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畫一課”的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與實踐
作者:沈寶蓮
發布時間:2022-06-01 16:58:1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摘 要]紅色美術資源作為紅色文化資源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美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可借鑒的鮮活教材。借助“一畫一課”的生動載體,實現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機融合,構建“思政+美術”的教學模式,是提高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增強學生獲得感的有效選擇。
[關鍵詞]一畫一課 紅色美術 融入 思政課
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承擔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藝術人才的責任和使命。在美術院校教學中,可通過“一畫一課”的方式,將紅色美術資源有效融入各門思政課,構建“思政+美術”的教學模式,實現思政課教學創新,增強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程。
創新的緣起:
立足實際,緊跟時代,打造特色思政課
1.學情分析
緊扣學生實際是思政課教學創新的立足點和出發點。作為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特殊一族”,美術類大學生兼具個性鮮明、思維活躍的特征,但文化素養相對薄弱。他們擅長于感性的形象思維而缺乏理性的抽象思維,對思政課學習普遍存在畏難情緒,不喜歡閱讀貌似“大部頭”的思政教科書,對思政課教師僅講授概念、理論這種抽象而枯燥的闡述也不感興趣。在美術院校的思政課課堂上,教師常常遭遇“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尷尬場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美術類大學生更喜歡以生動、形象的美術案例表達內容嚴肅的思政素材,尤其喜歡能聯系美術專業實際、融入美術資源的思政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重視思政課的課程特點與美術類大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接受能力之間的反差,下功夫讓“高大上”的思政理論更“接地氣”,讓抽象化的教學內容更加“趣味化”,使學生更喜歡。教師可從教育對象的特點和實際出發,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教材內容進行創造性建構,通過“思政+美術”的教學改革,將紅色美術資源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構建切合美術生思維特點和接受偏好的“思政+美術”教學模式,消除學生對教材的神秘感、疏離感,使學生在思政課堂上“坐得住、聽得進”,既有“抬頭率”又有“點頭率”。筆者長期堅持在藝術院校的思政教學一線,深切地感受到全國統編教材為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但是,有一本優秀的教材并不意味著就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更不意味著就可以照本宣科。要提高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有思想高度、現實力度和情感厚度,能讓學生終身受益,教師必須解決教材體系的統一性與教學對象的特殊性之間的矛盾,構建能真正入腦入心的教學內容,將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把教材優勢真正轉化為教學優勢。
2.教情分析
教學改革,關鍵在教師。由于長期身處專業美術院校的緣故,美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師深諳美術類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接受趣向,同時還掌握了一定的美術理論知識,具有借助紅色美術資源進行思政育人的天然優勢。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現,美術院校的學生往往更欣賞、更喜愛“懂專業、懂美術”,能夠自如地借助美術案例進行思政課教學的教師。說到底,“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鑒于此,西安美院要求教師通過自學美術知識、觀看美術展覽、參觀美術館等方式了解和掌握美術基本知識,并通過集體備課、專題講座等途徑強化教師的美術素養,培養和提高教師借助美術案例開展思政課教學的能力。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從美術類大學生最熟悉、最感興趣的事物引入,如從美術作品和美術家開始,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用身邊的事例講述書本的道理,以此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做到“說內行話,講內行事”,在美術與思政的同頻共振中引導美術類大學生理解、接受、認同思政課堂中講授的理論,進而實現育人目標。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由于大多數美術專業教師在教學中很少涉及紅色美術,使得美術類大學生對紅色美術的認知度偏低。據調查,85.3%的大學生不知何為紅色美術,88.9%的大學生說不出3幅及以上經典紅色美術作品。這一不盡如人意的現實,促使美術院校思政課教師應更加著力于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機結合。
3.緊跟時代
增強思政課教學的時代性是實現思政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的必然要求。當今時代,移動通信已與互聯網完美結合,以快速、及時、簡短為特征的各種微媒體應運而生,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微視頻等新興的媒介,無處不在地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大學生作為對新事物、新媒體最為敏感的一個群體,自然會被洶涌而來的微時代裹挾而行。當前,在手機上使用各種微媒體瀏覽微資訊已經成為學生上網的主要模式。據調查,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占98.2%;愿意通過微信接受思政教育的占58.3%。因此,思政課教師要主動融入“微時代”潮流,借力強大的移動互聯網,使微信這種快速、及時、簡潔的媒介方式助力教學,讓思政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跟上學生變化的節奏,成為改進思政課“配方、工藝和包裝”的有效路徑。
