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第三屆(2020—2021年)陜西省基礎教育創新型資源建設課題《基于培養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微課應用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編號:ZYZX2020112CX。


初中地理是涵蓋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的交叉類學科,既有理科的邏輯性、理論性,又有文科的靈活性、生動性。為培育初中生核心素養,教師可依托微課幫助學生全方位、深層次地理解地理知識,以培養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自豪感、國家使命感,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有用人才。本文簡要分析了初中地理微課的模式,研究了應用微課的積極意義,探究了培育初中生地理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在初中地理中應用微課的模式

微課誕生于互聯網時代,是新式教學理念與先進教學技術的有效結合。傳統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教師輔助學生記憶、理解、鞏固學生所學知識,雖然對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學習成績有一定幫助,但受時間、空間等因素影響,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與學習習慣。而微課既能詳盡地解釋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能突破空間限制,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方式。微課突破了時間限制,極大地提升了教學的隨機性、靈活性,可以將地理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給學生,能夠強化地理教學的效果。如果教師能夠正確認知微課的優勢,將其與核心素養培育相結合,就能夠進一步推動地理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微課對初中地理教學的積極意義

1.增強地理教學的趣味性及靈活性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初中生受努力程度、學習興趣、認知能力、知識儲備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地理成績存在很大的差距,他們的圖表分析能力與區域認知能力也有一定差異。因此,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多元化的微課教學資源,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還應利用新穎、生動、趣味性十足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教學重難點內容,以此拓展學生的視野。當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認知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直觀地將趣味性十足的視頻、經典教學案例展示給學生,以鞏固學生所學地理知識。簡而言之,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微課,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又能切實地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2.增強地理教學的便捷性及有效性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微課時,應明確微課的特點在于對應某項地理知識,具有極強的針對性。教師可透徹地講解具體知識點,讓學生明白地理知識的內涵與內在邏輯。同時,學生也可以依托微課視頻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薄弱環節,運用微課進行預習、學習、復習,以此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微課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運用微課視頻學習地理知識。

微課能夠突出教學重難點,可以幫助學生高效地預習和復習,形式非常新穎,直觀形象,能夠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便于學生完善自己的地理知識體系;學生播放微課視頻時,可以通過慢放、快放、前進、倒退、暫停等功能自由控制微課的播放時間、播放速度,重點學習自身所需地理知識。此外,教師錄制微課時常常會選用較為新穎、獨特的切入點,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長時間地將注意力保持在微課上,這對提升地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有著很大的作用。

三、應用微課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策略

1.有機融合課程內容

第一,教師可以結合初中階段各學科的特點,將地理與其他文化課程相融合。例如,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有機融合歷史課程內容,但不能簡單地堆砌、羅列地理知識,要深入研究兩個學科的共通之處,優化教學方法,收集有用的教學素材并錄制微課視頻。同時,教師還可引入多元化教學方式,從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方法掌握、知識儲備等角度錄制微課視頻,這對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有很大的作用。

第二,教師要深入分析湘教版地理教材,從中了解其與歷史課程之間的補充、互通關系。其中,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世界的語言與宗教》一課要求學生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識及主要分布區域,而歷史教材要求學生了解道教的產生及佛教的傳入。通過對比,教師從中就會發現地理學科知識比較側重于空間分布方面,而歷史學科知識更側重于宗教產生的背景原因,上述兩門學科既相互補充,又相互聯系。在講授宗教的地理分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宗教形成的原因,在了解宗教形成的原因時,學生需要了解宗教的空間區域分布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湘教版地理教材錄制微課視頻時,要充分注重學科間的關聯性、交叉性,有機地將其他學科知識與地理課程進行了融合,既能夯實學生基礎知識,又能加深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應積極與各科任教師進行溝通交流,找尋地理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共通性,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例如,歷史教師講解《鄭和下西洋》這部分內容時,可以為學生介紹一些與地理相關的知識,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三,教師還應對湘教版教材的內在邏輯進行梳理,并與其他文化課程的內在邏輯進行對比。歷史課程中有很多內容與地理課程有著較高的關聯度,如歷史背景、區域發展、歷史變化與自然環境均有密切的內在聯系。鑒于此,教師可以將初中歷史課程與地理課程進行有機融合,并錄制成微課視頻。整合各學科知識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學素材,完善學生的認知體系。同時,教師可以依托微課視頻融合多學科知識,讓學生利用有限的時間觀看微課視頻,快速建立相對完善的核心知識體系。

