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相遇 向科學更深處進軍
——記西安交通大學劉昌教授團隊
作者:李佳葆 朱凡煜
發布時間:2022-06-01 16:51:4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日,《自然》“新聞與觀點”專欄發表題為《甲烷可在所有活體生物中產生》的評述文章,針對活細胞內的甲烷形成機制作了重要分析與評述,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內外源性甲烷的生物效應,文章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劉昌教授和張靖垚副研究員。據了解,該專欄近10年來共發表來自中國大陸學者(團隊)的評述文章共20余篇,此次為西安交大科研工作者在該專欄的首次“亮相”。
對劉昌教授團隊來說,在《自然》發表評述文章并不是一次偶然,這來自于團隊此前在甲烷生物效應基礎研究方面積累的豐碩成果以及撰稿時團隊的智慧合力。“在論文的成稿過程中,李青霖等10余位在讀研究生全程參與討論和稿件修改,同時也得到了范曉暉、劉定新等20余位校內外教授的直接指導。”劉昌說,“我非常驕傲的是,正因為我們在甲烷生物效應研究領域提前邁出的一步,才有了現在評述文章的發表。流水不爭先,爭的是滔滔不絕。這篇文章的發表僅僅是團隊的一個新起點,今后,團隊還將繼續踏踏實實做科研,爭取更大更持續的突破。”
樹立科研自信,在國際學術舞臺貢獻中國智慧
“收到《自然》雜志的約稿,欣喜和壓力并存。”劉昌坦言,與發表論文不同,撰寫高質量的評述文章不僅要準確分析他人的研究成果,更要體現評述者的思想,提出該領域今后的研究方向。甲烷是世界上最簡單的有機物,科學界對甲烷的研究十分廣泛,涉及物理、化學、古生物等多個領域。因此可以說,劉昌團隊的成果是在學科交叉的沃土上綻放的絢麗之花。
然而,在約定時間里完成一篇頂級雜志的評述文章也絕非易事。2021年12月21日,在收到約稿任務后,劉昌教授團隊在第一時間組建了8人專班小組并迅速分工,張靖垚為主要執筆者,小組成員白天廣泛查閱相關文獻、進行高強度的寫作;晚上召開討論會議,碰撞思想的火花,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當時也是新冠疫情抗疫工作最吃緊的時候,白天臨床工作壓力非常大,討論組的會議只能安排在深夜,每次討論結束基本上已是凌晨一兩點。靖垚和整個團隊做出了很多努力,他們嚴肅高效、一絲不茍的態度也讓我頗為感動。”劉昌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該篇述評源自于《自然》同期刊登的德國海德堡大學弗蘭克·開普勒教授團隊所發表的文章。作為該文章的四個審稿專家之一,張靖垚參與文章審稿及發表的全過程,從而同《自然》結緣。弗蘭克·開普勒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顛覆了傳統研究中甲烷只在嚴格厭氧環境下由產甲烷古菌經酶促反應產生的認知。劉昌教授團隊是國際上最早開始甲烷生物效應研究的團隊之一,以弗蘭克·開普勒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結合課題組前期的研究結果,創新地提出內外源性甲烷的生物效應及其未來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潛在發展方向,指出甲烷醫學在體外診斷領域、臨床應用及大健康方面有望實現轉化落地。張靖垚說:“雖然接到審稿和約稿邀請很意外,但是這激起了我們團隊的強大斗志——我們中國科學家的智慧絕不亞于國外,在科學研究領域,我們最先應該做的是樹立科研自信、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然后踏踏實實地踐行。”
正如馬克思所言:“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在《自然》專欄的亮相絕非巧合,而是劉昌教授團隊前期潛心積累的科研果實,是他們向科研山巔進軍的嘹亮的沖鋒號,是“離國際學術舞臺中心更近一些”的有力實踐,這份科研的初心與擔負的使命也將助推西安交大朝著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大步向前。
牢記從醫初心,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自1987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原西安醫科大學)以來,劉昌在醫學領域已經跋涉了35年。1992年畢業后,她入職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原西安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從事外科學工作。談到踏上醫學道路的緣由,她微笑著說:“是出于熱愛吧。醫生們往往‘逆天行道’,對抗的是生老病死的‘天條’,尤其是外科,成則愈,敗則傷,我們必須要對病人的生命健康負責。看到治愈的患者發自內心的笑容,我更有力量在從醫道路上前行。”
熱愛帶來的力量,成了始終如一的堅守。從畢業時為數不多的外科醫學生,到國內知名的肝膽外科專家,再到醫院副院長,劉昌從未停歇奮斗的腳步。外科臨床工作負荷大,對醫生的體力、精力要求很高,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家常便飯,在手術臺上度過了無數個日夜,但她覺得一切付出都很值得:“現在各方面科學技術都有了很大提升,原來4、5個小時的手術現在只需要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相信我們的醫學水平會更上一層樓。”