創新的成果:
“一畫一課”實現了紅色美術資源與思政課教學的有機融合
1.“一畫一課”簡介
“一畫一課”要求美術類大學生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搜集反映或表現中國近現代以來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社會風貌和時代變遷的各種形式美術作品,描述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表現內容、藝術成就、社會作用和學習體會;探尋作者成長成才的人生經歷、藝術理想和藝術成就。“一畫一課”是以畫為主線,配以簡明易懂的美術點評和基于思政視角的背景知識解讀,以畫帶史,以畫代論,讓大學生在尋找作品、解讀作品中了解歷史、了解國情、學習知識、升華情感。教師將學生的作業進行篩選、整理和批改后,結合學生所選作品對應的教學內容,安排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以“課堂5分鐘”的形式進行講解和展示。同時,教師開通微信公眾號,以“一畫一課”的形式向班級微信群和微信朋友圈不定期推送。從2017年10月25日“蓮開有聲”微信公眾號推出“一畫一課”第1期以來,現已累計不定期推出優秀的學生作業380期,積累文字70多萬字,參與“一畫一課”學習的在校學生已有5屆,共近3萬人,學生撰寫的學習體會約有5萬多字,累計微信閱讀量(校內校外)達20萬人次以上,在陜西思政界和全國思政課教師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目前,“一畫一課”的創新探索已經在西安美術學院的本科思政課程《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陸續展開。
2.“一畫一課”實現了紅色美術資源的有效傳播
紅色美術資源是指以美術方式反映和表現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的歷史過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會議、戰斗場景、勞動場景、領袖人物、英雄人物,以及表現人民群眾具有正能量、感染力和凝聚力事件的美術作品和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愛國為民、崇德尚藝、德藝雙馨的紅色美術家的藝術主張。紅色美術資源從時間上來看,不僅包括革命時期,還包括建設時期;從內容上來看,既包括美術作品,如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漫畫、廣告、招貼、海報等,又包括美術家的感人事跡。西安美術學院創新教學改革的方向就是努力發揮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的積極性,充分挖掘、梳理紅色美術資源,對作品的藝術特色、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藝術理想、藝術追求等進行深入解讀,并通過“一畫一課”的形式在微信公眾號上向全社會進行傳播。這一創新做法使得藏在美術館和博物館里、印在畫冊和書本上、立在紀念館和廣場上的各種形式的紅色美術資源“活”起來、“火”起來,實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的囑托和期望。以“一畫一課”第180期到第291期為例,該校思政教學團隊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以黨史為重點的“四史”教育,設計推出“致敬延安魯藝美術家”專集,收集和整理了100多幅延安時期魯藝美術家創作的木刻作品,以“畫家簡介+作品分析+歷史鏈接+學思感悟”的模塊進行分析解讀,并通過微信公眾號向學生和社會推送。延安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藝術院校,延安魯藝美術家堅持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正確方向,在深入敵后、深入群眾的過程中創作出了永留史冊的木刻作品,成為紅色美術資源的典范。這些作品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擔當民族大義的初心使命和為人民服務的模范執政,記錄了邊區軍民堅定信念、堅持抗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通過“一畫一課”的傳播,使得這一張張散發著歷史溫度、彰顯著精神高度、體現著革命藝術家使命擔當的紅色美術資源,再一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實現了紅色美術資源的現代傳播和思政育人的效果。
3.紅色美術資源是高校育人的優質資源
紅色美術資源以審美的方式展現時代風貌、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社會生活,集審美功能、認識功能和教育功能于一體。在紅色美術資源中,英雄人物、領袖人物、普通百姓、重大事件、戰爭場景均有展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作品的創作者就是重大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在創作中傾注了滿腔熱忱,這樣的作品飽含思想力和感染力。“在紅色美術作品中,無論是版畫,還是油畫、中國畫等,都有著重要革命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事跡賦予的敘事場景和崇高的內容,并包含了美術家情感的注入,使畫面內容情節感人、構圖富有動感、視覺效果強烈,體現出一種壯美的崇高感。”同時,作為紅色文化資源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紅色美術資源是記載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的歷史畫卷,是中華民族篳路藍縷頑強地求獨立、求解放、求富強的偉大精神的真實寫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中華民族精神,既體現在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和奮斗業績中,體現在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國一切文學家、藝術家的杰出創造活動中。”