2.創新微課應用形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教師圍繞湘教版教材進行教學時,更依賴于灌輸、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間、師生間缺乏交流互動。鑒于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應用微課時,不應被固定的教學模式所局限,而應創新微課的應用形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要為學生創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教學活動,多形式、多角度地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授湘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東北地區地理位置》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應運用互聯網搜索與東北三省相關的資料,拓寬學生的視野。可以重點圍繞北大倉、林海雪原、白山黑水等收集資料,利用圖片、文字等素材錄制相關視頻,讓學生初步了解東北三省的地理特點。同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搜尋黑龍江、長白山的影像資料,讓學生了解白山黑水與黑龍江、長白山的聯系,有機融合東北三省與白山黑水概念;結合林海雪原的概念,收集張廣才嶺的影音、圖片資料,依托微課向學生講述林海雪原所發生的戰斗往事,描述解放軍戰士的英勇事跡,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上述元素的微課,學生可清晰、直觀地感受林海雪原、北大倉、白山黑水三個景象,并能夠透過上述景象了解東北三省的地理特點。教師在微課視頻中穿插的美景、故事、趣味影音資料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完成上述準備活動后,教師還可以將微課應用于課堂導入環節,讓學生初步了解東北地區的地理特點。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圍繞微課視頻中的趣味元素進行討論交流,鼓勵學生講述自己眼中的東北地區,描述自己想象中的林海雪原、白山黑水,這樣既能夠增加生生、師生間的互動,又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強化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有很大的幫助。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為了強化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教師應將和諧人地、和諧自然的關系滲透到微課中,還應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使其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理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不同地區與國家的知識滲透到微課中,以拓展學生視野,引領學生了解多元化的地理知識。換言之,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運用微課時,應注重學生使命感的培養,以增強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例如,在講授湘教版地理《氣候》這部分內容時,多數學生無法快速掌握“降雨量地圖”“等溫線地圖”;在講授《地形》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很難快速理解“等高線地圖”。鑒于此,教師可針對“降雨量地圖”“等溫線地圖”“等高線地圖”錄制微課視頻,由粗到細、由淺至深地逐漸培養學生的識圖、讀圖、用圖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適當地從教材中篩選一些典型例題,利用微課對學生進行講解。值得注意的是,為了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錄制微課視頻時,教師應將生活元素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七年級地理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教師可發揮微課視頻的優勢,為學生播放能夠體現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風俗人情的視頻,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八年級教師利用湘教版地理教材進行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從地圖上了解各省份的位置,了解各省份的地理特點。由于上述知識點在考試中大多以小題目的形式出現,為加強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認知,教師錄制微課視頻時應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學生遇到不懂的知識點時,可以借鑒教師制作的微課視頻,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相關知識,了解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進而獲得成就感。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激勵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協作,共同建立趣味性十足、生動的地理課堂教學氛圍,還要發揮微課視頻的教學優勢,強化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4.將微課模式應用于不同課堂階段

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應用微課時,要確保微課的效果。

第一,課前應用階段。課前階段主要包括備課環節與預習環節,這個階段主要是為了開闊學生的視野,強化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在這個階段,教師應利用課余時間分析、篩選、收集、整合具有教育價值的微課資源,為學生的自主預習提供幫助。例如,在講授湘教版地理《地球公轉》《地球自轉》相關內容時,教師可通過視頻的形式,為學生形象、直觀地展示地球運動的軌跡,以便學生理解“地球公轉”“地球自轉”的意思。在制作微課視頻時,教師還可以用貼圖標注重點,讓學生直觀感受知識點的內在聯系,這樣既能夠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又能夠強化學生的預習效果。針對上述知識點,教師還可以在微課視頻的結尾預留“學習任務單”,任務單具體包括如下內容:理解地球公轉與自轉的規律、速度、周期、方向等基礎知識,理清地球公轉與地球自轉間的聯系,讓學生獨立演示地球公轉、自轉的運動軌跡,嘗試理解黃赤交角并解釋太陽直射點的具體運動軌跡圖。要求學生結合微課視頻,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在筆記本上畫對號,這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課中階段。教師可以將微課應用于課中階段,并鼓勵學生運用學習資料完成探究活動。例如,在講授湘教版地理《地形圖》這部分內容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準確識別不同類型的地形圖,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收集一些地形圖,讓學生借助微課視頻了解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山地部位的特點,根據微課視頻詳細比對其與普通地形圖的差異,這樣學生就能全方位地觀察地形圖,有效解決傳統教學的視覺盲區問題。為了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還可以將地形剖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等知識錄制成微課視頻,將立體化的山地模型展示在紙質地圖上,這樣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又能夠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

第三,課后階段。將微課視頻應用于課后階段的目的在于提高復習的質量,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微課視頻有助于解決傳統地理課堂中“教師沒時間指導,學生急需指導”的窘境。初中生可利用微課視頻有針對性地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復習效率,增強復習效果,完善自身地理知識體系。換言之,將微課應用于課后階段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探究能力,使其形成獨立思考能力。

例如,教師講解湘教版地理“板塊運動”這部分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可提前收集一些資料,用模擬實驗、視頻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板塊運動的規律。同時,教師還可以將火山知識、板塊運動的影響融入微課視頻中,幫助學生在復習階段系統地理解地理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微課的針對性特別強,學生上課時沒聽懂的地方課后可以通過回看再學習,這樣他們就能順利掌握地理教學的重難點內容了。

綜上所述,地理教師應深入剖析微課的教育價值,有機融合各個學科的內容,創新微課應用形式,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微課應用于不同的學科,有助于學校多角度、多渠道地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相橋初級中學 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初級中學

責任編輯:張 言