早在2014年,她開展了全球首例改良ALPPS手術治療復雜肝臟包蟲病,并摸索出復雜肝臟包蟲病的綜合性救治方案,收獲了藏族同胞的信賴和感謝。基于此類手術的完成,她發現外科手術后的圍手術期管理,也是患者康復的重要環節。基于此,她牽頭創建了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科ICU,牽頭打造技術過硬的外科重癥團隊,為大器官移植及復雜外科手術圍手術期管理作出保障和支撐。與此同時,她發現早期團隊一直致力于腫瘤學研究,而國內腫瘤學領域研究頗多,反而對那種更常見、致死率較高的腹腔感染關注度卻并不高。“病人需要什么,我們就去研究什么。”劉昌便毅然地將腹腔感染作為團隊進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長期以來,國內醫學界以歐美國家定期更新的腹腔感染治療方案作為指南,然而其方案并不完全貼合國情及患者病情。劉昌帶領重癥團隊經多年臨床觀察,通過大量病例分析和實驗論證,2017年在國際國內首次提出“泛復雜腹腔感染”概念和“腹腔感染分區”理念,得到國際、國內相關領域專家的廣泛認可。
多年來,她致力于復雜肝膽胰疾病以及腹膜后腫瘤的手術治療。在復雜腹腔感染、肝臟移植、老年圍手術期治療與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是陜西省器官移植關鍵技術創新團隊帶頭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項,發表論文200余篇。參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陜西省、西安市多項科技成果獎項。
“大醫精誠濟蒼生”,劉昌從未忘記“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職業誓詞,始終用實際行動踐行對生命的敬畏。她說:“國之所需,我之所向。我會繼續帶領團隊弘揚西遷精神,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為服務健康中國作出貢獻。”
探索人文教育,培養有溫度的醫者
2020年,劉昌憑借出色的工作水平和科研能力被評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衛健委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她帶領的團隊在科研及臨床治療中碩果累累,面對這些獎項和榮譽,她卻說:“我認為最有意義的榮譽是把學生培養為可以獨當一面,有靈魂、有溫度的醫者。”
劉昌十分注重對學生的醫學人文教育,從2000年就開始思考培養學生臨床人文崗位勝任能力的路徑,以推動構建醫患之間彼此信任的環境。在日常的教學中,她將思政教育與“道術、仁術、學術、技術、藝術”培養相融合。她感慨地說:“敬畏生命,敬畏健康,敬畏職業,這是作為一個醫生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素養。”
2014年,劉昌擔任醫院教學副院長,她強調要把醫學人文教育作為醫學生培養的重要內涵。自2016年起,她開始為規培學員、實習學生和青年醫師開展醫學人文講座。2017年,劉昌組建了醫學人文課程團隊,構建了醫學人文課程體系。這支由權威醫學專家、大學一線教師、醫院科主任、臨床醫生共同組成的隊伍,研究形成了涵蓋人文態度、人文思維、人文知識、人文技能的整體化、體系化的課程體系。劉昌認為:“醫學人文課程要站在適應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高度,以更開闊的視野,用更科學的方法,培養具有交大醫學品質和文化、滿足時代需要的優秀醫學人才。”
2018年11月,由劉昌主持開設的醫學人文課程上線,內容包括醫患溝通、醫學美學、醫學法學等9大內容20個實踐案例視頻。在課程中,經常會有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和第二附屬醫院的一線工作者“現身說法”,將親歷的醫患案例引入課堂,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人文精神和職業素養。截至目前,該課程已在中國大學MOOC和學堂在線兩個平臺各開課4輪,選課人數超過2.5萬人。
除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劉昌還常常教導學生:“要注重實踐積累,以誠信的態度求真求善求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劉昌也十分重視對學生科研好奇心的引導,她說:“希望在醫學道路上跋涉的‘后浪’們保持好奇心,發現身邊的問題,勇敢克服困難,在醫學求索路上大膽追逐夢想,成為有溫度的醫者。”
劉昌在抗疫一線
“成為有溫度的醫者”的信念也一直鞭策著劉昌自己在救治患者的一線崗位上沖鋒陷陣。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劉昌組織成立新冠疫情科普小分隊,用視頻、圖畫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制作了新冠疫情科普內容,為抗疫營造科學的氛圍。2021年歲末,疫情在西安再次暴發,她帶領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重癥醫療隊第一時間駐扎在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醫院全面接管胸科醫院后,作為醫療救治組組長創新性地提出“334”醫療救治模式,實現了對醫療救治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顯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時光流轉,初心不渝。35年前望著宿舍樓外黑板上寫著不同醫院招聘需求卻堅定地選擇外科學的那份純粹,一直伴隨著劉昌的從醫之路,而對于救死扶傷的熱忱將帶著劉昌和她的團隊飛得更遠,飛得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