紅色美術資源中所包含的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艱苦奮斗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等,與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所要達到的根本目標高度契合,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鮮活教材。不僅如此,紅色美術資源因其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和可視性而頗具吸引力和影響力,是美術院校思政課教學可借鑒的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能有效彌補思政課教材內容因極強的邏輯性、思辨性和抽象性而導致可讀性和接受性不足的缺陷,更符合“00后”美術類大學生的閱讀特點和接受習慣。教師應在充分認識和挖掘紅色美術資源育人價值的基礎上,通過“一畫一課”的創新探索,構建“思政+美術”的教學模式,實現紅色美術資源育人和思政課育人的同頻共振,是提高美術院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必然選擇。
創新的實效:
“思政+美術”的教學改革與實踐為高校思政課改革提供了“西美方案”
1.學生有收獲
“思政+美術”的教學模式,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無論是在美術資源的收集、整理和解讀過程中,還是在課外實踐作業的完成過程中,課堂內外的各個教學環節均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真正實現了思政課學習由“做客”到“做東”的轉變。如在完成“一畫一課”時,在教師和學生一起選定作品之后,學生主動到美術館、圖書館、閱覽室查相關資料,不僅要弄明白作品創作的構思、藝術特點、藝術風格和藝術影響,同時還要弄明白作品的創作時代背景、主題思想、作者簡歷、時代價值和社會貢獻等,在此基礎上,才能撰寫出具有一定邏輯性和理論性的賞析文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收獲是單純的課堂教學難以實現的。“一畫一課”的設計與美術類學生的實際高度契合,得到了學生的熱情響應和參與,他們積極認真地完成作業,并對自己的作業能否在教師的公眾號推出十分關注,由此也進一步親近了師生關系,達到了“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教師不是只站在講臺上宣講教材,“自說自話”,學生也不再是僅坐在下面“你講我聽”“你答我通”,雙方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在解讀紅色美術作品中學習了更多的思政知識,而教師在引入紅色美術案例中也掌握了更多的美術知識,師生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評價這是“最有特色的思政課教學形式”。學生紛紛表示,在參與“一畫一課”的過程中,懂得了美術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而流傳于世的原因;懂得了“作畫先做人”的道理;懂得了美術作品有為自己表達心聲的,更有為民族、為人民表達意愿的;懂得了藝術應該引領時代,服務人民的道理。
2.媒體有報道
自西安美術學院推出“一畫一課”以來,收到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同行和朋友的肯定和點贊,他們傳遞了一個共同的聲音:這是一個獨辟思政教育蹊徑的好創意!因為它充滿了藝術性和紅色文化的底蘊。2018年1月11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一畫一課”的開展情況進行采訪,并在隨后的陜西三級聽課制度報道中突出了“一畫一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2018年5月和2019年9月,陜西教育報刊社記者兩次來學校做深入采訪,通過課堂聽課、召開學生座談會和教師座談會等方式,對學校的“思政+美術”教學改革進行調研,先后發出2篇報道:《“一畫一課”新模式:西安美院讓思政課變得“藝術范”》和《西安美術學院:探索藝術與思政同頻共振的“美”》。以“一畫一課”為代表的“思政+美術”教學創新和實踐更是受到陜西省高教工委和教育廳的贊賞和肯定,2018年榮獲了省級校園文化建設二等獎。
3.同行有好評
“思政+美術”的教學改革開啟了運用紅色美術資源助力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先河。近年來,西安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應邀在重慶郵電大學、浙江理工大學、云南藝術學院、宜春學院、天津師范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吉林藝術學院、解放軍陸軍步兵學院、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郵電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院校主辦的省內外學術研討會上做創新成果介紹,也有不少兄弟院校來學校交流取經。目前,這一教學改革創新成果已在多所藝術院校和非藝術類的綜合性院校思政課教學中進行實踐,受到了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和一致好評。廣州美術學院借鑒以“一畫一課”為代表的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改革所推出的“品美術經典,學百年黨史”系列微課程、中央美術學院推送的“畫說美育”、西安理工大學團委推出“畫說黨史”、渭南師范學院推送的“美院美畫”等,均為學習和借鑒了本成果之后的產物,由此可見,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政課教學的創新與實踐具有廣泛的推廣性和應用性,且已產生了廣泛的推廣應用效果。今后,乘著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東風,基于“一畫一課”的紅色美術資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創新與實踐必將成為全國高校,尤其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聶建平.社會變遷視閾下高校紅色美術教育研究[J].西北美術,2017(2):38.
[2]沈永真.微信對大學思政課教學的影響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7):46.
[3]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1.
[4]馮民生,沈寶蓮.論紅色美術與中國美術史建構[J].中國文藝評論,2021(7):64.
[5]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1).
(沈寶蓮:西安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