,以及馬克思主義逐漸走入中國,最終在中國扎根,生長成蒼天大樹的整個過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概論”講述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馬克思主義一步一步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并不斷發展、改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是與黨史緊密相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也正是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發展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則是從歷史和社會生活中提取有利于大學生思想發展的內容進行教學,旨在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同時對學生進行一些法律知識科普,以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形勢與政策”則主要以國內外最新的形式和政策為授課內容,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于這些事件能夠有正確的看法,讓他們身處信息的洪流中仍能保持自己的立場,不被外界聲音所左右,成為一個獨立有思想的新青年。這些內容可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和思維,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思考,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從而能夠堅定信念,在黨的領導下繼續前進,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路徑研究
1.挑選“四史”中與知識點結合比較緊密的部分,充實課堂內容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上的知識和概念進行詳細講解,此時可以結合“四史”中比較重要的人物和事跡豐富課堂內容,與真實事跡相結合,還能幫助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理解。“四史”的相關歷史事件不僅可以充實課堂內容,還可以增加教學方式。比如能增加案例教學: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從“四史”中挑選與教學內容相關性較強的人物事跡,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講述,讓學生知道前輩人物的事跡,懂得他們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學習他們的精神。這樣的教學能夠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有趣,學生更容易接受,有助于學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個地方需要教師注意,由于學生的理論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牢固,有時會缺乏正確的辯證思維,歷史觀也存在一定問題,看待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成就不夠客觀。對此,教師在教學時需以正確的歷史觀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從正確的、客觀的角度看待我國的發展歷程,對我國的歷史和道路探索過程有新的認知。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專業課,理論和概念都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課堂內容的充實和課堂形式的豐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課堂上更加認真地聽教師的講解,對教材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知。
2.在線上和線下開展討論課程,帶領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可以在線上、線下帶領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理論課上的講解學生一直都在聽課、記筆記,這對于學生而言屬于知識輸入的過程;小組討論需要學生查閱相關資料,然后結合課本上的知識點和自己的理解一起參與討論,這也屬于知識的輸入過程;而要想把輸入的內容再輸出,就需要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進行內化,這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消化知識的過程。教師可以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討論題目,不設置范圍,學生如果要想參與討論,則需先了解與問題相關的知識,最后挑出自己感興趣的一部分作為發言內容,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多學習一些課外知識。進行討論時,學生可以針對問題中的某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對于學生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都是很好的鍛煉和提高。另外,小組討論也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每一個人都會發表不同的觀點,一方面可以補充學生的知識,另一方面,因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可能也會不同,學生可以在小組討論中學習到看待問題的不同方法,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辯證思維,從而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更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這對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在形式上,線下討論課注重面對面的溝通和思潮的交匯,而線上討論課則擺脫了時間、地點的束縛,學生和教師能夠更加方便地開展討論,對案例或者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
3.整合“四史”相關教學資源,進行實踐教學
除了小組討論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只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才算是真正將知識吸收了,才能夠真正理解知識中所講解的精神和思想內涵。
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實踐,如主題演講、紅色影視作品賞析、課堂情景設置和案例討論等。在進行主題演講之前,學生需要查閱大量“四史”相關資料,并對其中內容進行內化,找出最觸動自己的人物和事跡,這樣才能夠很好地將情感和內容表達出來。在進行紅色影視作品賞析時,學生應先認真觀看將要講解的影視作品,從其中找出與所學內容和“四史”相關的知識點,以及能夠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的片段,與同學一起討論。
在課余時間,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如開展社會調研、勤工助學、參加“青馬工程”研學和青年志愿者活動等。社會調研、勤工助學、青年志愿者活動能夠讓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從實踐中檢驗真理,體會理論知識所講解的內容,并將理論知識進行應用。而“青馬工程”研學則是讓學生在課堂之余還能系統地學習一些與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知識,用更加廣闊的知識面武裝自己。
現代網絡發展十分迅速,思政課教育也要緊跟社會發展步伐,可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形式更豐富、內容更多樣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線上討論課等形式進行教學。微課視頻長度較短,針對性較強,可以用來講解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或者進行單個案例的分析,
結 語
高校是為祖國培養高等人才的學府,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都將成為祖國的棟梁,成為建設祖國的主力軍,因此這些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政治理論都要在學校期間得到良好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高校應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引導學生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因此,對學生進行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教育是必需的,學生只有學習和研究了過去中國的道路,才能夠明確以后的方向,為祖國做出貢獻,努力推動新時代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月,張慧,王建.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論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115-116.
[2]溫泉,劉以沛.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論壇綜述[J].思想教育研究,2019(1):142-143.
[3]姚桂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采取啟發式教學的路徑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3):122-126.
[4]巨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路徑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1).
[5]宋淵淵,秦霜霜.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路徑——以山西省長治市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33-34.
[6]宋儉,廖玉潔.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20(7):24-29.
[7]沈夢茹,任兆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路徑探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3):150-155.
[8]董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嵌入式實踐教學的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7).
(劉婷: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